許 慧, 周 磊, 蔡憶昔, 喜冠南
(1. 江蘇大學 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 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2. 南通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 江蘇 南通 226019)
近年來,受能源危機的影響,眾多設備開始朝著小型化、高效能的方向發(fā)展,比如換熱器、電氣、電子設備等,這些小型化裝置通常在層流條件下工作[1].過渡流是介于層流和湍流之間的一種流動狀態(tài),其流動具有周期不穩(wěn)定性,這使得其傳熱性能明顯優(yōu)于層流.利用合適的旋渦產生機制可以把流動狀態(tài)改變到對傳熱更有優(yōu)勢的過渡流狀態(tài),從而有效提高此類裝置的換熱、散熱性能.
目前,對近壁圓柱繞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動特性上,關于壁面強化傳熱的研究較少,且主要集中在湍流狀態(tài).對于流動特性,現(xiàn)在已經有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圓柱尾跡的流動模式以及渦脫頻率等.近壁圓柱繞流的流動模式與圓柱和壁面間距離有直接關系,隨著圓柱和壁面間距離的變化,圓柱尾跡呈現(xiàn)出3種流動模式,而上述出現(xiàn)不同流動模式的臨界距離主要取決于邊界層的厚度.對于壁面強化傳熱[2-4],主要是通過試驗手段得出流場速度、壁面靜壓和換熱系數(shù)等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在壁面湍流邊界層內插入圓柱繞流物,壁面和圓柱尾流中的渦可以促使冷流體帶入,熱流體帶離壁面,是圓柱下游壁面強化傳熱的主要原因.且圓柱直徑、圓柱與壁面間距離以及主流速度(壁面邊界層厚度)是影響壁面換熱系數(shù)的3個因素.上述文獻探討了幾何尺寸、邊界條件對流動傳熱的影響,但過渡流狀態(tài)下壁面換熱系數(shù)隨各因素變化趨勢尚未完全明確,其周期性流動特性對壁面強化傳熱影響的機理仍處于不明狀態(tài).
綜上,筆者建立適用于過渡流狀態(tài)下近壁圓柱繞流的復合網格系統(tǒng)[5-6],同時搭建低速循環(huán)水槽流動試驗臺,進行數(shù)值計算和可視化流動試驗的對比研究.分析過渡流下,在壁面附近插入不同直徑圓柱繞流物的流動傳熱特性,進而研究過渡流下直徑對壁面強化傳熱影響的機理.
主要研究近壁圓柱繞流對下壁面強化傳熱的影響,忽略兩側壁面對流動和傳熱的影響,建立二維不可壓縮流體中近壁圓柱繞流模型.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將直徑為D的圓柱水平置于深度為5H(H=10 mm)的通道中,其圓心處距離上游入口邊界14.5H,距離下游出口邊界40H,圓柱與下壁面之間距離為C,C/D為間隙比,D/(5H)為阻塞比.
圖1 計算模型
邊界條件如下:通道入口處流體速度為均勻來流速度uin,流體溫度Tin=283 K.出口處的速度和溫度符合邊界層條件.通道內各處滿足無滑移邊界條件,下壁面被等溫加熱Tw=313 K,上壁面絕熱.
以物性值恒定的二維、不可壓縮、非定常流為對象.主網格控制方程為二維直角坐標系形式,輔助網格為極坐標系形式,兩網格各自獨立計算.控制方程如下:
連續(xù)性方程為
(1)
動量方程為
(2)
(3)
能量方程為
(4)
式中:u、v分別為x、y方向的速度分量;ρ為流體密度;p為壓力;μ為黏性系數(shù);cp為比定壓熱容;T為溫度;t為時間;λ為熱導率.
以上控制方程通過FORTRAN語言編程,采用有限容積法進行求解.其中,時間項采用隱式差分,擴散項采用中心差分法,對流項采用QUICK格式進行離散化.用ADI算法求解全隱式的差分方程.在每個時間步長(Δt=3.49×10-4s)里,進行反復迭代計算,并采用SIMPLE算法對速度壓力進行修正.雷諾數(shù)Re、努塞爾數(shù)Nu和壁面摩擦系數(shù)f分別為
(5)
(6)
(7)
式中:hα為壁面局部傳熱系數(shù);qw為壁面熱流密度;τw為壁面剪應力.
采用復合網格系統(tǒng)[5]對計算區(qū)域進行劃分.該系統(tǒng)分為主網格和輔助網格,主網格采用直角坐標系描述除圓柱及其邊緣以外計算區(qū)域,輔助網格采用極坐標系描述圓柱周圍區(qū)域.兩網格交疊于圓柱表面,信息可以相互傳遞.對主、輔網格均采用不均勻劃分,考慮到近壁圓柱繞流流場的特點,在主網格的圓柱、壁面邊界區(qū)和輔助網格的背流區(qū)采用漸進加密的網格結構.其余采用相對寬疏的均勻網格.主、輔網格規(guī)模越大,計算精度越高,耗時越長,因此,針對不同D分別選取適當網格規(guī)模,在保證計算精度的同時降低計算時間.
