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國
日本作為世界動畫強國,其傾向于動漫色彩的發(fā)展有著鮮明的特色,甚至在歐美國家在名稱上都有區(qū)分——日本動畫被稱為“anime”,而歐美動畫則被稱為“cartoon”。當然,“anime”作為“animation”的簡稱,最開始有些許歧視的意思,這也是日本動畫區(qū)別于美國動畫的特點之一。
日本動畫作品非常偏好超現(xiàn)實主義題材,常與日式漫畫緊密聯(lián)系。在科技發(fā)達的當下,日本仍然堅持這種采用傳統(tǒng)的手工繪制的方法,致力于動畫敘事語言的研究。
自從日本在1896年引入電影,這一藝術(shù)形式就在日本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大眾廣泛接受的娛樂方式。在明治維新之后,日本采取了開放的政策,尤其是在社會文化方面,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對西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動畫電影作為當時新興的電影形式自然也非常受歡迎,影院經(jīng)常有動畫短片放映,尤其是1910年前后引進的美國動畫《變形的奶嘴》和法國動畫《凸坊新畫帳》更是引起了轟動。這也激發(fā)了日本畫師創(chuàng)造日本自己動畫的念頭。
1917年,由下川凹夫制作的日本首部動畫《芋川掠三玄關番之卷》完成,并在東京淺草電影俱樂部公映。同年,幸內(nèi)純一制作的《塙凹內(nèi)名刀之卷》和北山清太郎制作的《猿蟹合戰(zhàn)》相繼公映。這3人后來被稱為“日本動畫之父”,而1917年也被稱為“日本動畫元年”。
初期的日本動畫,主要是對西方動畫進行模仿,但同樣在其中融入了一些皮影戲和漫畫的視覺元素,形成一些自我風格。但好景不長,受到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影響,日本動畫制作進入了停滯期。之后的日本受到軍國主義思想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動畫業(yè)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直到1943年,日本才推出了首部動畫長片《桃太郎之海鷲》,但由于受到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這部動畫電影鼓吹侵略,美化軍國主義,成為了日本動畫的“黑歷史”。
日本戰(zhàn)敗后,反戰(zhàn)題材的動畫影片頗受歡迎,且影響深遠。代表人物就是被日本動畫界譽為“怪人”的動畫大師——大藤信郎。他于1927年拍攝了黑白版的《鯨魚》,并于1952年攝制完成了彩色版,這部動畫片成為首部獲得國際大獎的日本動畫片。大藤信郎把流傳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皮影戲和日本獨有的千代紙結(jié)合起來繪制動畫,形成了帶有地域性獨特氣質(zhì)的動畫作品。大藤信郎在日本知名度極高,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藤獎”更成為日本一流的動畫片獎項。
二戰(zhàn)時期,美國國內(nèi)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基本保持平穩(wěn),所以動畫電影在美國依然可以迅速發(fā)展。而日本作為戰(zhàn)爭的發(fā)起國,因為戰(zhàn)爭把國力折騰得一干二凈,除了給其他國家?guī)淼纳钪貫碾y,其自身也因為戰(zhàn)爭變得國窮民貧。受到戰(zhàn)后經(jīng)濟衰落和社會動蕩的影響,日本已經(jīng)沒有制作和播放動畫的條件,在貧瘠的社會環(huán)境中,“赤本漫畫”悄然興起。
“赤本漫畫”是一種印刷在劣質(zhì)紙張上的漫畫單行本,因為封面多為紅色,所以被稱為“赤本”。雖然制作粗劣,但價格低廉,已然足以滿足戰(zhàn)后人們貧瘠的精神需求,所以在青少年中很受歡迎。而漫畫的興起也讓日本走上了“動漫”結(jié)合的道路。與美國不同,日本的動畫與漫畫結(jié)合得非常緊密,直到現(xiàn)在,一般也都是先有畫師進行漫畫創(chuàng)作,再在漫畫雜志上發(fā)表,只有獲得關注的漫畫,才有可能被制作成動畫片或動畫電影。
