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中國教育中教師的“嚴”是大家都認同的文化觀念,根深蒂固,至今在學校教育中還是主流觀念。人們津津樂道“嚴師出高徒”的個例,而很少關注因為“嚴”失去學習興趣、自尊自信的學生。
“寬容”與“嚴厲”是相對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觀念。從一般意義上說,“嚴厲”是以教師的價值取向、成人的好惡、習慣的觀念為標準對待教育對象。而“寬容”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本尺度,學校和教師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有益于學生的成長和終身發(fā)展。從這樣的觀念出發(fā),對教育對象需要更多尊重、理解;需要關心學生的成長狀態(tài)、心理訴求和發(fā)展需求,適時引導,調適心理,最終達到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很明顯,教育中的寬容符合當今我國社會以人為本的主流意識。形成自覺的寬容意識,具備寬容精神,是當代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重要素質。寬容是一種胸懷。面對不同個性、不同成長背景、具有多樣學習和生活訴求的學生,班主任的胸懷顯得十分重要。要設身處地理解和包容每一個學生,認識到每一位學生的想法是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在此前提下加以發(fā)揚、引導、調整。
首先是容納異見。教師應該理解學生的不同看法,甚至鼓勵學生有不同見解。養(yǎng)成尊重學生看問題的方式方法的習慣,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獨立判斷能力。面對學生犯錯,班主任需要有一種胸懷。這種胸懷表現(xiàn)在對具體的人和事做全面的了解與分析,因勢利導。對于不含必然性的細枝末節(jié)、對于偶然事件忽略不計,往往能起到春風化雨的效果。不僅如此,班主任的寬容也是一種以身示范,只有在寬容的環(huán)境中才能形成每一個人寬容的意識和品質,逐步在班級中形成寬容的氛圍。
其次,分析問題的起源,解決問題要重視過程,遵循學生心理和發(fā)展規(guī)律,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班主任工作不能情緒化,情緒化處理問題主要是依據(jù)個人好惡,容易偏離客觀,忽視對象的復雜性,其結果不僅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寬容需要尊重。班主任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在學生出問題的時候給予理解和尊重就是一種寬容。
寬容需要理智。理智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理性,一是睿智。理性需要實證,也需要追問。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出現(xiàn)了教師不能接受的問題,應該問一問: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不能接受?是否需要反思自我?學生的某些想法、習慣、個性,往往很難為老師接受。要寬容善待學生,需要克制自己,甚至從某種程度上改變自己,同學生一起成長。
寬容需要關愛。善待每一個學生是班主任的基本素質,這種素質源于對教育對象的關愛之心。
當然,寬容并不是放縱和姑息,而是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容忍。我的體會是:律眾從嚴,責人從寬。由寬容而生感悟,由感悟而生自尊,由自尊而生自強之心、奮斗之志,目的全在于學生的和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