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吉林省肝膽病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62)
原發(fā)性肝癌屬于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后患者的肝功能急劇下降,死亡率較高[1-2]。疾病早期診斷難度較大,病灶隱匿,許多患者確診后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期,需要及時進行肝癌切除術治療,切除病灶加以后續(xù)治療,從而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3]。有臨床研究證明,肝癌術后復發(fā)率較高,在50.00%以上,十分不利于患者預后。因此,肝癌切除手術后,如何有效的改善治療效果,降低復發(fā)率,盡可能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減輕患者痛苦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4]。
選取本院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患者,患者均確診為肝癌并進行了切除術,將所有患者隨機并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30 例采用化療栓塞術,年齡45~65 歲,平均(56.43±2.19)歲,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對照組30 例采用化療灌注術,年齡46~65 歲,平均(55.79±2.18)歲,男性18 例,女性12 例。統(tǒng)計后(P>0.05)確定可比較。
確證為肝癌并接受切除術治療;預計生存期≥3個月;家屬同意并自愿參加。
對照組:化療灌注術,表柔比星10 mg 聯(lián)合奧沙利鉑50 mg 對患者進行灌注。
觀察組:化療栓塞術,給予患者吉西他濱1 g/m2,采用順鉑60 mg 混合碘油10 mL 注入,對靶動脈進行栓塞。
對比兩組生存期、住院時間,對比肝功能改善情況。
患者生存期越長說明治療預后較好,化療方式更有效。肝功能指標包括TBIL、ATL、AST 水平,指數(shù)越低肝功能越好[5]。
研究數(shù)據(jù)的處理由軟件SPSS 20.0 執(zhí)行,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差異不明顯,觀察組生存期長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存期、住院時間()
表1 兩組患者生存期、住院時間()
觀察組肝功能指標降幅較大,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對比()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通常會采用外科手術治療[6]。為了達到更加滿意的效果,通常會采用介入治療的方式,抑制術后微小病灶的生存和發(fā)展,從而延長肝癌患者的生存期[7]。目前臨床對采用何種化療方式進行介入治療仍在繼續(xù)研究,旨在尋求更好的化療手段。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和灌注術是主要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術后的化療方式,并且有研究證明在術后輔助采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肝癌復發(fā)風險,延長患者生存期[8-9]。化療栓塞術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碘化油阻斷、動脈栓塞,能夠避免腫瘤細胞的營養(yǎng)接觸,由于供血不足,瘤體逐漸壞死、縮小,嚴重缺血腫瘤細胞不易復發(fā)[10]。并且肝動脈化療栓塞術能夠提高患者免疫能力,抑制腫瘤修復和增生。結果證明,觀察組生存期、肝功能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化療栓塞術能有效鏟除術后殘存病灶,避免復發(fā),通過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