“赤本漫畫”的流行提供了肥沃的創(chuàng)作土壤,雖然戰(zhàn)后經(jīng)濟蕭條,但就是在這樣混亂的環(huán)境里,借助著“赤本漫畫”還是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動畫家,其中就有一位,幾乎以一己之力帶領日本動畫走向輝煌,他就是手冢治蟲。
漫畫家手冢治蟲。
在漫畫作品展覽中,《火之鳥》和《森林大帝》都設置了巨幅展板。
手冢治蟲赤本作品《騎士公主》。
手冢治蟲赤本作品《騎士公主》。
永松健夫赤本作品《黃金骷髏》。
山川惣治赤本作品《少年王者》。
高田原一路赤本作品《空想島漂流記》。
手冢治蟲出生于1928年,本名手冢治,因為喜愛昆蟲而取了“手冢治蟲”的筆名。不過,他并不是繪畫科班出身,而是一位醫(yī)學學生。在經(jīng)歷了學生時期的漫畫嘗試之后,1947年發(fā)表了處女作《新寶島》。這部漫畫印刷在一種叫做仙花紙的劣質(zhì)再生紙上,以赤本的形式廣為傳播。手冢治蟲在這部作品中開始嘗試將電影的構(gòu)圖和蒙太奇手法運用到漫畫創(chuàng)作,還首次通過在畫面上繪制擬聲詞的方法,靈活表現(xiàn)了各種狀態(tài)下的不同聲音。這些創(chuàng)舉奠定了日本漫畫的敘述方式。這部作品的影響力是空前的,至今被普遍公認為日本現(xiàn)代漫畫的起點。
之后,手冢治蟲的創(chuàng)作之路便一發(fā)不可收拾,1952—1954年創(chuàng)造了3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即《鐵臂阿童木》《騎士公主》和《火之鳥》。
1952年,手冢治蟲創(chuàng)作了漫畫作品《鐵臂阿童木》,這部作品一經(jīng)推出便在日本引起了轟動,這個聰明、勇敢、正義的小機器娃娃幾乎人見人愛。《鐵臂阿童木》可以說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光在漫畫領域影響深遠。1961年,手冢治蟲創(chuàng)辦了“蟲制作株式會社”,首先把《鐵臂阿童木》制成動畫,從1963年元旦起在電視臺播放。這部被稱為“蟲制版”的《鐵臂阿童木》是日本第一部電視動畫,這部動畫在電視臺連續(xù)播放4年,創(chuàng)下并保持未曾有過的高收視率,卷起了一股巨大的熱潮。同年9月,《鐵臂阿童木》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電視臺進行播放,成為首部走向國際的日本動畫。1980年12月7日,中國中央電視臺開始播放《鐵臂阿童木》,這也是新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國外動畫,“阿童木”也成了不少中國人的童年記憶。
雖然有著如此多的第一,但作為“蟲制株式會社”的首部作品,《鐵臂阿童木》當時還面臨著經(jīng)費不足的困擾,為了節(jié)省資金,手冢治蟲當時使用了“1拍3”的制作方法。以迪士尼為代表的美國動畫都是用1秒24張的方法進行制作,即1秒鐘就要對應24張畫,而手冢治蟲選擇1秒拍8張、每張持續(xù)3幀的方法進行制作。這種降低成本的制作方式導致當時美國大量使用日本公司進行動畫制作,這也引起了很多美國動畫制作商的不滿,前文提到的用簡稱“anime”而不是全稱“animation”指代日本動畫,就是暗示日本動畫“偷工減料”。
之后,手冢治蟲的創(chuàng)作之路便一發(fā)不可收拾。1954年,他開始創(chuàng)作漫畫《火之鳥》,這是被稱為日本漫畫界“最高杰作”的作品,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手冢治蟲用一生的時間進行創(chuàng)作,在32年的時間里,一共創(chuàng)作了12個章節(jié)的《火之鳥》作品。隨后,手冢治蟲又創(chuàng)作了《怪醫(yī)黑杰克》《三目童子》《森林大帝》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森林大帝》是日本第一部彩色動畫。
手冢治蟲與中國也有著不解之緣,他曾親口說是看了中國萬氏兄弟制作的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后,才啟發(fā)了他后來創(chuàng)作的想法。1980年手冢治蟲首次訪問中國,特意拜會了一向崇敬的萬籟鳴前輩;1988年,上海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動畫節(jié),身患胃癌的手冢治蟲義不容辭地接受中國方面的邀請,擔任大會審查委員的工作,這是他和中國動畫界的老朋友的最后一次聚會。并且,手冢治蟲生前最后的動畫作品就是電視動畫《我的孫悟空》,以此看出他對中國動畫藝術(shù)家的推崇與景仰。
