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琳琳
摘 要: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馬克思思想起源期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其在論文中探討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一般差別和具體差別,集中闡發(fā)了伊壁鳩魯哲學所體現(xiàn)的自我意識思想,突破了基督教上帝觀和黑格爾絕對精神對人的解放的奴役,奠定了人的全面自由與徹底解放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主題和價值訴求,從而為此后馬克思哲學運思寫作的不斷成熟提供了理論淵源和邏輯起點。鑒于其博士論文在探究馬克思早期哲學思想以及在整體把握馬克思思想發(fā)展脈絡方面的重要價值,學界在其博士論文的文本、背景、內(nèi)容、方法和意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論域集中、分歧較多等問題,因而博士論文有待繼續(xù)深入研討。
關鍵詞:馬克思;博士論文;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哲學
中圖分類號: A8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6-0077-10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別》是馬克思1841年4月向耶拿大學哲學系申請博士學位時遞交的論文,是他思想起源期哲學思考的凝結(jié)。帶著對后黑格爾時代哲學的反思,懷著對人的自由與解放的關懷,馬克思通過對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比較研究,強調(diào)了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凸顯了主體自我意識的自由建構(gòu)在古希臘哲學史上的重要性,并以此來進一步凸顯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之于當時德國哲學的重要性。由此來看,這一時期馬克思將對自我意識的自由和心靈的自由的彰顯看作是哲學的任務,隱含著他希望以思想的解放和進步改變現(xiàn)實不自由的專制制度的愿望。因此,無論是認識后黑格爾時代的哲學,還是把握馬克思的早期哲學思想,都不能忽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研究。目前學界對博士論文在文本、背景、內(nèi)容、方法和意義方面進行了有益探討,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未能結(jié)合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前期筆記進行研究;二是論域集中在自我意識哲學方面;三是關于馬克思論文中體現(xiàn)的早期哲學思想還存在較多的觀點爭鋒等。因此,本文將立足馬克思博士論文,把握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動態(tài),整合梳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展現(xiàn)學者們的理論歧見,以便后續(xù)研究的深入。
一、關于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前的筆記研究
馬克思早期思想的展現(xiàn)是一個前后銜接、漸次深化和階段性定型的過程。在布魯諾·鮑威爾的影響下,馬克思于1839年開始研究伊壁鳩魯哲學,留下了七冊標明《伊壁鳩魯哲學》(Epikurische Philosophie)的筆記和關于古典、近代哲學家著作的摘錄匯集(1),尤其是《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以下簡稱《筆記》)為馬克思博士論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淵源。
(一)《筆記》的研究現(xiàn)狀考察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2版第4部分“筆記和摘錄卷”第1卷刊出的文獻表明了《筆記》不可忽視的價值,然而當前通過完整地考察《筆記》來探究馬克思理解伊壁鳩魯思想的緣由、用意和軌跡,進而分析這種理解與馬克思以后哲學思想的復雜關系的研究進展和水平卻不理想。對此,聶錦芳指出,國內(nèi)學者幾乎沒怎么介入過,很少深究摘錄、筆記與原著之間的關系以及馬克思表述的邏輯和用意。同時,西方學者的研究情況也未見得更好,馬克思故居博物館和特里爾大學收藏的眾多研究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中,沒有專門解讀這些筆記的,專門解讀摘錄和筆記的論文也幾乎沒有[1]298-299。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斷裂說”“轉(zhuǎn)變論”等多種解釋框架和“不成熟”的定性中學界對馬克思思想起源期哲學思考價值的忽略。大學時代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帶有明顯的德國觀念論傳統(tǒng),因而有學者認為這一階段馬克思的思想不過是受青年黑格爾派的影響,加之與其后唯物史觀的架構(gòu)、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相比,顯得沒有獨特的理論價值。另一方面是《筆記》本身私人化帶來的語義晦澀、議題紛雜、思路難辨等問題造成的研究困難。眾所周知,馬克思留下了龐大的有待整理的手稿,而“摘錄、筆記和批注”部分就更為特殊。1991年后MEGA第2版出版縮減,剔除的主要是這類文獻,因而對于馬克思思想研究來說,必然遺漏很多有價值的東西[1]298-299。同時,聶錦芳認為,MEGA第2版提供了關于馬克思著述最真實、可靠的文獻材料,但其四個部分(“著作、文章和草稿”“《資本論》及其準備材料”“通信”“摘錄、筆記和批注”)的劃分卻把同一時期的著述按文體形式割裂開來了,加之出自不同編輯之手,因而難以全面把握變遷時期馬克思的思想和邏輯[1]264。另外,麥克萊倫認為,馬克思的筆記晦澀除私人化原因外,還在于筆記常常使用青年黑格爾派所具有的比喻性語言[2]。
(二)《筆記》的文本和內(nèi)容考察
《筆記》由七個筆記本和一些補充前四個筆記本的片段組成,是馬克思研究古希臘晚期哲學的記錄。馬克思梳理并摘錄了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直至近代引用、轉(zhuǎn)述、闡釋、評論伊壁鳩魯思想的幾乎所有最重要的著述和觀點,從而借以厘清伊壁鳩魯?shù)恼軐W思想并梳理出其他哲學家對伊壁鳩魯思想的評述。筆記一至四和筆記七等五冊筆記封面上標有“伊壁鳩魯哲學”的標題。筆記二至四的封面上注有“1839年度冬季學期”的字樣。筆記五和六的封面沒有保存下來,筆記五的最后五頁全是黑格爾《哲學全書》的摘錄,標題為“自然哲學提綱”,筆記六還缺少數(shù)頁。除馬克思的觀點外,筆記中還有大量主要和伊壁鳩魯哲學有關的一些古代作家的著作的希臘文和拉丁文摘錄。
