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浦
(韶關市中醫(yī)院,廣東 韶關 512026)
臨床骨科中,腰椎間盤突出屬于一種由腰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改變而引發(fā)的臨床常見病癥,腰部疼痛為該病癥的主要臨床談特點,同時伴隨存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以及疼痛,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把?、痹癥”等是中醫(yī)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癥表述,在中醫(yī)治療角度能直觀的對肝腎陰虛、風寒濕邪、勞損/勞累等進行治療,改善腰部疼痛、行動不便等情況[1]。電針和浮針配合電針通過外部作用力促進腰部癥狀消失,但浮針配合電針治療優(yōu)勢較大,止痛效果更明顯,益氣活血、調和筋骨等作用突出,JOA 評分較好,肌體在接受針灸時不會出現(xiàn)頻繁的應激反應,對腰椎恢復幫助良多,詳見下述。
以2020 年1 月1 日至6 月1 日在院門診和住院治療的3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本次研究,遵照擲硬幣法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15 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排除有剛進行完腰椎外科手術、腰椎嚴重創(chuàng)傷、合并類臟器疾病、傳染性疾病、皮膚過敏等情況。其中,男21 例。女9 例,年齡均值為(53.24±10.11)歲,平均病程為(6.52±2.03)年。兩組基線資料(P>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有比較價值。
1.2.1 參照組
電針:呈俯臥位,將2.5 寸或28 號毫針消毒后從關元俞、環(huán)跳、委中、陽陵泉、夾脊等穴位進針,進針深度最多刺入2.5 寸,要根據患者體重衡量刺入深度,采用平補平瀉直刺手法施針后將毫針與診療儀連接,將疏密波頻率調整到20Hz,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每天進行一次,每次30分鐘,連續(xù)10天。
1.2.2 觀察組
浮針配合電針:保留上組內容,然后用一次性浮針對刺痛點和機化條索完成確定,浮針消毒后用平刺方式進針,保障電針進皮膚后針身放平,直刺進皮膚下到針柄位置。觀察患者有無疼痛、酸麻,避免進針過深/過淺,如有此種情況要及時將針撤出、重新施針。若用進針器,贏距離刺痛點4-6 厘米,直刺進入皮下,將進針點確定為旋轉支點,上下?lián)u動針身,指導患者活動,并收集其疼痛感,及時詢問患者是否有不適,若有需用膠帶進行固定,并在機化條索和刺痛點位置留針,留針24 小時后拔出,每天進行一次,連續(xù)治療10 天[2]。
用腰椎JOA 評分表對兩組主觀病狀、臨床體征、日常生活受限度、等進行綜合評分,滿分29 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腰椎恢復越好,統(tǒng)計并比較。
顯效:治療后,患者腰椎活動良好,無疼痛、行走不便等情況。有效:治療后,腰椎活動有好轉跡象,疼痛等情況偶有發(fā)生,正常抬腿受限。無效:治療后,腰椎依舊無法正?;顒?,需要改善治療方式并靜養(yǎng)。顯效率+有效率=治療總有效率。
數據處理使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組用電針治療,觀察組用浮針配合電針治療后,參照組療效較低,其中參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53.33%,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6.67%,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對比[n(%)]
治療前JOA 評分組間差異不顯著,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JOA 評分兩組均升高,組間比較觀察組JOA 評分更好于參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的JOA 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的JOA 評分對比[(),分]