“赤本漫畫”時代不光誕生了手冢治蟲這位“動漫之神”,也造就了很多動畫大師和優(yōu)秀作品。山川惣治的《少年王者 》,橫井福次郎的《冒險泰山》,永松健夫的《黃金骷髏》都有著不俗的銷量。“赤本漫畫”的繁榮,讓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懷揣著夢想,憧憬著未來,帶著一腔熱血投入了漫畫創(chuàng)作之中。不過,在繁榮的背后,“赤本漫畫”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制作工藝粗糙,作品良莠不齊,很多“草臺班子”隨意改編、拼湊作品,導致輿論幾乎一邊倒地批判赤本漫畫內(nèi)容惡俗,不堪入目。種種問題,導致了“赤本漫畫”在20世紀50年代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很快,大型出版社周刊類雜志就填補了漫畫市場的空白。雄厚的資金支持,專業(yè)的推廣能力,使受“赤本漫畫”衰落影響的日本漫畫市場再度繁榮起來,培養(yǎng)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動漫作者,也帶來了無數(shù)大家耳熟能詳?shù)淖髌贰鴥?nèi)讀者熟知的《龍珠》《圣斗士星矢》《名偵探柯南》《中華小當家》《海賊王》《火影忍者》等作品,都是通過雜志連載與讀者見面的。
1956年,東映動畫買下了日動映畫,更名為“東映動畫”,開始涉足動畫領域,日本動畫也打開了延續(xù)至今的大工作室時代。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講的是中國的一個故事。1958年10月22日,動畫電影《白蛇傳》在日本公映。之所以選擇《白蛇傳》,是因為日本東寶公司與中國香港邵氏公司合作的古裝奇幻大片《白蛇傳》1956年在日本上映之后大獲成功,《白蛇傳》的故事在日本觀眾中并不陌生。東映動畫趁著熱度,對故事進行了一些日式風格的改編后進行制作,最終在1958年成功問世,使該片一舉成為日本現(xiàn)代動畫的奠基石。在2017年日本動畫百年誕辰之際,10月22日正式被認定為日本“動畫之日”紀念日,可見《白蛇傳》在日本動畫電影史上的地位。《白蛇傳》還有2個有趣的小故事:它是首次出現(xiàn)中國大熊貓形象的日本影視作品,而直到1972年,第一對大熊貓“康康”和“蘭蘭”才正式入住日本長野動物園。另外,《白蛇傳》的主創(chuàng)之一名叫大??瞪?,這個名字可能大多數(shù)人并不熟悉,但是他的弟子可以說世人皆知——宮崎駿。當時,高中3年級的宮崎駿因為《白蛇傳》對動畫產(chǎn)生了興趣,畢業(yè)之后進入東映,拜到大冢康生門下。
東映動畫在動畫電影和電視方面都有著出色的成績。早在1980年代初,我國便已經(jīng)開始引進日本動畫電影,而首先得到批準引進的就是東映動畫的動畫電影《龍子太郎》《天鵝湖》。年齡稍長的人都不會對這兩部動畫電影感到陌生。在電視方面,中國觀眾熟悉的電視動畫《聰明的一休》《花仙子》《圣斗士星矢》也都是出自東映之手。
日本“動漫之神”手冢治蟲將20世紀70、80年代稱為日本動漫的“空氣時代”——動漫已經(jīng)像空氣一樣,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又以科幻、熱血和體育題材最具代表性。
日本是島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并且處于火山地震帶,所以對自然的敬畏、對災難的恐懼、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和開辟新家園的冒險旅程就深深刻在日本人的基因中。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快速吸收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成果,對工業(yè)、科技充滿崇拜。20世紀50年代,隨著日本經(jīng)濟的復蘇,對工業(yè)文明的憧憬迅速成為了當時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梢哉f,手冢治蟲的《鐵臂阿童木》就是科幻工業(yè)思潮的最初體現(xiàn)。
1958年,漫畫家橫山光輝創(chuàng)作了一部名為《鐵人28號》的巨型機器人漫畫,這也是日本首部科幻機甲作品。