從刊布情況來看,《筆記》第一次發(fā)表于1927年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版第1卷,俄文全文于1956年發(fā)表于《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選》,全文第一次按原文刊載于1968年柏林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補卷上冊。從主要內(nèi)容的研究來看,羅曉穎在《馬克思與伊壁鳩魯——馬克思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博士論文研究》中從“馬克思對文獻的掌握情況”“馬克思如何讀西塞羅”“馬克思如何讀盧克萊修”“馬克思如何讀普羅塔克”[3]四個方面進行了考察;聶錦芳在《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第1卷下編中用八章的篇幅解讀和分析了《筆記》的主要內(nèi)容和邏輯思路,旨在說明馬克思思想起源時期的思考奠定了之后思想變革的方向、價值和基本架構(gòu);魯路在《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探究了《關于伊壁鳩魯?shù)墓P記》和《柏林筆記》內(nèi)容收錄和使用情況;張雨欣則是在《馬克思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研究》中將《筆記》作為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的文獻準備,介紹了筆記的梗概。筆記不僅是普通的摘抄和評論,它也是馬克思當時樸素的哲學思維發(fā)軔的表征。
(三)《筆記》的歷史價值考察
沒有“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柏林筆記”“巴黎筆記”“布魯塞爾筆記”以及“倫敦筆記”的積累,就沒有馬克思博士論文及其后的系列成果。張廣照認為,十萬多字的筆記本中馬克思的評論近四萬字,同時筆記中的觀點在論文中得到大量的應用,馬克思對古希臘羅馬和近代眾多哲學家發(fā)表了看法,提出了重要的哲學觀點[4]75。的確,馬克思對當時所有關于伊壁鳩魯及其學派的著作、論文和對話進行了摘錄、轉(zhuǎn)述、概括和評論,論文引用的盧克萊修、普羅塔克、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第歐根尼·拉爾修、西塞羅等哲學家對伊壁鳩魯哲學的評述即源自《筆記》。魯路也指出,馬克思基本上掌握了當時能夠掌握的所有材料,為撰寫論文準備了絕對充分的研究文獻[5]104。
《筆記》是探究馬克思早期哲學主體意識和哲學思維形成的重要文獻,鑒于《筆記》的重要歷史價值以及過去研究面臨的各種困難,如何進一步加深對《筆記》的研究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對此,聶錦芳提出了進一步研究應注意的問題。其一,打亂MEGA現(xiàn)有結(jié)構(gòu)將同時期的著述統(tǒng)一處理;其二,絕不能因《筆記》列入“摘錄、筆記和批注”而不予以重視;其三,《筆記》絕非僅僅摘自他人著述,除第4、6冊摘錄多些,其他筆記中馬克思個人觀點的闡釋和論證比重很大;其四,博士論文不可替代《筆記》作為大學時代馬克思思想的代表作,而過去將其統(tǒng)一命名為“博士論文筆記”并由此導致研究中厚此薄彼的態(tài)度和做法也是不正確的[1]264??傊?,重視《筆記》的研究價值并形成科學的研究思路成為今后馬克思文本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二、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文本和寫作背景研究
當前,學者們圍繞著馬克思博士論文不僅進行了文本的歷史考證,而且對馬克思寫作論文所處的后黑格爾時代的德國哲學樣貌、關于伊壁鳩魯哲學在哲學史上的地位分歧以及馬克思個人職業(yè)發(fā)展情況進行了全面考察。
(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文本考證
馬克思是在1840年的7、8月至1841年3月間完成的論文寫作,除了獻詞、序言和附錄外,論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論述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二者自然哲學的一般差別;第二部分從“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原子的質(zhì)”“不可分的本原和不可分的元素”“時間”和“天體現(xiàn)象”論述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二者自然哲學在細節(jié)上的差別;第三部分是“附注”,即第一、二部分注釋的說明。論文首次發(fā)表于《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ざ鞲袼购挽车夏稀だ_爾的遺著》(1902年斯圖加特版第1卷),第一次全文發(fā)表則是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27年國際版第1部分第1卷第1分冊)。張廣照考證了其博士論文在西歐、蘇聯(lián)以及在中國的出版和傳播情況。他指出,現(xiàn)存的論文是由不知名的繕寫者抄錄并由馬克思校訂與補充的不完全副本,由于耶拿大學博士學位申請簡便以及得到了文學教授沃爾弗的幫助,馬克思在1841年4月15日獲得博士學位。由于現(xiàn)存題目“關于……的差別”與學位獲得后的題目“……的差別”的不同,張廣照特別指出,現(xiàn)存的論文文本是取得學位前準備付印的稿本,在3月底前已完稿。正因如此,他認為,作為一篇準備出版的論文中的觀點是馬克思深思熟慮的結(jié)果,馬克思從來沒有改變或否認它,對論文的否定和貶低是沒有任何理由的[4]32。相比蘇聯(lián)研究中斷的情況,在我國首次完整譯著其博士論文的是哲學家賀麟,1982年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則最早收錄了包括七冊筆記和博士論文在內(nèi)的馬克思的早期文獻,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了權威版本。
(二)馬克思寫作博士論文的背景考察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寫作具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和學術背景。一方面,馬克思把伊壁鳩魯哲學作為研究對象不是偶然的,這與當時的時代精神、與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伊壁鳩魯派、斯多葛派和懷疑派哲學包含了現(xiàn)代思想的本質(zhì)要素,奠定了羅馬帝國的哲學基礎,深刻影響了早期基督教道德,同時還具有18世紀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顯著特征。鮑威爾研究了三派哲學同基督教的關系,而科本在其1840年出版的獻給馬克思的著作《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反對者》中,把三派看成是反映古代社會內(nèi)在本質(zhì)的哲學派別。黑格爾認為,后亞里士多德哲學是一種自我意識哲學,體現(xiàn)了個體借助自我意識達到自由的思想。青年黑格爾派對后亞里士多德哲學的認識超出了黑格爾的認識范圍,青年黑格爾派認為,這三派哲學是受壓抑的“苦惱意識”的產(chǎn)物,即在古希臘極端缺乏民主和自由的政治生活中借助抽象的哲學外衣來表達反抗現(xiàn)實的政治愿望。同時,他們也在古希臘這些主張不為外物所動、以心靈寧靜為最大幸福的哲學流派中也找到了與他們強調(diào)個性自由、自我意識相一致的共同語言。可以說,這些哲學流派的出現(xiàn)實際是當時社會矛盾在思想上的反映,而馬克思也是想通過考察希臘歷史上相似的時期來闡明當代的后黑格爾哲學境況。當然,借助這些哲學流派在思想領域發(fā)動一場自由主義的思想解放運動更是以馬克思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對德國時代困境的回應。因而,論文“與其說出于哲學的興趣,不如說出于[政治的]興趣”[6]。
