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2019年民意調查數據

        2021-03-13 03:00:52李莎莎
        人口學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受眾

        王 卓,李莎莎

        (A.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B.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四川成都 610064)

        一、引言

        生死是自然規(guī)律,但在人們的固有觀念里死亡是十分嚴肅和沉重的,這直接導致安樂死成為一個敏感的話題。然而,安樂死并不是一個新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它幾乎與人類歷史一樣悠久,在古希臘,安樂死被人類尊為理想的善終方式之一,允許病人自己及在別人幫助下結束自己的生命。在中國,盡管人們忌諱論及死亡話題,但就如何實現善終卻又是很多人最本真、樸實的客觀需求①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時常會發(fā)生安樂死案例,人大代表亦屢次向全國人大提案安樂死立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公眾個人權利觀念已達到新的高度,人們對生命、死亡質量有更高要求。在老齡化日益加速背景下,死亡質量需求與現有法律制度、家庭倫理和道德的沖突將會更加劇烈。

        基于生命健康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健康狀況日益衰減,各種疾病、不治之癥在老年人中的發(fā)生比例更高。國家癌癥中心于2018年發(fā)布的最新一期中國惡性腫瘤發(fā)病和死亡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約380.4萬例,死亡病例229.6萬例,因惡性腫瘤的死亡率在45歲以前處于較低水平,45歲年齡組開始快速升高,80歲年齡組左右達到高峰;老年人口超半數患有慢性病,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化趨勢加快了慢性病的蔓延,老年人癌癥發(fā)病率與死亡率逐年上升。[1]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2018年發(fā)布的《2017年我國衛(wèi)生健康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顯示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為76.7歲,比全球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高4.7歲。[2]我國老年人口雖“活得長了”,卻并沒有完全實現“活得好”的目標,每年死亡的約1 000萬人口中有10%的人去世前歷經了極度痛苦的折磨。在此背景下,除了加強醫(yī)療保障、抗癌藥物研發(fā)和安寧療護措施之外,深入系統研究公眾對安樂死的認知與態(tài)度對提高生命質量、深化安樂死合法化研究、建立理性的生死觀具有理論與實踐雙重價值。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文獻回顧

        古今中外學術研究中幾乎都將“人在生命末期能安詳、無痛苦地走向善終”統稱為安樂死。安樂死源自希臘語,內涵安詳、安樂死亡的意思。國內外各相關學科或領域的學者,一方面基于該詞詞源及精神內核,廣泛運用生命權利理論、解除痛苦理論、尊嚴理論、死亡質量理論、社會文明理論等論證安樂死的內涵、外延以及安樂死在制度層面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問題;另一方面運用社會調查的方式對安樂死認知與態(tài)度議題展開諸多經驗研究,以揭示社會對安樂死內涵和外延的理解與態(tài)度,致力于推動安樂死概念的清晰化、具體化及相關議題的制度化。

        1.安樂死內涵與外延的理論研究

        基于安樂死的價值要求和人本內核,國內外學者從倫理、道德、法律等層面闡釋其內涵。劉長秋、倪正茂等認為安樂死是個人的生命權利,死亡權是人權的有機組成部分。[3-4]韓躍紅等基于死亡尊嚴理論,強調合乎條件的安樂死有助于維護請求者的人格尊嚴與生命尊嚴。[5]侯佳偉等在論及生命倫理、生命尊嚴基礎上,提出安樂死并不是生與死的選擇,而是死亡方式的選擇,選擇的目的是避免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折磨,改善患者瀕臨死亡時的自我感覺狀態(tài)。[6]徐浩嵐基于生命質量理論認為人的生命質量不僅包含生命數量,還包括依賴于人的主觀感受的生存質量。[7]彭現美等從社會經濟和生命尊嚴的視角認為安樂死可以促進經濟、社會資源再配置和生命尊嚴的獲得。[8]理論研究認為安樂死本質上是生命權利、生命尊嚴和死亡質量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具有很強的人本主義色彩。