人第一次如此直觀、形象地接觸到巨型機器人在視覺上所帶來的震撼?!惰F人28號》講述的是在二戰(zhàn)之后,一個巨型機器人突然降臨日本東京并大肆破壞,少年偵探金田正太郎通過遙控器與一個身高10.2米、體重31噸的機器人并肩作戰(zhàn),最終拯救了地球。從劇情中可以看出,《鐵人28號》幾乎擁有了之后日本科幻機甲作品的所有要素: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渺小的人類無力反抗,只能創(chuàng)造大的機器人來對抗入侵者。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全面復蘇。蔚為壯觀的各種重工業(yè)的生產(chǎn)設施以及城市中巨大的鋼筋混凝土建筑、川流不息的汽車長龍、高速鐵路、噴氣客機、電視電話等源于現(xiàn)代科技的奇異景觀,對于那些從小城鎮(zhèn)進入到東京、大阪這樣的大都會的人來說,所造成的視覺和精神沖擊力是無以復加的,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科技的敬畏感。在這種社會思潮下,科幻動漫成為了當時動漫界的主流。
《龍子太郎》是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松谷美代子的名作,根據(jù)流傳在信州的民間故事寫成。這部作品也是中國正式引進的第一部日本彩色寬銀幕動畫片。
日本動畫電影《白蛇傳》的宣傳海報。
《圣斗士星矢》中“瞬”的形象。整個故事以希臘神話為主要背景,作品誕生之后不久便風靡世界。被日本集英社評為“20世紀日本國內(nèi)不容錯過的15部經(jīng)典名作”之一 。
永井豪受到手冢治蟲與白土三平的影響,立志成為漫畫家,1972年發(fā)表重要作品《惡魔人》。
《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堪稱是日本動畫的始祖級作品,其劇場版《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復活篇》于2009年12月12日上映。
于是,巨大的鋼鐵機器人讓日本人找到了獲得“神力”的圣衣。1972年,漫畫家永井豪創(chuàng)作了《魔神Z》,與《鐵人28號》的遙控機器人不同,《魔神Z》首次提出了“載人巨型機器人”的設定,人類駕駛著堅不可摧的巨型機器人進行戰(zhàn)斗。
1974年,一部跨時代意義的動畫登上了電視熒幕,這就是被稱為日本科幻動畫第一次高潮的《宇宙戰(zhàn)艦大和號》。因美蘇爭霸而起的探索宇宙的熱潮,在1969年“阿波羅”飛船登月成功后使日本觀眾心中也燃起了對宇宙的探索?!队钪鎽?zhàn)艦大和號》就是以宇宙為舞臺的作品,航行在宇宙中的巨大戰(zhàn)艦同樣滿足了獲得“神力”的心理。
5年后,《機動戰(zhàn)士高達》作為機甲類動漫的里程碑作品,掀起了科幻動畫的第二次高潮。如此高的知名度不光來自于這部作品,還有其商業(yè)化的影響:IP授權(quán)和拼裝模型。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7年,《機動戰(zhàn)士高達》系列的拼裝模型已經(jīng)賣出了4.73億個,系列總價值達到了247億美元,是日本動畫作品中最著名、最龐大、也是周邊銷量盈利最高的系列之一。
在科幻作品中除了冒險題材,輕松愉快、天馬行空的喜劇題材也廣受歡迎。最著名的莫過于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于1970年推出的作品《哆啦A夢》。與勇敢善良的阿童木不同,被稱為“藍胖子”的哆啦A夢有些“反套路”——害怕老鼠,喜歡吃銅鑼燒,經(jīng)常嘮叨,但又總是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自然親切的形象很快深入人心。而《哆啦A夢》中其他人物形象也充滿生活氣息:單純天真經(jīng)常考零分的大雄,乖巧善良的靜香,蠻橫的胖虎,狡猾的小夫,嘮叨的媽媽,憨厚的爸爸,十分疼愛大雄的奶奶……可以說,所有人都可以在這些形象中找到自己或者自己身邊人的影子。除此之外,“四維空間口袋”“竹蜻蜓”“任意門”“時光機”這些神奇的道具無不體現(xiàn)著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將觀眾對于科技進步的渴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為日漫的代表作品之一,《龍珠》承載了無數(shù)人童年的記憶?!洱堉椤纷髡啉B山明。