腿部疼痛、腰椎支撐力下降、腰部疼痛等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主要表現(xiàn),對腰部神經、脊柱神經、腿部神經等造成壓迫,降低行走能力,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具體而言,腰椎間盤突出癥特疼痛產生的機制主要是由于機械壓迫神經根繼而因為牽拉導致神經處于緊張狀態(tài)下而沒有及時得到復位,極易導致患者產生水腫和炎癥,繼而增高了神經中的張力,促使神經功能障礙持續(xù)加劇,最終引起了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中醫(yī)治療將其歸類到“腰痛、痹癥”中,通過針灸方式給腰椎提供助推力,改善腰椎氣血運行,疏通經絡,促進腰椎間盤恢復。電針雖都有治療作用,但浮針配合電針作用更佳[3]。
電針以直刺為主,平補平瀉手法后各個穴位雖然得到刺激,但不能確保電針位置就是疼痛位置。電針后雖然疼痛感會緩解,但依然需要加長時間才能消除。電針后患者基本處于俯臥狀態(tài),醫(yī)患間較少進行互動,臨床對患者腰部疼痛感無法收集更多信息[4]。
浮針以平刺方式為主,根據刺痛點、機化條索等確定施針位置,觀察平刺深淺、酸麻/疼痛感等判斷施針是否有效。浮針更貼合腰椎間盤突出實際情況,在治療過程中醫(yī)生能引導患者進行適度活動,更直觀的判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改善情況,確定留針位置、拔針時間等。浮針對血管、神經等規(guī)避效果更好,平刺能減少毫針對血管、神經的損傷,降低毛細血管出血、皮膚瘙癢/紅腫等發(fā)生概率[5]。
電針和浮針手法不同,電針對穴位、痛點的刺激作用也不同,氣血在肌體中的作用力也大不相同。電針用直接的方式讓刺痛點、機化條索等逐漸放松,組織間、神經間、血管間聯(lián)系更緊密,氣血運轉更順暢。而且浮針能根據患者活動情況逐漸調整,幫助腰椎間盤突出角度盡快變小,改善腰椎功能。再借助診療儀的波動能力,對穴位進行刺激、疏通,振動力對腰椎間盤突出的助推力更大,但如果僅依靠電針腰椎改善情況則不及浮針。浮針利用電針在疼痛點的作用加速疼痛消退,改善腿部、腰部、脊柱疼痛或機化條索等情況,讓腰椎間盤恢復作用力變大,在治療結束后腰椎間盤突出改善明顯,腰椎和髖骨等角度明顯縮小。腰椎在電針過程中開始活動,為腰椎治療后活動提供緩解期,減少腰椎在治療后忽然站立、坐起、翻身等不良反應,提高針灸對腰椎的改善效果[6]。
浮針根據腰椎痛感選擇性留針,針體在肌體內保留7 天,作用力對肌體持續(xù)刺激,加強腰椎等氣血循環(huán),提高血液滋養(yǎng)腰椎的能力,加速腰椎間盤歸位,讓腰椎、腿部、脊柱等肌肉、骨骼盡量放松,保障膀胱、大腸等運轉。浮針可根據疼痛等多位置時針,避免依靠穴位的局限性,減少電針后組織中的黏連現(xiàn)象,保障施針、拔針效果。浮針電針對淺筋膜層等進行刺激,增加骨骼間潤滑液等分泌,加大對腰椎骨骼的保護,減少骨骼間摩擦、勞損[7]。浮針配合電針對腰椎間盤突出恢復的作用力更大,加強韌帶、關節(jié)、骨骼間隙等鎮(zhèn)痛效果。浮針配合電針治療與常規(guī)電針是兩種不同的施針方法,作用效果不同,浮針治療總有效率更高,而且JOA 評分也更高,主觀病狀等改善情況更好,中醫(yī)治療應加大對浮針治療的研究力度,加快患者痊愈[8]。
浮針配合電針比單獨電針的安全性更高,如果水平位置電針較淺或較深可以將針撤出,重新施針,電針操作更準確,治療失誤性低[9]。浮針配合電針比單獨電針的實用性和作用價值大,讓患者在治療中逐漸適應,緩解腰椎等緊張感,降低肌體和心理上的疼痛感,讓神經等在治療過程中充分休養(yǎng)。電針和浮針是中醫(yī)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兩種方式,接診后應盡可能為患者提供浮針,保障治療效率,消除針灸對肌體的負面影響,讓治療順利進行[10]。浮針配合電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直觀性強,JOA 評分治療后升高幅度大,腰椎更靈活,腿部能正?;顒?,減少患者臥床時間,提高生活質量。通過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參照組療效較低;觀察組JOA 評分更好,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浮針配合電針比單獨電針更適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癥改善更明顯。
綜上所述,浮針配合電針比單獨電針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治療效果更佳,腰椎功能恢復情況更好,適合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