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琦
LU Qi
1995—1997 年,考古隊在廣州市越秀區(qū)中山四路發(fā)現了公元前203 年秦將趙佗割據嶺南時建立的南越國王宮苑遺址。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宮苑實例,其設計獨特,構筑精巧,規(guī)模宏大,令人贊嘆不已。
秦末時,趙佗接替秦郡慰任囂之職后,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自稱武帝,效仿秦皇宮室苑囿于越秀山下建王宮,并在山上筑越王臺,于每年三月三登高娛樂,有歌女奏樂歌舞,正是韓愈《送鄭尚書赴南海》詩中“樂奏武王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趙佗有四臺。其在廣州粵秀山者,曰越王臺,今名歌舞岡。其在廣州北門外固岡上者,曰朝漢臺,岡形方正竣立,削土所成,其勢孤,旁無丘阜,蓋莖臺也,與越王臺相去咫尺。其在長樂縣五華山下者,曰長樂臺,佗受漢封時所筑,長樂本龍川地,佗之舊治,故筑臺。又新興縣南十五里有白鹿臺,佗獵得白鹿,因筑臺以志其瑞,是為四臺?!迸c中原秦漢園林高臺建筑相比,嶺南園林高臺建筑規(guī)模不大,基本上是依山就勢,利用高岡地形地貌。越王臺筑于越秀山,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大興土木。至于朝漢臺,《水經注·泿水》說:“佗因崗作臺,圓基千步,直峭百丈,頂上三畝,復道回環(huán)……名曰朝臺?!?/p>
南越國王宮建在越秀山南麓,現所發(fā)掘的宮苑遺址,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狀水池、黿室、石渠、平橋、步石、導水木槽、磚石走道與水井等。雖然現挖掘的僅為整個王宮的一小部分,但也可以看出當時嶺南造園的狀況。
彎月形水池
彎月形水池西面與石渠連接
從考古鉆探資料分析,仰斗狀大型石砌水池面積約4 000 m2,近似方形,池壁呈斜坡形,坡長11 m,坡斜約15°,壁面以灰白色的砂巖石板作冰裂紋密縫鋪砌,厚5~12 cm,兩坡交角45°砌成一條直線,做工考究,池底平正,用河卵石等碎石鋪砌。在池壁斜坡鋪石上,發(fā)現有“蕃”“眈”“閱”“貲”“治”“北諸郎”等秦隸刻字。池底平整,用碎石和河卵石平鋪,池水深約2 m。池中還發(fā)掘出巨型疊石方柱、八棱石柱、石欄桿、石門楣、鐵門樞、鐵斧、鐵鑿等建筑材料和構件,附近還挖掘出不少繩紋帶“公”“官”字戳印的板瓦、筒瓦和“萬歲”瓦當,估計水池中間建有宮殿建筑物。屈原在《楚辭·湘夫人》中就有“筑室兮水中”之說,可見宮室筑于水中央是當時常用的一種園林建筑形式。
水池南壁的一塊石板上刻鑿有“蕃”字,長25 cm、寬19 cm。廣州古稱蕃禺(番禺),“蕃”是“蕃禺”的省稱。嶺南地區(qū)曾多次出土刻有“蕃”或“蕃禺”的秦漢時期器物,如1953 年廣州市西村石頭崗秦墓出土的漆奩蓋面有“蕃禺”兩字烙印;1983年廣州市象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銅鼎、銅壺和銅匜上也分別刻有“蕃”或“蕃禺”字樣。2005年在石水池的西南約30 m 處發(fā)現一口南越國時期的滲水磚井,井內出土有100 多枚木簡,其中一枚木簡上墨書“蕃池”兩字。然而,水池南壁石板上所刻鑿的這個“蕃”字,則估計是石水池名為“蕃池”。
a 石渠
b 園林石橋
c 園林步石
d 石渠渠陂與斜口
e 建筑幾何印紋圖案花磚
方形水池南面的鋪石斜壁下方,埋有方形的導水木槽,是為引導池水流入南面的石砌曲渠而專設的一條木質輸水暗槽。目前所發(fā)掘石砌曲渠長150 m,渠體兩邊用石塊砌壁,稍向外斜,截面呈梯形狀,高度約為0.63 m,渠的口寬1.34~1.40 m,底寬1.3 m,渠底用石板鋪砌成冰裂紋狀,上面密排著灰黑色的河卵石,還有黃白色的大型卵石疏落點布。位于石渠的東端設有彎月形水池,其南北長7.9 m,東西寬5.7 m,該水池上下兩端與石渠相連。池的東西側用石砌壁,池壁殘高1.17 m,底鋪石板,中間用直豎的兩列大石板將池分隔成三間,大石板高1.9 m。其兩側開間各有1 根八棱石柱立于當中,柱頭有凸榫,從結構分析來看,上部原來應有構筑物,考古專家推斷水池上可能是一座類似水榭狀的建筑。