另一方面,不公正的哲學史及其癥結(jié)則是馬克思選擇以伊壁鳩魯哲學為研究切入口的重要原因。馬克思求學時期處于后黑格爾時代,黑格爾革命的辯證法與唯心主義的、保守的思想體系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但黑格爾哲學達到了德國古典哲學的頂峰,以至于其后的學術都籠罩在他的光輝下。而后黑格爾哲學時代類似于后亞里士多德時代,許多哲學家將亞里士多德之后的哲學看作希臘哲學的倒退,將伊壁鳩魯派、斯多葛派以及懷疑派視為“感性享受的哲學家”。同時,無論古代、中世紀還是近代,哲學家在對伊壁鳩魯和德謨克利特關系的判斷上呈現(xiàn)“一邊倒”,把伊壁鳩魯看作德謨克利特的抄襲者。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不公正哲學史的時代樣貌,聶錦芳給出了解釋:其一,創(chuàng)新的哲學形態(tài)被看作是以往不同體系的機械組合。其二,如果將哲學“發(fā)生-繁榮-衰亡”看作外在的框架就會低估具體哲學形態(tài)的價值。其三,未從歷史的變遷中看待哲學形態(tài)對后世的潛在影響[1]380-381??傊酝軐W史上的誤解在于,認為亞里士多德標志著古希臘哲學的最終完成,而三派哲學被視為古希臘哲學的混合或折中,這標志著古希臘哲學的沒落。例如,把伊壁鳩魯哲學看作德謨克利特的物理學和昔勒尼派的道德思想的混合物。黑格爾曾指出,三派張揚了個人的自由與自我意識,是對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推進而非倒退,是希臘哲學思想發(fā)展的獨立階段。受其啟發(fā),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派,斯多葛派和懷疑派對于西方社會發(fā)展和整個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這些體系是理解希臘哲學的真正歷史的鑰匙”[7]11。基于此,“為了喚起對于這些體系的歷史重要性的記憶”[7]16,改變歷史上把自我意識哲學貶低為折中主義的觀點,糾正將伊壁鳩魯和德謨克利特的物理學相等同的歷史偏見,確立伊壁鳩魯在哲學史上的地位成為馬克思亟待解決的議題。
當然,馬克思的論文寫作還與他的學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需求密切相關。中學畢業(yè)的宗教、德語和拉丁語三篇作文已顯示出馬克思啟蒙主義和人文主義情懷,而經(jīng)過“特里爾中學-波恩大學-柏林大學”的系統(tǒng)學習,使他意識到?jīng)]有哲學就無法深入,于是從法律轉(zhuǎn)向哲學。而他之所以選擇希臘哲學史的研究,彼·費多謝耶夫強調(diào),這一研究有助于馬克思解決“哲學應當怎樣對待外部世界”的問題[8]。當然,促使論文成型,直接源于家庭援助的減少和職業(yè)選擇的緊迫。麥克萊倫尤其強調(diào)了鮑威爾對馬克思的影響。鮑威爾認為,理論是最富有實踐性的職業(yè),他敦促馬克思決定具體選題和內(nèi)容,馬克思放棄撰寫關于三派哲學思想及其地位的綜論,決定收縮范圍、集中論域。
三、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核心內(nèi)容研究
一個是把感性世界看作主觀假象,注重經(jīng)驗的自然科學和實證知識的懷疑論者,一個是把感性世界看作客觀實在,注重自我意識心靈上的寧靜的獨斷論者,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的每個步驟上都相互對立。馬克思論文研究范圍限定在自然哲學方面,但他深入挖掘伊壁鳩魯?shù)淖晕乙庾R思想,從微觀的原子偏斜運動學說和宏觀的天象理論中揭示了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當前,學界集中探討了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所闡發(fā)的自我意識思想,同時,也從宗教批判等多角度和自由觀、本體論、人學等多維度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思想的研究
自我意識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核心概念,也是馬克思論文的核心旨要,具有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吳猛將德謨克利特哲學和伊壁鳩魯哲學看作真理論和意義論的對立,認為“自我意識”的內(nèi)涵在馬克思討論原子運動差異時體現(xiàn)了出來。伊壁鳩魯將原子直線、偏斜和排斥三種運動方式以黑格爾主義的方式統(tǒng)一,即直線運動意味著定在或質(zhì)料,偏斜意味著定在的打破和質(zhì)料形式的否定,而排斥的完成就意味著原子概念的實現(xiàn)。因此,“原子”就有了“自我意識”的隱喻。這樣,原子從質(zhì)料到形式再到原子概念的實現(xiàn)過程即自我意識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9]。張義修從“對象化”概念來考察自我意識的內(nèi)涵。一方面,他認為馬克思在《筆記》中使用并賦予“對象化”概念以自我意識哲學的內(nèi)涵,并從天象理論和原子論的分析中以“對象化”概念闡明了從“對象意識”到“自我意識”的過程。另一方面,馬克思在論文中多次用“對象化”闡釋自我意識哲學,不僅用“對象化”表達了伊壁鳩魯哲學中的自我意識“以對象的方式呈現(xiàn)”和“以對象的方式加以把握”的雙重內(nèi)涵,而且突出了“自我意識”作為“自由意識”的內(nèi)涵[10]。吳耀國則是從自我意識和人道主義的辯證關系來考察自我意識的內(nèi)涵。一方面,自我意識哲學是人道主義的時代精神。以馬克思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超越了晚期希臘自我意識哲學逃避現(xiàn)實、尋求內(nèi)心寧靜的消極傾向,也超越了黑格爾自我意識哲學的絕對理性原則,在“批判”中實現(xiàn)了自由的“革命性”解放,是對近代西方人道主義運動的直接回應。另一方面,人道主義是自我意識的倫理表征。馬克思以自我意識作為思考人道主義的切入點,通過對原子論的比較論證,從而在辯證法的基礎上使人道主義成為自我意識的倫理表征[11]。當然,還有學者指出,馬克思所論述的自我意識更加強調(diào)人的自我意識,包括從感知到概念有機聯(lián)系著的完整的認識結(jié)構(gòu),隱含著人對自己實踐活動的認識,凸顯了自我意識哲學“原子-物-人”的體系[12]。
