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鑒文化地理學的批評視角,對比閱讀了美國華人移民史、“天使島詩歌”與華裔美國詩歌中的天使島書寫。天使島被先后賦予了不同的寓意:從拘禁早期華人移民的霸權空間,到裝載早期華人移民文化財產(chǎn)的文化共同體空間,再到封存華裔族群先輩記憶的文學共同體空間。
關鍵詞:天使島;華人族群;“天使島詩歌”;華裔美國詩歌;空間
天使島位于美國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灣,在1910年至1940年期間被美國移民局選用,拘留和審查經(jīng)由太平洋進入美國的亞裔移民,其中華人占大多數(shù)。天使島雖然有個美麗的名字,卻改變不了它是“淚水之島”的事實。早期華人移民在島生活條件極其惡劣。天使島作為早期華人移民進入“金山”的大門,是重要的社會與物質遺產(chǎn),它作為美國政府特殊時期的移民、排華等政策的產(chǎn)物,是拘禁早期華人移民的霸權空間,承載、見證了早期華人移民一段獨特的辛酸經(jīng)歷,島上的每一棟建筑都見證了在那段特定的歷史時期中美國政府在種族和移民政策等方面對華人的不公對待:華人視之奇恥大辱的當眾裸體體檢、變相監(jiān)獄式的長期拘禁、移民局官員的種族歧視對待、惡劣的飲食及居住條件……它已成為紀念二十世紀初華人移民歷史的展覽館,在美國移民史和中國移民史上均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紀念意義。
在天使島移民拘留所運作的三十年中,共有約十八萬華人移民曾被羈押在島,這些移民在拘留期間,為了抒發(fā)心中的“屈辱、酸楚、辛勞、苦難、向往”在墻上書寫或鐫刻了數(shù)百首漢語詩歌。[1] 在“天使島詩歌”中,早期華人移民在天使島的各種經(jīng)歷與感受——華人視之奇恥大辱的當眾裸體體檢、變相監(jiān)獄式的長期拘禁、移民局官員的種族歧視對待、惡劣的飲食及居住條件——無一遺漏,都得到了細致、感性的描寫。雖然大多數(shù)早期華人移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只是簡單了解一些“詩歌的規(guī)則”,這些詩也并非具有卓絕的文學水平,但它們表達出了早期華人移民的“真情實感”,是這些“金山客”們對“殘酷的環(huán)境”做出的最真實、本能的回應,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文學作品不是對空間的簡單描述,許多時候是它們幫助塑造了這些空間。天使島之所以在美華歷史與文學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止在于它曾是早期亞裔移民入關大門的歷史和物質載體,更在于島上營房木墻上銘刻的那幾百首浸透著早期華人移民心聲的詩歌。根據(jù)文化地理學的理論,地理景觀會因“文化在一個地區(qū)留下的痕跡”而成為“歷史重寫本”。[2] 天使島固然只是一個普通的島嶼,但“天使島詩歌”卻是中華文化在異域孤島留下的“痕跡”。正是因為有了“天使島詩歌”,天使島才從一個普通的島嶼、一個曾擔任審查移民入境任務的島嶼上升為一個裝載文化財產(chǎn)的“歷史重寫本”、一個早期華人移民用滴滴血淚塑造而成一個強有力的血與土聯(lián)合的文化共同體空間。
那些曾書寫出了“天使島詩歌”的第一代移民經(jīng)過辛勤的勞作,一部分人幸運地在美國落地生根,他們所經(jīng)歷的種種苦楚在一輩輩的言傳身教中流傳到了后人身上。將“天使島詩歌”與華裔英語詩歌中的天使島意象對比閱讀,我們不時能發(fā)現(xiàn)早期華人移民的天使島羈留經(jīng)驗及“天使島詩歌”對華裔美國英語詩歌產(chǎn)生的影響。在《夢塵之鄉(xiāng)》中,梁志英模擬在島華人移民的口吻,還原他們書寫、篆刻“天使島詩歌”的具體情景。在《鳳去臺空》中,陳美玲再現(xiàn)了早期華人的體檢經(jīng)歷,模仿移民局官員或政府公文的口吻一一列舉各種導致華人不得入境的病癥,形象地影射了美國移民局對華人移民的區(qū)別歧視對待。除了體檢和審查,拘禁生活的痛苦在華裔美國英語詩歌中更為普遍。有詩人描寫拘禁的難受姿勢,有詩人描寫缺失自由的痛苦與不甘,詩文折射拘禁在天使島的早期華人移民受害者群體的痛苦拘禁生活:焦灼、不甘、忐忑的漫長等待,絲毫沒有自由,竟然比失去寶貴的生命更為痛苦和可怕。
可見,在華裔美國英語詩歌中,天使島作為濃縮早期華人移民的天使島經(jīng)驗的具體文學意象得到一次又一次地描寫和重現(xiàn),它體現(xiàn)了華裔詩人保存族群先輩們的天使島記憶的愿望與訴求。在一個個天使島意象的疊加中,早期華人移民的天使島經(jīng)驗得以還原,他們借“天使島詩歌”抒發(fā)的心聲也得以重現(xiàn),天使島從一個普通的島嶼上升為封存了華裔詩人的族群先輩們一段獨特記憶與過往的標本般的文學共同體空間。作為早期亞裔移民入關的大門,天使島承載著大多數(shù)早期華人移民對美國的第一印象和最初記憶。它對華裔而言如同一個圣地,是他們族群在美國日益興旺昌盛的發(fā)源點。因此,每一個天使島意象的書寫仿佛都是年輕一輩的華裔詩人的一次朝圣之旅——對早期華人移民在美國土地上的第一絲記憶與第一步足跡的溯源和朝拜。
韋格納在《空間批判:批判的地理、空間、場所與文本性》中指出,空間既是不同的人與社會進程干預形成的“產(chǎn)物”,又是影響、指引人類行為的各種可能性的一種“力量”。[3]? 從天使島移民局到“天使島詩歌”再到華裔美國詩歌中的天使島意象,天使島這一離散空間被先后賦予了不同的寓意。首先,天使島移民局是美國政府移民、排華等政策的產(chǎn)物,作為移民局物質載體的天使島就成了拘禁早期華人移民的霸權空間。其次,在早期華人移民的辛酸經(jīng)驗和作為中華文化“痕跡”的“天使島詩歌”的干預下,天使島又成為裝載早期華人移民在異域的寶貴記憶與“文化財產(chǎn)”的文化共同體空間。然后,在華裔詩人保留早期華人移民經(jīng)驗的訴求中,天使島變身為濃縮早期華人移民天使島記憶的詩歌意象,并上升為封存華裔詩人的族群先輩們一段獨特記憶與過往的文學共同體標本空間。
參考文獻:
[1]張子清:《歷史與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跨文化審視——華裔美國詩歌的先聲:在美國最早的華文詩歌》,《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5期,第18頁。
[2]克朗:《文化地理學》,楊淑華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8頁。
[3]韋格納:《空間批判:批判的地理、空間、場所與文本性》,見閻嘉編:《文學理論精粹讀本》,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37頁。
本論文是2020年遼寧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華裔美國文學的命運共同體表征研究”(L20BWW0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宋陽(1982- ),女,漢族,遼寧鐵嶺人,文學博士,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亞裔美國文學和海外華人詩學。
3743500338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