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琳
小嘉(化名),男,11歲,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zhèn)中心小學五年級學生。五年級上學期從一所民辦小學轉(zhuǎn)到樟木頭鎮(zhèn)中心小學就讀,成績中等。該生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且喜怒無常;和同學的關(guān)系不好,曾被同學排擠;被診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接受過短期藥物治療。
家庭成長環(huán)境
小嘉的家庭是個體經(jīng)營戶,家庭條件較好,父母關(guān)系融洽,還有一個活潑的妹妹。據(jù)了解,父母比較關(guān)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從小教育孩子慣用暴力方式,尤其小嘉父親,比較喜歡打、罵孩子,導致小嘉比較害怕他的父親。
學校行為表現(xiàn)
開學2個月內(nèi),小嘉與同學發(fā)生多起矛盾、沖突,每次他應對的方式都是打架。事后班主任對其進行教育,他能明白打人是不對的,但每次生氣就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甚至有時會咬人、掀桌子等,且總是忍不住去“招惹”別人,還發(fā)生過觸碰女生腰部、胸部的行為。班主任多次教育他不能打人,他也有努力記住老師的話,因此后期生氣、憤怒的時候開始傷害自己,出現(xiàn)撞桌子、撞玻璃等行為。在課堂上,無視老師的課堂紀律,想說什么就大聲說,還會頂撞老師。據(jù)班主任反應,小嘉非常敏感,且抗壓抗挫能力差,曾因考試寫不出作文而在考場大喊大叫,并想用頭去撞玻璃,幸而被監(jiān)考老師及時制止。情緒極易激動,曾因喜歡看的書缺了一個角就去打他懷疑的同學,班主任了解到,他在之前的學校也曾因被人撕書而掀翻了全班同學的桌子。
主要問題
通過與小嘉的接觸以及與其班主任、家長的溝通,我了解到小嘉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易怒,且憤怒情緒會通過攻擊他人、傷害自己或損壞物品的方式發(fā)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總是“招惹”別人;自控力差,在上課時間大聲說話,影響課堂紀律。
情緒行為問題的根源
生理原因
經(jīng)醫(yī)學診斷,小嘉在生理上的癥狀表現(xiàn)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本身在控制力方面能力不足,但他的智力水平正常,因此學習方面能跟上,但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較多問題。
心理原因
小嘉在心理上需要尋求老師、家長和同學的關(guān)注,但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技巧的欠缺、換位思考能力的缺失、溝通方式不當?shù)葐栴},導致在與同學交往以及在課堂上出現(xiàn)不良表現(xiàn),時常受到批評甚至被同學排擠,因而出現(xiàn)敵對心理。一方面,他希望通過課堂上插嘴或者“招惹”同學的方式獲得大家的關(guān)注;另一方面,在受到批評、指責或產(chǎn)生矛盾時,以暴怒、攻擊的方式自我保護,事后又會為自己的行為后悔。此外,小嘉對自己存在不合理的認知,認為自己從小到大都打架,雖然也想過改正,但每次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沖動,所以認為再也無法改正這個行為。
社會原因
首先,在家庭成長環(huán)境中,從小父母總是以暴力的方式對其進行教育,從不聽取孩子的心聲,導致孩子內(nèi)心長期積壓的委屈、恐懼和憤怒等負面情緒在他可以有力量“反抗”的同學身上得到釋放,孩子的攻擊行為也是對父母行為的模仿學習。父母也反映小嘉曾有過在幼兒園因不聽話被關(guān)在小黑屋的經(jīng)歷。
其次,在學校期間,由于教師對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缺乏了解,沒有采取適宜的教育方式,還把小嘉的行為判定為故意擾亂課堂秩序、欺負同學、不尊重老師等,對其造成誤解而批評指責。同學也對其形成“調(diào)皮”“不遵守紀律”的印象,加劇了班級人際關(guān)系的惡化,長此以往使小嘉覺得孤單、沒有朋友,因此故意“招惹”其他同學來尋找存在感和關(guān)注。