許多哲學家承認伊壁鳩魯自然哲學在自然科學史中的地位,卻又極力貶低它在哲學史上的地位。馬克思不僅注重伊壁鳩魯哲學在自然哲學即物理學方面的建樹,而且重視他在此基礎上表述的社會哲學。正如張光明和羅傳芳所說,“原子偏斜說”在物理學上是站不住腳的,馬克思并非不知道。馬克思重視這一學說,是因為他認為此學說在哲學上具有重要性[13]28。其一,自我意識學說強調(diào)個體的自由和獨立性,反對德謨克利特的機械決定論,伊壁鳩魯哲學對德國哲學來說意義重大。程廣麗指出,馬克思認為絕對自由的“自我意識”構(gòu)成了希臘哲學最重要的東西,馬克思選擇主觀形式闡釋視角對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的差異進行解析,在于凸顯伊壁鳩魯哲學的自我意識維度的重要性,實際上是為了凸顯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之于當時德國哲學的重要性的[14]。其二,自我意識學說代表了黑格爾之后的哲學走向,青年黑格爾派認為這種學說有助于解決德國社會的時代課題。李成旺指出,馬克思站在伊壁鳩魯?shù)牧錾媳磉_了追尋自由的價值訴求,實際上試圖以自我意識哲學的復興為黑格爾哲學繼續(xù)發(fā)展探索可行的出路[15]。當然,僅把現(xiàn)實困境理解為人的自我意識匱乏的結(jié)果從而訴諸自我意識的自覺與升華來實現(xiàn)人的自由,就有可能陷入主觀唯心主義。其三,主體自我意識哲學維度的凸顯,實際是馬克思關注現(xiàn)實、渴望自由的價值取向的體現(xiàn)。伊壁鳩魯崇尚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但馬克思不贊同他僅僅關注人類內(nèi)心的安寧、精神的自由,不滿他對自我意識的自由所作的抽象和消極的理解。馬克思既反對宿命論,又反對把自由當作擺脫現(xiàn)實的精神體驗,他認為“定在中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自由永遠不能擺脫由自我意識所設定的物質(zhì)的存在而在觀念中、在自我意識中實現(xiàn)。因此,徐俊忠強調(diào),從“定在中的自由”這一根本觀點出發(fā),馬克思把自由與它的前提、自由與認識、自由的實現(xiàn)與實現(xiàn)自由的中介等聯(lián)系起來加以探討,馬克思的自由觀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16]。劉晨光認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實際上探討的是政治哲學中的自由主題,落腳點即哲學與世界、自由精神與現(xiàn)實解放的關系,他表達了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是哲學的世界化的思想,這些思想初步顯示了馬克思政治哲學特別是其自由思想具有實踐的和批判的品質(zhì)[17]??傊怯捎趯⒁帘邙F魯哲學的能動性和自由引入哲學領域,才能將原子偏斜說解釋為能動原則,從這個原則出發(fā)才能不畏神威和宗教黑暗勢力,改變不合理的世界。
(二)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的宗教觀視角
學者們主要是從馬克思無神論思想、宗教與哲學之爭的論文主題、馬克思宗教批判對伊壁鳩魯?shù)某降确矫嬲归_。
第一,關于馬克思的無神論思想。當學者從伊壁鳩魯自然哲學中挖掘出反宗教祛恐懼的內(nèi)涵時,馬克思以伊壁鳩魯哲學反宗教的目的不言而喻。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哲學的目的就是要征服世界并實現(xiàn)絕對自由,而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同時,馬克思在附錄中也強調(diào),“對神的存在的證明不外是對人的本質(zhì)的自我意識存在的證明,對自我意識存在的邏輯說明”[7]101,在馬克思那里神和理性是不相容的。李成旺認為,這種無神論立場表明馬克思意識到了宗教對人的自由和社會發(fā)展的阻礙作用,明確了哲學在反宗教中的意義[15]。李仕菊考察了馬克思中學畢業(yè)作文到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宗教思想的變化后提出了馬克思博士論文“是科學無神論的前奏和基礎”的觀點。理由如下:其一,《筆記》表明了哲學與宗教蒙昧主義不可調(diào)和的立場;其二,“序言”是馬克思推崇自我意識和反對神學的宣言書;其三,馬克思看重伊壁鳩魯哲學的反神學性質(zhì),在對原子偏斜運動的分析中提出了偏斜就是異化的思想,即用宗教是自我意識的異化表達了無神論思想;其四,馬克思在“附錄”中指出了神是人的非理性的自我意識的產(chǎn)物,從而把神歸結(jié)為人[18]。
第二,關于宗教觀視角下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主題或主旨。羅曉穎認為,貫穿在馬克思博士論文始終的問題就是哲學與宗教之爭,清理思想史上以哲學反對宗教的歷史線索,弄清哲學與宗教之對立的實質(zhì),就可以理解馬克思選擇伊壁鳩魯學說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深意[19]。趙凱榮認為,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任務主要在于使人及人的自我意識高于神及宗教,從而使人從宗教中解放出來,使人具有真正的主體性并獲得真正的內(nèi)心的安定[20]。
第三,關于馬克思宗教批判對伊壁鳩魯?shù)某?。伊壁鳩魯哲學實現(xiàn)了對以往以自然為中心以及崇拜天體與神靈的全部希臘哲學的徹底否定,是以自我意識為中心的新哲學的開端。普羅塔克不理解伊壁鳩魯哲學的無神論性質(zhì)的重要意義,而馬克思高度重視伊壁鳩魯關于神的觀點,提出了被自我意識在想象中轉(zhuǎn)移到人自身之外的永恒的本性就是神的本性,對神的崇拜就是對人的剝奪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堅持理性和迷信、哲學和宗教不可調(diào)和的立場,沖破了康德和黑格爾調(diào)和理性和信仰的哲學體系,初步意識到要擺脫神對人的精神統(tǒng)治,就必須變革現(xiàn)存的無理性的社會生活條件的問題。因此,馬澤民指出,馬克思進行批判宗教的理論斗爭,著眼的是變革社會生活條件的現(xiàn)實斗爭,他把天上的斗爭和地上的斗爭、宗教斗爭和變革現(xiàn)存社會的斗爭統(tǒng)一起來,這一點正是馬克思之后同青年黑格爾派自我意識決裂并轉(zhuǎn)向唯物主義的重要契機[21]。羅曉穎則指出了馬克思在三個方面實現(xiàn)了對伊壁鳩魯宗教批判的超越:其一,宗教批判的動機不再局限于個體的心靈的寧靜,而是關注自我意識的自由,實現(xiàn)了從個人到普遍的人的拓展過程。其二,伊壁鳩魯對神的態(tài)度尚有保留,而馬克思則作出了完全無神論的宣示。其三,伊壁鳩魯僅在私信中同學生和友人談論哲學、諸神以及幸福,而馬克思則公開以啟蒙斗士的姿態(tài)在序言部分明志[19]。梁雪影也指出,馬克思高度評價了伊壁鳩魯對宗教的批判精神和戰(zhàn)斗的無神論思想,同時馬克思又把無神論向前推進,正是這種戰(zhàn)斗的無神論思想促使他后來向唯物主義轉(zhuǎn)變[22]。
四、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歷史評價研究
(一)馬克思博士論文是否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問題