在彎月形水池池底的淤積土內,有疊壓成層的過百個龜鱉遺骸,其中有一大鱉的殘背甲橫寬44 cm,除彎月形水池底部外,整條石渠的底部也發(fā)現有少量的龜鱉殘骸?!墩f文》曰:黿,大鱉也,古人把鱉又稱作黿。長150 m 的石渠上還設有3 個“斜口”和2 個“渠陂”,考古認為“斜口”可能是為方便龜鱉從渠中爬行進出活動而特設的。“渠陂”則由2 塊弧形石板合并成拱橋形狀,橫臥于渠底,兩渠陂相隔32.8 m,用于阻水和限水,使流水通過時涌出浪波。
渠的西端有座石板平橋,由大石板鋪設而成,橋的兩邊原來都應鋪有步石,現步石僅在北邊還尚存一段,共9 塊,彎曲排開,兩步石的間距為0.6 m,平橋與步石所組成的路徑,曲折蜿蜒,通往北面南越國宮署的磚石走道。離平橋不遠,石渠盡頭處設有閘口,外接木暗槽,將渠水排除宮外。閘口分內外兩層,內層鑿凹槽放置木閘板以控制排水量,外層為石箅,可阻擋樹葉堵塞木暗槽。木暗槽的槽體用L 形木板拼接成U 字形,頂部用木板封蓋。槽蓋板有被火燒成炭狀及渠內紅燒土堆積的現象,與《史記》《漢書》中有關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兵平定嶺南時,漢兵攻敗越人后“縱火燒城”的記載相符。暗槽上面填土,有回廊建筑,現僅存部分散水遺跡。
a 回廊散水
b 帶釉方磚
c “萬歲”瓦當
d 建筑屋頂板瓦
e 越王井
南越國王宮遺址上的磚石走道長約20 m,中間平鋪灰白色砂巖石板兩行,兩側砌有大型印花磚夾邊。磚面印有幾何印紋圖案,全為菱形紋,菱紋為橫五豎九,可能寓意“九五之尊(磚)”,粵語中“尊”與“磚”同音,磚石建道是趙佗稱王之后營建的大型宮室的附屬部分。在南越國第二代主趙眜的陵墓中,出土的3個印紋陶甕和一件陶鼎,都印有“長樂宮器”四字的方形戳印,這是從考古發(fā)掘中得知南越國的宮殿名稱,估計磚石走道是御花園通往長樂宮的主要通道之一。王宮建筑鋪地磚的表面普遍采用模印紋飾,有方格紋、菱形紋、復線菱形紋、四葉紋、三角形紋、動物紋等圖案。
在已發(fā)掘的遺址內,先后發(fā)現有3 個食水磚井,這些水井最深的達14 m,最淺的也有8 m,且都用專門燒制的弧扇形磚結砌而成,井底用磚石鋪砌,結砌非常精細。其中以1996年發(fā)現的越王井最為精巧,該井是先挖一個寬3 m、深9 m的井坑,然后用弧扇形磚結砌成一個寬1.1 m 的井圈,井圈外用純凈的山崗土夯打結實,以阻隔井外的地下污水滲入井內。井底用5 塊大石板鋪砌,中間一塊方形石板的中央鑿一圓孔,其余周邊4塊弧形石板也各鑿有一個半圓形小孔,井水就是靠這5 個小孔從井底下慢慢滲上來的。井底石板之下還鋪有一層厚約8 cm 的細沙,對井水進行過濾,其濾水結構形式非常獨特。古代廣州珠江常受海水內侵,咸苦難以飲用,鑿井取水以解決飲水問題。
出土的木簡經初步考證,是南越國王宮的紀實文書,反映了南越國宮廷生活中的各種制度,包括宮室管理、職官制度、法律條文等。其中有木簡墨書記載:“詰,地唐唐,守苑。行之不謹,鹿死,腐?!薄霸憽睘樨焼?,“苑”指南越國宮苑,意思是指責地和唐這兩個宮苑守護官,失于職守導致鹿死亡而腐爛??梢妼m苑除了龜鱉、魚鳥等小型動物外,還有較為大型的梅花鹿等動物。
想象漫步南越國宮苑園林,曲渠細流,池水粼粼,魚翔淺底,龜鱉爬行。前有方形水池引水連接明渠,再由木質暗槽出口排水河涌流入珠江,保持水流長年不斷。石渠兩側種有果樹花卉,水果飄香,花木成蔭。水邊榭涼休憩觀賞,步石曲徑取樂游戲,既是雅致安逸充滿情趣之地,也是一處古代山水園林建筑之精品。
宮苑石渠的設計,體現對嶺南的水脈系統(tǒng)的利用。當年秦軍從湘水,筑靈渠到漓水,再從珠江到廣州,都是依著河流。沒有河流,秦軍難以到達嶺南番禺之地,也就不可能建立南???。站在越秀山越王臺上,可看到逶迤的珠江穿越著珠江三角洲平原。南越國宮苑的水渠除了水的實用性外,還多了一分對水的觀賞性和眷念性。
南越國宮苑的園林營造有3 個特點:一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環(huán)境,依靠大自然的有利因素來把握著總體趨勢;二是庭園內部的空間布置及建構筑物的施工都很精細周密,南越國宮署御苑的冰裂紋砌石,龜鱉活動的“斜口”,用于阻水和限水“渠陂”以及彎月形的石構黿室等,都說明了這一點;三是宮苑喜用規(guī)整的水渠、石池,幾何圖形圖案處理手法較強。這種整體趨向自然,局部飾以人工景觀的特點和造園手法,之后一直影響著嶺南園林的發(fā)展。
南越王宮想象復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