        基于安樂死的內在屬性,學界對安樂死的外延展開了具體討論。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學者認為安樂死適用于永久昏迷狀態(tài),人格完全喪失,陷入要么極度痛苦,要么藥物麻醉的選擇之中的病人,或者嚴重缺陷的殘疾兒,為避免遭受痛苦和尊嚴喪失,而希望快速無痛苦死亡的情形。[9]90年代中期,學界將視野轉向國外法律內容并借鑒日本、美國等國家關于安樂死的法律規(guī)定辨析安樂死,認為安樂死是指患有不治之癥,即將死亡的病人,由于無法忍受劇烈的痛苦,在意識清醒情況下,向醫(yī)生申請,并由醫(yī)生采取符合倫理的減輕病人痛苦、加速其死亡的行為。[10]90年代后期,學界認為安樂死是指對患有不治之癥且極端痛苦的病人,在不違背其意愿的前提下,出于對其死亡權利和個人尊嚴的尊重,由醫(yī)務人員實施的中止醫(yī)療,使其自行死亡或采取措施加速其死亡的醫(yī)療干預行為。[11]21世紀初,學界進一步圍繞安樂死的適用對象、實施條件、實施方式和實施程序等具體構成展開研究,試圖從外延統一安樂死的概念。如翟曉梅認為安樂死是指根據當前醫(yī)學條件,毫無治救可能的、正在遭受著不可忍受痛苦的、有行為能力的成年的不治之癥患者為解除無法忍受的痛苦,向醫(yī)生提出,并由醫(yī)生采取如足量麻醉藥或中斷醫(yī)療等措施加速死亡的主動醫(yī)療干預行為。[12]朱紅梅認為除上述內容外,還需要討論的范圍包括安樂死申請人的主體是否必須是本人及具體范圍,非垂危病人的安樂死能否得到倫理支持,處于持續(xù)性植物狀態(tài)的病人、重殘嬰兒能否作為安樂死的對象,病人無法表達意識時,能否通過代理實行安樂死等。[13]

        總體上看,理論研究對于安樂死的內涵、外延等本體性問題基本形成共識,普遍認為安樂死是指患不治之癥的患者在危重瀕死狀態(tài)時,由于極端痛苦,在患者的要求下,由醫(yī)生使用一定量的鎮(zhèn)痛藥物解除痛苦,或撤出醫(yī)療設施、中斷治療使得患者有尊嚴、平靜無痛苦地度過死亡階段而終結生命的全過程。[14]除去共識部分,安樂死的適用對象、實施行為類型、申請主體、實施主體、決策主體等范圍和界限依然存有爭議并需要進一步探討,這也是安樂死議題學術研究的增長點。

        2.公眾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經驗研究

        安樂死議題與大眾的基本權益和生活相關,大眾的態(tài)度和需求直接關乎該議題的成立與否。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大量學者在全國各地開展規(guī)模大小不一的社會調查以了解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

        仝占堂等對50例晚期癌癥患者及家屬展開調查,將安樂死的實施方式限定在“適用鎮(zhèn)痛藥解除痛苦,病患睡過去不再醒來”,調查對象對此安樂死方式的贊同度在74%以上。[15]吳海紅等對200名老年人展開安樂死意愿的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老年人對于死亡的恐懼已經消除,72.56%的受訪者贊同安樂死。[16]梁中天對中醫(yī)藥大學生進行調查,將安樂死實施對象鎖定在“有嚴重缺陷的新生兒、不可逆轉的昏迷病人、生還無望卻又痛苦異常的晚期癌癥病人”,將安樂死實施方式鎖定為“維持其營養(yǎng)、任其自然死亡(被動安樂死)和醫(yī)務人員采取主動措施(主動安樂死)”,受訪者對兩種安樂死方式的贊同度分別為81.7%、57.8%。[17]姜永東對147名成都市民進行安樂死態(tài)度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fā)現58.7%的受眾贊同安樂死,其中,20-40歲的受眾贊成比例為68.0%,40-60歲的受眾贊成比例為57.8%,60歲以上的受眾贊成比例為47.5%,年齡、受教育程度影響受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18]何農將安樂死對象分為“昏迷不醒、無醫(yī)治希望的病人”“植物人”等,調查對象為浙江地區(qū)農村居民,結果顯示贊同安樂死的為48%,不贊同的為35.4%,不知道的為23.6%,研究發(fā)現安樂死贊同度在不同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群體間存在差異。[19]楊素梅等調查了癌癥病人(123人)及其家屬(139人)和其他無主要親屬患癌癥的健康人群(140人)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通過相關分析發(fā)現三組人群的安樂死認同度具有顯著差異,癌癥病人對安樂死贊成度最高,文化程度對安樂死贊同率有顯著影響。[20]曾春燕等在浙江省開展的調查顯示91.8%的受眾贊同安樂死,但是,“如果是本人涉及安樂死問題”認同率下降為76.8%,“如果是親人涉及安樂死”認同率進一步下降到65.4%。[21]張洪珍等針對136名晚期癌癥患者的調查顯示選擇安樂死的有3例,包括藏族佛教徒與接受了死亡教育的護士長親屬;有2.2%的患者欲選擇安樂死,家屬均不選擇對患者實施安樂死。[22]郭玉宇等以醫(yī)學院學生為對象,調查其對安樂死的認知與態(tài)度,發(fā)現大多數醫(yī)學院學生贊同安樂死,其對待安樂死問題受傳統生命觀影響較大。[23]經驗研究表明公眾的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生命觀念等對安樂死態(tài)度有重要影響。