能否將馬克思博士論文看作馬克思哲學思想的邏輯起點,學界尚存爭議。針對將馬克思博士論文視為純哲學著作和青年馬克思不成熟的作品的觀點,魯路堅持認為馬克思博士論文具有哲學思想起點的意義。一方面,是否將博士論文作為馬克思的思想起點不能以作品成熟與否為標準,因為馬克思終生的著述活動及其成果是開放的過程。另一方面,其中學畢業(yè)論文和文學習作不足以構(gòu)成馬克思畢生著述活動的思想起點,相形之下,博士論文是他最早的專業(yè)研究成果,是后來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前提和寫作一系列著作的思想誕生地,馬克思終身的著述都滲透著他的哲學思想和方法[5]1-2。袁雷、張云飛認為,馬克思運用黑格爾辯證法分析伊壁鳩魯哲學,公開表明無神論立場,為之后唯物主義的轉(zhuǎn)向和闡述哲學基本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論文是馬克思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獨立展開科學研究的重要標志[23]。李成旺也持相同的觀點。他認為,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奠定了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與徹底解放這一哲學主題和價值訴求,雖然最終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但為此后哲學研究提供了分析的起點和超越的前提,因而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馬克思哲學思考的起點[15]。當然,聶錦芳等學者立足于《筆記》的研究,直接表明伊壁鳩魯哲學是馬克思哲學的起點的觀點也值得關注。他們認為,伊壁鳩魯哲學本身的思考框架和意旨使得馬克思意識到了包括伊壁鳩魯哲學在內(nèi)的古代原子論的邏輯困境和必須超越的局限性,奠定了馬克思哲學思想的視界和基礎[1]227。
(二)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哲學立場問題
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所體現(xiàn)的哲學立場問題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總的來說,學界在其博士論文哲學立場上的觀點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認為,“馬克思還完全站在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立場上”[24];第二類認為,馬克思在整體上還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但又與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某些方面相異;第三類認為,“黑格爾唯心主義者”的判斷過于武斷,影響了后續(xù)研究論證。
當前,多數(shù)學者贊同第二類觀點。從國內(nèi)來看,根據(jù)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中“馬克思就其當時的觀點來說,還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25]的表述,諸如孫伯鍨、吳振海和李茂等在其各自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相關著作中都引用了列寧的評價,明確馬克思此時還是“黑格爾唯心主義者”。許多學者在傳記中也持相似觀點。袁雷、張云飛指出,馬克思整體上還是唯心主義者和黑格爾派,但沒有被黑格爾牽著鼻子走[23]。梁雪影也指出,馬克思寫作論文時還是唯心主義者,強調(diào)的是帶有青年黑格爾派思想印記的自我意識哲學[22]。從國外研究來看,彼·費多謝耶夫認為,當時馬克思總體上還是唯心主義者、黑格爾派,但他公開表明了無神論觀點,宣布哲學應積極對待現(xiàn)實的原則,不久必然要提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他在原則上同唯心主義不相容的戰(zhàn)斗的無神論,促使他后來轉(zhuǎn)向唯物主義[8]。當然,也有學者持不同的意見,張廣照對主流評價持懷疑態(tài)度,尤其反對梅林和列寧對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唯心主義哲學立場的判斷。梅林在《保衛(wèi)馬克思》中曾提出了“博士論文的獻詞中已顯示馬克思整個地站在唯心主義立場上”的觀點。對此,張廣照認為,正是由于梅林和列寧對馬克思“黑格爾唯心主義者”武斷的界定,成為了馬克思主義者直接引用不需證明的根據(jù)[4]48。
可以說,多數(shù)學者在指出馬克思哲學立場的時候用了“總體上”“整體上”這樣的詞句,比較嚴謹?shù)乇硎隽俗约旱呐袛?,沒有忽略馬克思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前進”意識。的確,馬克思博士論文因主觀唯心主義立場顯現(xiàn)出了馬克思早期哲學思考的局限性,即僅僅把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困境理解為人的自由的自我意識匱乏的結(jié)果,忽視具體的社會現(xiàn)實去抽象談論自由,自然得出關于自然和社會發(fā)展的“偶然性”的結(jié)論,因而訴諸自我意識的自由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自由。這種唯心主義的思維范式啟示我們,要想正確認識自由,必須借助于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具體生產(chǎn)方式的科學分析,并在現(xiàn)實社會中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運動中尋求答案。當然,這種局限性與當時馬克思尚未參與社會實踐以及德國封建專制的落后狀況密不可分。
(三)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繼承和超越問題
自我意識原本就是黑格爾哲學的固有內(nèi)容,黑格爾的自我意識是從直觀性、對象性意識中發(fā)展出來的,認為絕對精神隨著主客體的統(tǒng)一和主客觀的和解達到更高邏輯階段,自我意識即絕對精神在一定邏輯階段上的表現(xiàn)。而青年黑格爾派將普遍性絕對精神同個體的自我意識相對分離開來,使得自我意識獲得了更為獨立于絕對精神的意義,從絕對精神的環(huán)節(jié)變成絕對精神的對應物,最大限度發(fā)揮了自我意識相對于絕對精神的作用。馬克思接受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但又保持了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一些學者認為,馬克思博士論文實現(xiàn)了對黑格爾的繼承和超越。周嘉昕、張一兵認為,馬克思寫作論文時遭遇了自我意識哲學的內(nèi)在邏輯矛盾,即哲學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但他力圖通過辯證法來彌補自我意識哲學的先天不足,這是從黑格爾哲學中批判繼承的。他們指出,盡管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理解仍是模糊的,但正是自我意識旗幟背后辯證法照耀著馬克思走向新的理論斗爭[26]。