圖2 網格獨立性驗證的時均壁面努塞爾數(shù)曲線
試驗裝置如圖3所示,包括低速循環(huán)水槽流動試驗臺和粒子圖像測速(PIV)系統(tǒng).循環(huán)水槽由上水箱、整流段、收縮段、試驗段、回流段和下水箱等組成[7-8].首先由調速閥控制上水箱的水以一定速度流入整流段,整流段中安裝了蜂窩器,可以起到穩(wěn)定流場的作用;隨后相對穩(wěn)定的水流進入收縮段,收縮段采用了3次曲線,在加速水流的同時可以進一步保持流場的穩(wěn)定,因此,當水流入試驗段時就是穩(wěn)定的流場,另外,為了避免出水口回流對試驗段流場的干擾,設置了足夠長的回流段;最后,水流經過渡段進入水箱,經管道進入下水箱,再由下水箱中的水泵將水通過管道抽送至上水箱完成1次循環(huán).
圖3 低速循環(huán)水槽試驗臺實物圖
試驗段和PIV系統(tǒng)如圖4所示,長為1 200 mm,寬為300 mm,采用高透性亞克力板制作,以避免激光照射在板上發(fā)生過多反射.采用長約300.5 mm的亞克力圓柱水平放置于水中,一端粘在側方壁面,另一端過盈配合.
圖4 試驗段和PIV系統(tǒng)示意圖
在Re=200、D=10 mm、C/D=0.6時,可視化試驗和數(shù)值計算得到的瞬時渦量場對比如圖5所示.圖中藍色區(qū)域渦量為負,紅色區(qū)域渦量為正.與圖5相對應的可視化試驗和數(shù)值計算得到的瞬時速度場對比如圖6所示.
圖5 瞬時渦量場對比圖
圖6 瞬時速度場對比圖
由圖5可以觀察到圓柱上緣產生了順時針旋轉的負渦,下緣產生了逆時針旋轉的正渦,同時壁面邊界層在正渦的推擠下向上突起,形成渦量為負的渦[2,8].由于兩圖流場的基本結構相同,且壁面旋渦的發(fā)生位置也基本一致,由此定性驗證了數(shù)值計算方法的可靠性.
結合圖5,觀察圖6可以看出:圖6a、b中壁面附近的速度均在x/H=0處明顯增大,這是因為流體遇到障礙物圓柱產生分離,一部分流體流經圓柱和壁面的間隙,受到壓迫加速流動,導致傳熱強化,同時阻力增大[2],圓柱下游周期性渦脫和壁面旋渦發(fā)生位置的近壁速度均減小.由此,可視化試驗和數(shù)值計算所得瞬時速度場亦非常相似,進一步驗證了數(shù)值計算方法的可行性.
重點關注過渡流下近壁圓柱繞流對局部壁面強化傳熱的影響,在Re=200、C/D=1.0、D/(5H)<1/3時,對D=5、8、10、12、14 mm各種工況進行數(shù)值計算和可視化試驗研究.得出不同D下流動和傳熱情況,進而分析圓柱直徑對圓柱壁面強化傳熱影響的機理,以及與最佳插入位置的關系.
圖7 瞬時渦量場對比圖
圖8 時均壁面努塞爾數(shù)曲線
綜上所述,在壁面附近插入圓柱作為旋渦發(fā)生器,可以使流動狀態(tài)由層流提前進入對傳熱具有一定優(yōu)勢的過渡流狀態(tài).
圖9 時均壁面?zhèn)鳠釓娀是€
圖10 時均壁面摩擦強化率曲線
以上傳熱現(xiàn)象表明:在壁面附近增加圓柱繞流物,可以使圓柱附近一定區(qū)域內的壁面產生明顯的強化傳熱,主要由2個波峰構成.第1個波峰發(fā)生處壁面?zhèn)鳠釓娀枇σ啻蠓龃?;?個峰值發(fā)生處的流動傳熱存在非相似性,熱傳遞和動量傳遞存在差異,該處傳熱強化,但是阻力并沒有相應大幅增加,總體來說是減小的.
圖11 瞬時渦量場
圖12 瞬時溫度場
從圖12可以看出:溫度場與渦量場結構相對應,這也說明流體的流動直接影響著傳熱,圓柱上游流場流動近似層流,溫度分布為穩(wěn)定的層狀結構,而在圓柱下游,由于尾流中周期性渦脫對壁面邊界層的沖擊,溫度場的分布出現(xiàn)明顯波動,壁面換熱得到強化;D=5 mm時,由于圓柱尾流中尚無渦產生,流動狀態(tài)為波動,對下游壁面強化傳熱影響不大,甚至由于障礙物圓柱的減速繞流作用導致在一定范圍內的壁面?zhèn)鳠釔夯?,邊界層變厚,溫度梯度變?。籇=8 mm時,圓柱尾流中出現(xiàn)周期性渦脫,在與壁面旋渦的相互作用下把冷流體帶入,熱流體帶出,導致邊界層厚度減小,溫度梯度變大,但由于此時旋渦尚較弱,因此對圓柱下游壁面強化影響有限;隨著D的不斷增大,壁面旋渦和圓柱尾流中周期性旋渦尺寸越來越大,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廣,且強度越來越大,帶動冷熱流體相互混合越來越均勻,壁面邊界層逐漸變薄,溫度梯度越來越大,圓柱下游壁面強化傳熱也越來越強.
(8)
(9)
圖曲線截面圖
圖曲線截面圖
圖曲線第2個波峰峰值
1) 近壁插入圓柱可以使流場提前進入利于傳熱的過渡流狀態(tài).
4) 過渡流范圍內同一Re下,不同直徑圓柱繞流物的最佳插入位置C保持不變,即D越大,最佳間隙比C/D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