        (二)研究假設

        既有研究成果為深入探究安樂死問題奠定了基礎,但是這些研究至少在兩個方面尚有不足:一是經驗研究較為碎片化,既缺乏跨學科視野系統分析公眾對安樂死對象、實施方式、實施程序以及安樂死的態(tài)度等,也缺乏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深入分析;二是調查樣本量較小且局限于贊同率的簡單描述統計,缺乏使用規(guī)模較大的全國性社會調查數據進一步分析不同特征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及其影響因素。

        首先,既有研究基本上只考察了公眾對安樂死的一般態(tài)度,除了前述曾春燕、張洪珍等人的研究進一步分析受訪者針對不同家庭成員的安樂死贊同度外,大都較少關注受訪者針對不同關系的對象實施安樂死的態(tài)度。事實上,安樂死涉及家庭成員的情感、權益、倫理和道德。根據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論,中國的社會關系具有差序格局特征,即每個人以己為中心向外逐步推出若干圈層,社會關系形成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的結構。這種結構性特征可能使得我國公眾對待同樣的人和事有不同的認知和評價。由此,本研究提出第一個研究假設:

        H1:被訪者針對為與己身有差序格局關系的對象決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有差異。

        其次,在研究安樂死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方面,大多數研究將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等納入影響安樂死態(tài)度的范圍。但是這些分析還不夠深入,學者基于自身對安樂死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在不同時間,對不同區(qū)域、不同對象開展了關于安樂死態(tài)度的調查研究。調查對象包括不同的年齡群體,如老年人、大學生等,也包括了不同背景的人,如普通大學生、醫(yī)學院學生、醫(yī)務人員、普通農民、患者及患者家屬、城鄉(xiāng)居民等,調查區(qū)域包括了東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區(qū)等。研究所得的關于安樂死的贊同度都存在較大差異?;诓煌芯康谋容^顯示除了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因素外,民族屬性、專業(yè)背景、城鄉(xiāng)差異、居住省區(qū)、死亡觀念等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經歷、看問題的方式和社會觀念,由此便會造成對待安樂死這一問題的差異性,例如,藏族群眾普遍信佛,相信生命輪回,自然而終?;诖?,本研究將上述各類個體特征綜合考慮在內,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

        H2:被訪者個體特征顯著影響被訪者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

        安樂死議題之所以具有爭議性,原因之一在于中國傳統生命倫理觀的制約,傳統生命倫理理論將生命存續(xù)奉為至上,比如“好死不如賴活著”等。既有經驗研究中除了張洪珍和郭玉宇等人的研究對此有所涉及外,大部分較少關注傳統生死觀念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影響。理論上講,安樂死議題與死亡緊密相關,公眾對死亡的態(tài)度可能影響其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因此,本研究提出第三個假設:

        H3:被訪者的死亡觀顯著影響被訪者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

        為克服既有研究在內容和調查樣本上的不足,本研究自編問卷,在全國范圍內展開調查,以多學科視野結合定量、定性方法,詳細考察公眾對安樂死的認知與態(tài)度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三、數據來源與變量定義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于2019年初在全國以面訪式問卷調查收集資料①本次調查是在中國大陸進行的面對面問卷調查,其中缺損吉林省問卷。。本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76份。其中女性占比52.6%,男性占比47.4%;15-24歲占比49.5%,25-34歲占比30.7%,35-44歲占比10.3%,45-54歲占比5.5%,55歲及以上占比4.1%??紤]調查結果推斷統計的有效性,本研究按照2018年年末全國各省人口結構對樣本數據進行個案加權,加權調整結果和2018年各省的人口結構具有可比性(見圖1)。