吳猛針對麥克萊倫“伊壁鳩魯哲學的‘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自由’原則在青年黑格爾派尤其是鮑威爾的著作中已被明確提出,馬克思只是重復了鮑威爾的話而已”這一觀點,強調(diào)鮑威爾的“自我意識”概念基本上是在黑格爾的框架下使用,指個體的人的主體性,馬克思盡管從選題到內(nèi)容受鮑威爾影響,但他在兩個關鍵地方與黑格爾、鮑威爾不同。第一,定在的出現(xiàn)、“形式”對“定在”的否定以及原子概念的實現(xiàn),不是精神辯證運動的不同階段,而是自我意識的三個側(cè)面。第二,形式對質(zhì)料的否定根本不同于黑格爾辯證法中反題對正題的否定。馬克思將質(zhì)料與形式的對立稱為“存在與本質(zhì)的對立”[9]。趙凱榮和邢學軍從三方面指出了論文對黑格爾的超越及對自我意識哲學的突破:第一,論文提出了自我意識主要關注客體與自我的關系,引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實現(xiàn)了對希臘哲學的超越;第二,馬克思將思想與存在的自我意識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為理論與實踐的結(jié)構(gòu),提出了哲學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學化,完善了自我意識結(jié)構(gòu);第三,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識必然面對和解決不同的時代問題[20]??傊鐝埞饷骱土_傳芳所講,論文帶有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固有弱點,在哲學方法上還帶有抽象思辨的特點,但馬克思對黑格爾辯證法的運用使得論文充滿了邏輯的力量[13]29。
一些學者也指出了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青年黑格爾派的繼承和超越。施特勞斯、鮑威爾、費爾巴哈等青年黑格爾派成員們充當了從黑格爾到馬克思的中介,青年馬克思的思想是青年黑格爾派政治主張的典型代表。此前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常被當作青年黑格爾派政治斗爭的“范本”和很不成熟的政論文章。據(jù)此,不少學者發(fā)文回應了馬克思博士論文與青年黑格爾派的關系問題。青年黑格爾派所闡述的自我意識哲學是古希臘自我意識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fā)展。馬克思雖受到思辨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但他通過研究為這種哲學提供了歷史的和理論的論證,并在主要之點上同青年黑格爾派存在重大分歧。靳輝明將分歧歸為兩點:首先,馬克思在政治觀點上是革命民主主義者,這與其他青年黑格爾派分子服務于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自由主義不同。其次,馬克思在哲學世界觀上吸收黑格爾合理內(nèi)核的基礎上重點論述了自我意識和現(xiàn)實的辯證統(tǒng)一,這與其他青年黑格爾派分子滿足于純理論的批判、把自我意識和現(xiàn)實、人和環(huán)境對立起來不同。這就找到了改變現(xiàn)存社會制度并對它施加積極影響的方法論原則,從而為科學闡明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準備[27]。
(四)關于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是否唯物史觀的萌芽問題
對于馬克思博士論文是否可以看作唯物史觀的萌芽問題,學界也有分歧。黃晶忠認為,馬克思博士論文用的是黑格爾的術語,在許多方面未能超出黑格爾哲學的范疇,但它已蘊含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12]。孫熙國指出,馬克思突破了單純的機械自然觀、精神異化理論和自我意識的精神解放等局限,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統(tǒng)合起來把握,初步顯示了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擺脫自然的奴役和壓迫、“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正確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擺脫社會的奴役和壓迫、“成為自己的社會結(jié)合的主人”,正確認識人與自身的關系、擺脫自己對自己的束縛和壓迫、“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的思想雛形,初步形成了“三個解放”“三個主人”的思想萌芽,表達了唯物史觀的一些重要觀點。這些思想的出現(xiàn),表明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不是“地道的唯心主義哲學”,而是唯物史觀的秘密誕生地[28]。與這些觀點不同,程廣麗認為,論文集中表達了馬克思關于主體自由和自我意識的思想,完成了“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gòu),然而馬克思是立足于自我個體意識的個體角度而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高低來談論自由的,顯然馬克思此時還沒有到達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14]。吳耀國認為,包括馬克思在內(nèi)的青年黑格爾派的“自我意識”哲學是變革現(xiàn)存世界的倫理原則,彰顯了人對自身內(nèi)部和外部世界的價值訴求,但這種“自我意識”終因沒能獲得歷史唯物主義支撐而陷入抽象的人道主義[11]??姴湔J為,馬克思博士論文“還沒有多少歷史唯物主義成分”,甚至距他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提出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以及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亦有相當距離[29]。吳猛也強調(diào),馬克思博士論文這部“不成熟時期”作品不包括日后使馬克思名垂青史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萌芽”,甚至連“轉(zhuǎn)折”的影子都看不到[9]。