《火影忍者》的漫畫故事成功地將隱藏在黑暗中的忍者,描繪成了太陽下最光明無限的職業(yè)。在岸本齊史筆下的忍者世界中, 每一位年輕的忍者都在開拓著屬于自己的忍道。
《海賊王》是1997年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創(chuàng)作的少年漫畫作品,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官方認證為“ 世界上發(fā)行量最高的單一作者創(chuàng)作的系列漫畫”。
動畫大師宮崎駿。
《風之谷》的畫風樸素自然,有別于當時其他的日本動漫作品。
哆啦A夢可以說是日本動漫形象中最受喜愛的人物之一,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結(jié)尾,日本進行2020年東京奧運會宣傳的舞臺上,也是由“哆啦A夢”和游戲形象“馬里奧”攜手將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送”到現(xiàn)場的,可見哆啦A夢在全球觀眾心中的地位。直到今天,《哆啦A夢》系列依然沒有走下舞臺,《哆啦A夢》的系列電影一直在制作上映,這個陪伴了幾代孩的“藍胖子”,還會陪著更多的孩子一起成長。
熱血動漫在日本動漫中所占比重很大,從中國觀眾熟知的《龍珠》《圣斗士》,到如今紅遍全球的《火影忍者》《海賊王》都屬于這個范疇。
日本自古以來擁有很強的團體意識,配合著日本的“報恩”文化和“武士精神”的影響,使日本人對“信念和意志”也有著很強的崇拜心理。熱血動畫中常用的主人公“成長”歷程完美地符合了日本民眾的心理狀態(tài)。于是,熱血漫畫甚至超越了科幻系列,成了銷量的“頂梁柱”。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漫畫家鳥山明于1984年創(chuàng)作的《龍珠》?!洱堉椤肥堑谝徊空嬲饬x上擁有世界級聲望的日本漫畫,漫畫全球總銷量累計超過2.5億部;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被改編為游戲次數(shù)最多的漫畫;據(jù)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娛樂公司之一的萬代統(tǒng)計,2019財年龍珠IP的總收入依然達到驚人的1290億日元;甚至“少年熱血漫畫”這個類型,也是從《龍珠》開始正式確立的。直到今天,我們經(jīng)常說的“召喚神龍”“超級賽亞人”“戰(zhàn)斗力”等用語,都是出自這部漫畫。
《龍珠》的第一主角孫悟空,不光在中國是神話人物“頂流”,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動漫之神”手冢治蟲就是美猴王的忠實粉絲。1984年,鳥山明開始創(chuàng)作以《西游記》為藍本的漫畫作品。起初,故事多以改編為主,走搞笑路線,反響平平。后來《龍珠》只保持了“孫悟空”這個名字,完全脫離了原有情節(jié),踏上了熱血格斗的道路,打斗、冒險、成長、友誼等元素的逐漸增多,使《龍珠》大獲成功。《少年JUMP》雜志,憑借著《龍珠》一舉成為3大少年動漫雜志銷量之首。
《龍珠》在當時火到什么程度呢?在第420話,鳥山明本意已經(jīng)想收尾了,但是因為太受歡迎,在出版社、電視臺、游戲制造商、經(jīng)銷商的“威逼利誘”之下,只能繼續(xù)創(chuàng)作。直到最后因為過于辛勞,鳥山明態(tài)度堅決地向主編提出了完結(jié)的請求。由于利益鏈實在太復雜,主編也無法拍板,只能一路上報到母公司集英社董事會做最終決定。一部漫畫要如此繁瑣地進行完結(jié)工作,這在漫畫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甚至由于《龍珠》太受歡迎,作者憑借稿費就成了老家愛知縣名古屋市的“納稅大戶”,因為從老家寄稿去東京比較麻煩,鳥山明曾一度打算搬到東京去住,為了留住這位“納稅大戶”,名古屋市政府竟直接從機場修了條公路到鳥山明家門口。
除了故事和主角名稱取材于《西游記》,《龍珠》中還有很多的中國元素,這得益于作者鳥山明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美食和功夫電影的喜愛。故事中的樂平,來源于粵語中的“飲茶”(yam-cha);他的跟班叫普洱,小八戒名字叫烏龍,伙伴天津飯,是在日本流行的中國料理蟹肉蛋炒飯,當然,餃子就更不用說了。
不止美食,鳥山明還是“功夫迷”,尤其是對成龍的功夫電影情有獨鐘?!洱堉椤分袑O悟空的爺爺孫悟飯,其原型便來自成龍電影《醉拳》里的蘇乞兒,以及《蛇形刁手》里的白長天。而殺手桃白白的原型,則是《蛇形刁手》里的大反派上官逸云。另外,龜仙人參加比武大會時,用的化名也是成龍。
