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福才
鳳凰亭位于燕化研究院東側的小山坡上,是一座重檐攢尖的石砌碑亭。亭高約8米、寬4.2米,上部以筒瓦蓋頂,正中有蟠龍藻井。亭四周各開一個石券門,門額上有浮雕圖案,圖案為浮云飄帶,精細生動,仿佛就要臨風而動。碑亭內(nèi)豎有清雍正九年(1731年)漢白玉石碑一方,碑身高3.5米、寬0.93米、厚0.33米,碑下為螭首方座,碑額上雕有盤龍,四周刻有精美花線,多為寶相花和蓮花葉片。正面明書“圣德先昭西山儀碑銘”。碑文為清雍正帝侍衛(wèi)大臣內(nèi)務府總管常明所書。碑文載:“至首至治之世,百職修奉,和氣充盈,黎民偏德。天用錫以嘉祥四靈微,諸福之物莫不畢至,其績之也------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房山縣西山之上,朝陽方升,有彩鳳翔然來儀,高數(shù)尺,尾長丈余,五色繽紛,眾鳥拱衛(wèi)。官吏及居民觀者千余人?!?/p>
碑文還追溯了上古時期仁德的皇帝當政之時,有祥瑞之禽出現(xiàn)的事例,借此以稱頌雍正時期的仁德政績。查閱古籍文獻,北京地區(qū)清代記載“有鳳來儀”的祥瑞之處僅此一例。雍正在位13年,中央和各地官員極力奉承阿諛,有文字記載上報的祥瑞之兆就先后達到50多起。這些祥瑞之兆,多是一些罕見的自然現(xiàn)象,比如“黃河水清”“瑞泉涌現(xiàn)”“冬降甘露”,等等。大部分祥瑞都是官員相互勾結、弄虛作假的結果,他們以此取得皇帝的歡心和信任,進而達到升遷爭寵的目的。房山縣“有鳳來儀”就屬于這種情況。
《大清一統(tǒng)志》中記載:“雍正八年正月二十日,鳳凰集于房山縣之山溝。”然而,據(jù)當?shù)匾恍├先藗冋f,當時落下的不過是一只很大的五色野雉雞,但大臣們卻故意夸大,甚至不惜把雉雞說成是鳳凰。當時任總理石道事務散秩大臣常明和侍郎宗室普太上奏說:“據(jù)石工監(jiān)督司官田周呈報:正月二十日,房山石梯溝中,見瑞鳳集于千峰頂,五色俱備,文彩燦然,工匠樵牧居民千余人莫不共見?!边@般描繪說得可謂活靈活現(xiàn)。接下來,總兵管承澤、順天府尹孫嘉淦相繼呈奏內(nèi)容相同的奏折。就在雍正皇帝尚未對這些奏折發(fā)布諭旨時,直隸總督唐執(zhí)玉又親自報奏此事。一連串的上報,讓雍正皇帝心中也泛起了嘀咕,難道象征王者之瑞的鳳凰真的降臨在京畿?他終于發(fā)諭旨說:“朕思古稱鳳為王者之嘉祥,朕撫躬自問,功德涼薄尚不足致鳳儀之瑞?!笨梢娪赫€是有自知之明的。所以,他最后說:“此事猶疑未信也。”但是,他還是批準了動用當時興修水利工程的款項來修建紀念“有鳳來儀”的鳳凰亭。這正是當時負責全國水利工程的官員常明、田周等人的需要。有了這筆款項,他們一方面可以用于修建紀念“鳳凰來儀”的鳳凰亭,博得雍正的高興;另一方面可以補上他們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因貪污、浪費所造成的十萬錢虧空,并堂而皇之地向雍正帝交差。這一點《房山縣志》均有記載。
燕化公司建廠后,古跡鳳凰亭受到重視和保護。1985年,原燕山區(qū)人民政府將鳳凰亭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于1986年撥款對鳳凰亭進行了全面修繕。1988年以后,燕山辦事處園林局對鳳凰亭周圍進行了大面積的綠化和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