遭遇暴力行為應及時與教師溝通
處理過程
確定目標行為
考慮到小嘉目前情況的緊急性和嚴重性,首先確定的目標行為是:逐漸減少攻擊他人、傷害自己或損壞物品的行為;交給他正確處理、控制情緒的方法。
行為觀察、記錄
對小嘉的行為觀察記錄如下表(表1):
表1 小嘉行為記錄表
描述、分析問題行為
1.描述問題行為(C)
小嘉在被別人批評、嘲笑或與人發(fā)生口角時,會下意識、習慣性地使用暴力解決問題,而且不管對方是男生還是女生;當自己遇到難題或困難時,會很急躁,出現(xiàn)傷害自己的行為。發(fā)生的頻率較頻繁,平均每2天發(fā)生1次。
2.探討小嘉對這種問題行為的看法(B)
小嘉從小就習慣于跟人打架,走到哪里打到哪里,改不了的習慣。
3.探討形成問題的誘因(A)
小嘉已養(yǎng)成用打架解決問題的習慣,他認為打架行為難以改變,其他人也對他形成了這樣的印象。從小嘉父母那里了解到,他們對孩子進行教育時也多是武力解決,對孩子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解決方法
1.環(huán)境調(diào)整
同學之間少說一些批評、指責的話,多一些肯定、贊美;家長的教育方式要做出改變,不要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老師多關(guān)注、多發(fā)現(xiàn)優(yōu)點并對其進行表揚。
2.改變認知
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可能帶來更多的難題;“我”打人的行為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別人對“我”的印象會發(fā)生改變。
3.教授處理和控制情緒的方法
冷靜法:在心里默數(shù)100下,告訴自己“要冷靜,不生氣”。
暗示法:反復暗示自己“不要生氣,生氣有害無益”。
放松法:覺察自己握緊拳頭,咬緊牙關(guān)時,要深吸一口氣,放松拳頭和自己的面部表情。
隔離法:轉(zhuǎn)身離開現(xiàn)場,等到怒火稍稍平息后,再回來處理矛盾。
寬容法:將心比心,想想“假如我是他,可以避免嗎?”。
求助法:當自己解決不了時,找父母、老師或朋友幫助協(xié)調(diào)。如跟小嘉約定,當他想打人時馬上按電話手表接通班主任朱老師電話,讓班主任輔導其進行深呼吸,保持冷靜,并承諾及時過來幫忙協(xié)調(diào)。
4.行為訓練
情景演練,即模擬一種場景,讓小嘉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做反應預設。如:當你準備回到自己的座位,班里的一名男生坐在你的位置上不肯讓開,你怎么辦;如果他不聽你的,你很生氣想打人,你會如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以后,你會用什么辦法讓他離開自己的座位?
5.行為評價與獎懲
老師可采取口頭表揚、鼓勵,或是物質(zhì)方面的獎勵方式,也可以從小嘉喜歡看漫畫書等個人愛好角度入手;告知父母其進步,讓父母給予表揚、獎勵。批評也可采取口頭批評,以及告知父母,讓父母給予懲罰。
行為改善健康情況
對小嘉進行干預治療后,將其行為記錄如下(表2):
表2 干預治療后小嘉行為記錄表
案例特點及價值所在
通過一段時間的干預治療,小嘉在攻擊他人和自我傷害行為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
小嘉同學案例的成功之處在于心理老師從理性、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判斷特殊學生產(chǎn)生行為問題的原因,首先從內(nèi)心去接納學生,而不是給他們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在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以后,從正面教育的角度引導他往正確的行為方向走,并給予他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告訴他老師會陪他一起讓自己變得更好,并用實際行動讓其感受到老師的關(guān)懷和愛,從而愿意在老師的耐心引導下慢慢進步。對于其生理原因?qū)е碌淖⒁舛鄤尤毕?,給予充分的接納和時間等待。另外,在干預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家長(包括爸爸和媽媽)的關(guān)注和鼓勵的作用,合力幫助孩子更好地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