可以說,從馬克思中學三篇作文開始,就出現(xiàn)了關于唯物史觀萌芽的問題,在其博士論文方面也是爭議不斷。唯物史觀并不是把已經(jīng)準備好的唯物主義“運用于”歷史領域中的結(jié)果,而是馬克思的實踐理解原則的體現(xiàn),唯物史觀就是將人的實踐活動理解為一個感性的發(fā)展過程,通過對象化從一種形態(tài)向另一種更高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是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和展開[30]??茖W實踐觀的提出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標志,而馬克思從高舉費爾巴哈大旗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到批判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思想轉(zhuǎn)型中創(chuàng)作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更為普遍地被看作是唯物史觀的醞釀和創(chuàng)生。與之相比,馬克思博士論文不能為唯物史觀提供多少思想材料,并且馬克思當時未實現(xiàn)政治立場和世界觀的轉(zhuǎn)變,因而將《博士論文》提到唯物史觀萌芽的高度未免失之偏頗。但是,從其博士論文中的自由問題到在科學社會主義體系中基于歷史唯物主義提出的人的解放問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31]。如果從歷史唯物主義超越自我意識哲學的基本歷程來看,李成旺指出,從以自我意識的革命來理解自由及其實現(xiàn)途徑,到訴諸現(xiàn)實社會關系合理化達及人的自由與解放,也通常被看作歷史唯物主義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32]。由此來說,表達了改造世界和人類解放的價值訴求,卻把真正的自由歸結(jié)為自我意識的自由的馬克思博士論文,也可以被視為歷史唯物主義生成的思想史前提。
五、結(jié)語
當前學界在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今后值得注意的幾個研究方面的問題也比較清晰:第一,必須重視馬克思博士論文寫作前期的筆記研究,將馬克思博士論文和《筆記》的研究結(jié)合起來?!豆P記》顯示了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哲學、柏拉圖哲學以及黑格爾哲學的關注,也表明了馬克思對哲學與神學的關系、哲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的興趣,《筆記》是馬克思的摘錄,也是他哲學思維的發(fā)軔和表征,因而無論這時馬克思的思考有無明確的答案,或與其之后的思想發(fā)展有多大的差別,都表現(xiàn)了馬克思當時哲學思想的境地、水平。結(jié)合《筆記》有助于對其博士論文的全面認識以及對馬克思早期思想理論的準確理解。當然,除了《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柏林筆記》中馬克思對亞里士多德、萊布尼茨、休謨和斯賓諾莎等人著述的摘錄也不能忽視。第二,多角度、多維度和多方面深入對馬克思博士論文內(nèi)容的挖掘和研究。當前,由“自我意識哲學”的研究角度以及由此延伸而來從自由觀、宗教觀的維度解讀其博士論文的主要內(nèi)容,并將其博士論文與其后的哲學著作密切結(jié)合,形成了一批豐碩的成果,而關于論文對人的問題的研究、關于論文政治學思想的研究以及關于論文辯證法思想的研究還有較大的討論空間。第三,正確對待其博士論文研究中的爭議,回歸文本以發(fā)掘論文所具有的思想史價值和理論意義。關于其博士論文“是否馬克思哲學思想邏輯起點”“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馬克思哲學立場”“馬克思博士論文是否唯物史觀的萌芽”等問題是研究中不能忽視必須解決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決定著對馬克思思想發(fā)展脈絡的把握和對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的認知,而正確對待研究中的爭論,就要回歸文本,拒絕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標簽化對待,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精神、理論發(fā)展概況、馬克思個人思想面貌和文本的具體表述進行科學研究,既要看到馬克思當時對世界結(jié)構(gòu)的初步理解、哲學運思邏輯以及哲學要面向世界的價值追求,又要看到訴諸自由的自我意識的自覺與升華來實現(xiàn)人的自由,最終陷入主觀唯心主義的局限。總的來說,馬克思博士論文為馬克思此后哲學運思的成熟提供了分析的起點和自我超越的前提,推動著馬克思思想和實踐不斷向更深層次發(fā)展。這部馬克思思想起源期的重要文本,有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進一步挖掘和探討。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的編者分別將它們命名為“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Hefte zur epikureischen Philosophie)和“柏林筆記”(Berliner Hefte)。
參考文獻:
[1]聶錦芳.重讀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第一卷.濫觴與勃興: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2][英]戴維·麥克萊倫.馬克思傳(插圖本)[M].王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9.
[3]羅曉穎.馬克思與伊壁鳩魯——馬克思《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和《博士論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張廣照.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
[5]魯路.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彼·費多謝耶夫.卡爾·馬克思[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0.
[9]吳猛.“自我意識”的意義論內(nèi)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視野[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0-56.
[10]張義修.“對象化”與馬克思哲學之路的開端——對馬克思原初哲學范式的概念史考察[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18,(4):35-44.
[11]吳耀國.青年馬克思“自我意識”哲學的人道主義意蘊[J].學術交流,2015,(1):38-43.
[12]黃晶忠.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觀初探[J].探索,1993,(2):48-51.
[13]張光明,羅傳芳.馬克思傳[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
[14]程廣麗.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gòu)——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導讀[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1):68-74.