不久后眾多“熱血動漫”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包括中國觀眾熟知的《圣斗士星矢》。還開辟了以《犬夜叉》《美少女戰(zhàn)士》為代表的“少女熱血動漫”。
隨著日本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恢復,其競技體育也迅速展現(xiàn)在奧運舞臺上。1951年日本再次獲準進入國際奧委會,以體育為主題的動漫作品應運而生。《棒球英豪》《足球小將》《灌籃高手》被稱為日本運動漫畫的三大巔峰之作。后續(xù),還誕生了《網(wǎng)球王子》《棋魂》等作品。體育類動漫可以說是日本的特色動漫,而同樣是體育大國、動畫大國的美國,卻鮮有這類作品問世。
2009年7月1日,由日本文化廳所舉辦的“日本傳統(tǒng)藝術(shù)100選”中,《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被票選為日本史上最經(jīng)典的動畫。這部誕生于1995年的動畫在日本之外的地區(qū)并沒有太高的知名度,為什么日本文化廳將如此重要的獎項給了這部動畫呢?讓我們回到20世紀80年代。
“空氣時代”日本的動漫產(chǎn)業(yè)持續(xù)繁榮,誕生了無數(shù)經(jīng)典的作品,也誕生了一個現(xiàn)在廣為人知的稱呼“御宅族”。御宅族是對漫畫感興趣人群的自稱,在當時的日本社會,對這個詞的認知程度很低,御宅族一詞尚未流行。
直到1989年,發(fā)生了駭人聽聞的宮崎勤事件。一名叫宮崎勤的男子,在1988到1989年間,先后綁架并殺害了4名女童。這起惡性事件引起了日本社會的震驚,新聞報道稱在宮崎勤家中發(fā)現(xiàn)了堆積成山的各種動漫影碟。沉默寡言,不善交際,喜歡待在家里,御宅族的形象迅速被宮崎勤典型化。御宅族乃至動漫愛好者都成為了被指責的對象,動漫產(chǎn)業(yè)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動漫出版物發(fā)行量暴跌,很多作品都陷入停滯階段。
20世紀末,日本房地產(chǎn)泡沫破裂。青少年普遍認為失去了生存的意義和值得信賴的價值。雖然沒有人稱自己為“御宅族”,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自待在家中,不愿與人交往。在這種環(huán)境下,邪教和末世思想開始盛行。在1995年,奧姆真理教的“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和阪神大地震讓這種情緒到達了頂點。
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新世紀福音戰(zhàn)士》上映了。一開始,這部動畫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但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大家發(fā)現(xiàn)劇中的人物不再是傳統(tǒng)動漫形象中的要么樂觀正義,要么陰險邪惡。主角懦弱、自閉,不善于與人溝通。而動畫中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心理障礙,所有人都強烈地希望自己對別人有用,但是都不知道如何去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影片中使用了一個叫“絕對領域”的概念來表示隔閡,存在于每個人心中的“心之壁”來折射日本社會的人際關系。
人物的塑造讓每一個觀眾都有了同等的代入感,而影片對于社會現(xiàn)象的剖析和“回到現(xiàn)實”的呼吁,讓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共鳴,起到了積極而正面的作用。也讓人們意識到,原來動漫可以承載更多的東西。動漫行業(yè)開始逐漸復蘇。
同年,日本鬼才導演押井守指導的漫畫改編電影《攻殼機動隊》上映,同樣獲得了成功。這部影片擁有強烈的“硬科幻”風格,同時對科學、社會乃至哲學產(chǎn)生深刻思考的作品在日本乃至國際上都獲得了廣泛贊譽并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不但引起了如詹姆斯·卡梅隆、昆汀·塔倫蒂諾等好萊塢人士的藝術(shù)共鳴,甚至還直接激發(fā)了沃卓斯基兄弟的創(chuàng)作靈感,促成了《黑客帝國》系列的誕生。
