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梅紅
二十一世紀,我國科技突飛猛進,國民經(jīng)濟風朝云涌。現(xiàn)在,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nóng)村剩余勞動力涌向城市或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務工或經(jīng)商,留下了眾多缺乏父母照管的孩子,形成了“空巢”家庭的“留守兒童”。
通過調(diào)查本校留守兒童的總體情況,發(fā)現(xiàn)他們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不愛學習、目標不明、調(diào)皮好動、我行我素,他們的父母大多數(shù)都有一方外出去到更遠的城市謀生,導致這些孩子有的是跟祖父母或親戚生活,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tài)。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因得不到足夠的家庭教育和關愛,從而出現(xiàn)一些心理和行為上的異常,需要學校的及時介入,發(fā)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對這類學生進行關愛教育。
一、留守學生的現(xiàn)狀分析
(一)親情撫慰上的欠缺直接導致的生活問題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經(jīng)濟較為寬裕,對留守兒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較強,所以在物質(zhì)生活的滿意程度上,留守兒童的滿意度更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得到的關愛減少,半數(shù)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存在嚴重的思念家人現(xiàn)象。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留守兒童逐漸意識到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重要性,因此,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
(二)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關注過少導致的學習問題。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jiān)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jiān)護人是初中學歷以上比例僅占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tài)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著很大困難。祖輩由于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等原因,祖輩教育孩子力不從心,只能給予孩子生活上的淺層照顧,對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往往不能給予幫助。
二、留守學生的關愛教育策略
(一)建立留守學生成長檔案。
為了加強“留守兒童”管理,建立了留守兒案童檔案,通過調(diào)查、家訪、與家長或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溝通等形式,全面調(diào)查掌握“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建立起“留守兒童”詳細的檔案,對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實行動態(tài)管理,及時補充、更改變動情況,掌握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并及時分析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能切實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困難。不但隨時能與孩子的父母及監(jiān)護人聯(lián)系,而且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對留守兒童的父母及監(jiān)護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二)建立“一幫一”扶助教育制度。
成立結(jié)對幫扶小組,確定小組成員:每一個留守兒童由一個教師、一名品學兼優(yōu)學生及這名學生的家長結(jié)對。開展結(jié)對幫扶活動,通過優(yōu)幫差,大幫小,師幫生等形式,促進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形成良好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幫扶教師經(jīng)常找留守學生談心,隨時掌握留守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定期家訪、關心生活,指導學習,引導他們健康成長。開展與留守學生結(jié)對子,手拉手活動。兒童需要長輩的呵護,更需要與同齡人共同成長,同齡人之間的相互影響是很強的,也是他們之間最愿意接受的。開展手拉手活動,幫扶學生與留守兒童成為“手拉手”小伙伴,一起學習,一起游戲,讓留守兒童感受到來自小伙伴的關懷與溫暖,增進同齡人的了解,彌補親情和關愛的不足,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
比如,學??梢越M織送愛心活動,引導學生之間相互送愛心、互幫互助。在活動前,教師先將全班學生分成十個小組,每個小組都要有數(shù)量相同的留守兒童。在活動前,每個學生都要自己畫一張小卡片,在活動中送給本組的成員。同時,每個孩子都帶一本書到學校,由小組學生相互進行指導,讓學生能夠順利的讀完書籍,理解其中的意思。尤其是一些閱讀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無論是否為留守兒童,都要積極的對本小組的成員進行指導和幫助。在大家的互幫互助下,讓學生之間感受到同伴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從而使留守兒童感受到班級的和諧氣氛,促使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并且,通過舉辦這樣的活動,還能使留守兒童養(yǎng)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
針對留守學生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比如舉行關愛留守學生見真情,為留守學生獻愛心,為留守學生過生日等。由班主任帶領學生為留守學生過集體生日,這樣消除了留守學生孤單悲觀的陰影,促使他們愉快生活,安心學習,領悟?qū)W校大家庭的溫暖關愛之情,讓留守學生在一個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大家庭中感受生活的溫暖和愛。
此外,學校還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如書法、繪畫、鼓號隊等,還可以在開展主題讀書活動的基礎上,開展經(jīng)典誦讀比賽、講故事、讀書征文、手抄報比賽等。通過開展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增強學生情感的交流,營造溫暖有愛的班級氛圍,使學生感受到來自集體的關愛,提升學生的精神文化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使其正真的有一個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身心發(fā)展都得到應有的關懷與體恤,彌補放學后或節(jié)假日的教育空白。
(四)定期開展心理輔導教育活動。
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例如焦慮、自卑自大、愛撒謊等等。從兒童成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這些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將會慢慢積聚而不能化解,最終會成為阻礙發(fā)展的大問題。因此,針對一些品德行為和心理有障礙的留守學生,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矯正心理,并給予他們特殊的關照。通過專題心理輔導,對這類學生進行定期的教育,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建立學習自信心,主動參與集體活動,培養(yǎng)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例如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課程,全面開展群體心理輔導,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心理輔導教育。還可以開展“一對一”心理輔導教育,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專項輔導,并建立心理檔案,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動向,提高心理輔導的質(zhì)量。
總之,“留守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家庭的問題,學校、社會等各方面都要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才能為留守學生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在家長和學校的共同努力下,幫助留守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使其身心健康發(fā)育,并提高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zhì),使留守兒童能夠與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樣開心、快樂的成長。
132650052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