[15]李成旺.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J].求是學刊,2012,(5):20-25.
[16]徐俊忠.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思想探微[J].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3):17-22.
[17]劉晨光.馬克思自由思想的發(fā)展歷程[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3):22-27.
[18]李士菊,郝瑞斌.學生時代馬克思宗教思想的變化——從《中學畢業(yè)作文》到《博士論文》[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11-15.
[19]羅曉穎.從伊壁鳩魯?shù)膽嵟狡樟_米修斯的誓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J].現(xiàn)代哲學,2007,(3):11-17.
[20]趙凱榮,邢學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獨特理論貢獻——對黑格爾的超越及自我意識哲學的新突破[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3):43-49.
[21]馬澤民.哲學和宗教——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9,(2):15-20.
[22]梁雪影.圣火點燃者——馬克思[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22.
[23]袁雷,張云飛.馬克思傳:人間的普羅米修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28.
[24]弗·梅林.馬克思傳[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5:42.
[25]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4.
[26]周嘉昕,張一兵.自我意識旗幟背后的辯證法光輝——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J].理論探討,2005,(4):49-51.
[27]靳輝明.思想巨人馬克思[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86.
[28]孫熙國.是地道的唯心主義哲學還是唯物史觀的秘密誕生地——馬克思《博士論文》與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J].學術月刊,2013,(5):33-38.
[29]繆昌武,炎冰.原子與自由——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學解讀[J].南京社會科學,2010,(11):28-34.
[30]李厚羿.唯物史觀的肇基之所: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解讀[M].北京: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出版社,2020:104.
[31]董金平.自由、解放與共產(chǎn)主義——從《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人類解放邏輯[J].山東社會科學,2018,(2):50-56.
[32]李成旺.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3.
A Summa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n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HI Linlin
(School of Marxism,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work in the origin of Marx’s thoughts. In his thesis, he explored the general and specific differences between Democritus and Epicurean natural philosophy, especially focusing on the self-consciousness embodied in Epicurean philosophy. It broke through the enslavement of the Christian conception of God and Hegel’s absolute spirit to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established the theme and value appeal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comprehensive freedom and complet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hus providing the theoretical origin and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continuous maturity of Marx’s philosophy and writing. In view of the important value of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 exploring his early philosophical thoughts and the overall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made certain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text, background, content, method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octoral Dissert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concentrated discourse, man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 results. Therefore,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discussed.
Key words:? Marx; doctoral dissertation; Hegel; young Hegelian; self-consciousness philosophy
編輯:鄒蕊
366450033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