《龍貓》于1988年在日本上映, 多年后推出的高清重制版于2018年12月在中國公映。
《千與千尋》中的“油屋”場景參考了道后溫泉總店、湯原溫泉油屋以及“江戶東京建筑園”中的老建筑。
《千與千尋》海報。
2002年,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之一——柏林電影節(jié)金熊獎破天荒地頒給了2部電影,因為其中一部是動畫電影,沒有動畫獎項的柏林電影節(jié),只能把金熊獎分成兩份。這部電影,就是日本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動畫電影之一《千與千尋》。1年后,美國奧斯卡獎最佳動畫長片也頒給了這部電影,這是唯一一次非美國動畫電影獲得該獎項(2006年獲獎的《超級無敵掌門狗之人兔的詛咒》是由美國夢工廠制作的)。但創(chuàng)造這部電影的人卻沒有去現(xiàn)場領獎,因為當時正值美國入侵伊拉克,反戰(zhàn)的他不希望在這個時候去美國領取這個獎項。這個人,就是日本國寶級動畫大師——宮崎駿。
1941年1月5日,宮崎駿出生在日本東京都,家境富裕的他從小就讀于“貴族學?!保毡厩笆紫嗦樯删褪撬耐瑢W,但是他并沒有按照家里的意愿從政或者從商,而是從事了他童年時代就喜歡的事業(yè)——漫畫。1958年動畫電影《白蛇傳》上映,讀高中的宮崎駿因此對動畫電影產(chǎn)生了興趣。于是1963年宮崎駿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在大??瞪M擔任畫師的工作。在這里,他也遇上了亦師亦友乃至一生的合作伙伴——高畑勛。
1974年,宮崎駿參與制作了高畑勛導演的電視動畫《阿爾卑斯山的少女》,它改編自瑞士女作家約翰娜·斯比麗的小說《海蒂》系列。這是一個在西方家喻戶曉的故事,多次被改編成電影,1937年秀蘭·鄧波兒也是憑借這部電影名聲大噪。這部動畫不僅講述了主人公海蒂成長過程中的親情和友情,大自然和現(xiàn)代城市文明之間的對比與沖突也得以展現(xiàn)。這深深地影響了宮崎駿,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后續(xù)作品的價值觀。
1982年,宮崎駿開始了漫畫《風之谷》的創(chuàng)作,并在2年后將這部動畫電影搬上了大銀幕。電影講述了1000年后,大部分人類文明被戰(zhàn)爭摧毀,以菌類為主的腐海散發(fā)著有毒的氣體,侵蝕著人類的居住區(qū),而生活在腐海中的王蟲群,更是可以在瞬間毀滅辛苦建立起來的新家園的恐怖生物。人們開始懷念原本生態(tài)和諧的大自然家園,開始反思是什么原因?qū)е碌倪@一現(xiàn)狀。
在少年時代,《麥克白》中的臺詞“森林在移動”引發(fā)了宮崎駿極為深遠的想象,并誕生了“操控植物”的想法,后來就演變成為《風之谷》中的“腐?!?。故事的開篇就提出了自然與科技對立的構(gòu)想,而后半部分轉(zhuǎn)變?yōu)槭澜鐑艋?,這種轉(zhuǎn)變來自于南斯拉夫內(nèi)戰(zhàn)對宮崎駿的影響:“所謂戰(zhàn)爭,看似是正義的行為,可一旦開始了,無論怎樣的戰(zhàn)爭都會變得糜爛?!边@也是在電影結(jié)尾所反映的內(nèi)容。
《風之谷》一經(jīng)上映就吸引了91萬人次觀看,票房更是達到了7億日元,成為了當時不折不扣的票房神話。很多觀眾看完《風之谷》后都認為電影的寓意遠遠大于電影本身。宮崎駿又用一種溫情的方式帶給人們希望,引發(fā)人們的猜想,讓觀眾知道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至少還有希望。
這部電影正式確立了宮崎駿后續(xù)作品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人與自然應該如何相處?!讹L之谷》也促成了日本動畫史甚至是藝術(shù)史上的一對黃金搭檔——宮崎駿與久石讓。電影制作期間,久石讓在投資方的推薦下,為影片制作了一張印象專輯。而《風之谷》的電影原聲已經(jīng)預定由細野晴臣負責,細野晴臣已經(jīng)寫好了主題曲,由安田成美演唱。但宮崎駿與高畑勛都非常喜歡久石讓的印象專輯,并直接運用至電影正片中,只保留了細野晴臣的主題曲。此后,幾乎宮崎駿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由久石讓擔任音樂制作。這對搭檔互相成就,為動畫電影和音樂留下了深刻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