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能力,使得學生具備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從而為自身贏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為社會發(fā)展貢獻出更大的力量。但是在當下的教育體制當中,教師和學生為了應對“高考”的巨大壓力,片面注重考試范疇內知識的講解和傳授,忽略了學生根本能力的提高,迫切需要進行撥亂反正,塑造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一、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識字教學
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來說,識字教學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是學生一切語文學習活動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足夠的字詞,無限瑰麗的文學世界才為學生展開了冰山一角,學生才能夠見識到更為廣闊的天地。但與之相對應的是識字教學顯而易見的枯燥性,而小學生又正處于活潑好動的年紀,往往耐不下性子去進行識字學習活動。這主要是由于知識型課堂教學模式當中,將識字教學單純地看作知識輸入過程,而忽略了趣味性的融入。
在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增強學生識字興趣的基礎上,對于教學方式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從而在教學方式中融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例如,可以將文字進行趣味性的解讀,增添識字教學的趣味性,達到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好”字可以拆分為“女”字和“子”字,可以解讀為人們都殷切希望兒女雙全,故而將其定義為“好”。
除此之外,為了激發(fā)學生識字的動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識字大賽”,對識字大賽的冠軍進行表揚和鼓勵,以此激發(fā)出學生的競爭意識,促使班級內能夠形成互相促進學習的良性競爭氛圍。
二、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
閱讀本是一種十分開放的活動,每個人由于思維上的不同,對于文章往往存在不同的解讀。但是在考試當中,閱讀習題往往是按照標準答案進行判分的,如果學生的思維和標準思維有較大差異,就會導致學生在閱讀理解題目上丟分嚴重,這就導致教師片面地要求學生思維向著標準思維靠攏,從而造成學生閱讀思維同質化嚴重,并且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傳授標準化的閱讀模板,雖然讓學生的閱讀成績有了明顯提高,但也為學生閱讀能力提高扣上了一層牢籠。而在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閱讀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希望學生能夠在文章閱讀中有自己的感悟,從而在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留給學生更多地自由思考空間,保障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和多元化發(fā)展。
例如,在《囊螢映雪》和《鐵杵磨針》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口頭講解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古人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或者是古人堅持不懈的意志,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口頭表達缺乏說服力,學生只學會了在做閱讀理解時應當如何去解答,而沒有將其中所表現(xiàn)出的優(yōu)秀品質融入自身,從而完成自我素養(yǎng)的提高。
三、學習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寫作教學
正所謂“言為心聲”,學生最好的文章,往往也是學生最真誠的內心獨白。但是在當下的教學環(huán)境下,寫作教學也逐漸落入舊有的俗套當中,教師更加注重寫作技巧和寫作套路的講解,學生的作文當中所呈現(xiàn)的寫作水平往往較高,但是千篇一律,只是“流水線”生產出來的產品,缺乏個性,缺乏才氣,雖然足以支撐學生在考試作文中的需求,但是卻無法支撐學生寫作能力的進一步提高。長此以往,我國文學領域勢必會因缺乏新生力量而導致不可避免地萎縮。而在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自由的發(fā)散和延伸,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心意來進行寫作,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從而保障學生的寫作能力穩(wěn)步提高。
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知識型課堂教學模式,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對于知識內容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感悟,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從而使得所學知識能夠成為學生人生中的重要臂膀,而不僅是一種考試工具,一種上升的“敲門磚”。同時,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也更加開放,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記憶教學,而是多種教學方式并行的多元化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