        圖1 樣本加權數據與2018年各省人口結構比較

        (二)變量定義

        1.因變量

        因變量是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在問卷中,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有“贊同”“中立”與“反對”三個選項,為最大程度了解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本研究將“中立”和“反對”選項合并為“不贊同”?!安毁澩辟x值為0,“贊同”賦值為1。如此,安樂死態(tài)度為二分類變量。

        2.自變量

        本研究主要從個體特征與死亡觀念兩個維度選取自變量。主要自變量的測量如下:(1)個體特征主要包括先賦特征和后致特征。先賦特征包括“性別”“年齡”“民族”“健康狀況”,健康狀況為自評身體健康,以問題項“您認為目前的健康狀況如何?”進行考察,回答選項分為健康和不健康;后致特征包括“受教育年限”“專業(yè)背景”“戶籍”“居住省區(qū)”,專業(yè)背景分為文科、理科、工科、醫(yī)科和其他共五類,戶籍分為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居住省區(qū)則分為西部、中部、東部省份。(2)死亡觀念方面,盡管學界對死亡觀的理解不同,但大體上,死亡觀包含死亡恐懼、死亡排斥、死亡接受等幾方面。其中,對死亡“接受”屬于正向的死亡態(tài)度,對死亡“恐懼”和“排斥”屬于負向的態(tài)度。[24]在問卷中,以“您認為死亡是令人恐懼的嗎?”考察對死亡的態(tài)度,回答的選項為“贊同”“不贊同”兩類。其中,“贊同”代表排斥死亡,“不贊同”代表接受死亡(見表1)。

        四、結果分析

        (一)公眾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描述性分析

        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與其對安樂死的理解有關。諸如將安樂死誤會為以任何不人道的方式干預生命,或者無條件地盡早結束生命,安樂死會被大部分人反對。因此,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一方面具體體現在對安樂死外延的若干具體問題的理解,包括對安樂死實施對象的范圍、實施方式、實施程序等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包括對安樂死在制度方面定位的認知與態(tài)度等。

        1.公眾對安樂死認知度與贊同度較高

        分析結果顯示94.2%的受訪者聽說過安樂死,這表明安樂死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或議題。受訪者中贊同安樂死的占比55.2%,不贊同安樂死(包括反對和中立)的占比44.8%,其中,明確表示反對的占比7.1%,持中立態(tài)度的占比37.7%。與以往調查結果比較,持贊成與反對態(tài)度的比例均有所下降,持中立態(tài)度的比例增幅較大。這表明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趨于謹慎。

        表1 主要變量定義與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基于倫理學、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或研究成果,在問卷中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考察公眾對安樂死的贊同或者不贊同的理由(見表2)。贊成和反對安樂死的理由均為多選項,以詳細考察大眾贊同安樂死的內在價值觀念以及明確反對安樂死的具體顧慮。分析結果表明:選擇贊同安樂死理由的人數高于選擇反對安樂死理由的人數。公眾對“安樂死屬于個人生命選擇權利”的贊同度最高(85.7%),“安樂死是實現死亡質量和解除痛苦的重要方式”的贊同度第二(72.1%),“安樂死是提高死亡質量的方式”的贊同度第三(51.4%),對上述三項內容的贊同度均高于不贊同度。這表明大部分受眾已具有較強的個人權利觀念并將實現善終的安樂死當作個人生命權利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在現行法律體系中協助他人或者為他人實施安樂死行為屬于違法行為,但是公眾對“安樂死是違法行為”的贊同度卻最低。在調查中以“贊成對安樂死合法化”為題進行考察時,贊同“安樂死合法化”的比例達81.8%。法律制度供給與社會現實需求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公眾對有健全的法律保障和規(guī)范安樂死有較高的認同。

        表2 贊成與反對安樂死的理由

        2.公眾對為與自身具有差序關系的對象決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不同

        為進一步了解大眾對自己為不同關系的對象決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本研究在問卷中設置四個題項分別為“您是否贊同為父輩(子輩、自己、朋友)決定安樂死?”回答選項為“是”與“否”兩類。公眾為自身決定安樂死的贊同度(88%)高于為父輩(57%)、子輩(54.1%)及朋友(39.6%)決定實施安樂死,即當涉及替父輩、子輩做安樂死決定時,被訪者的認同度則降低至50%左右??傊姙楦篙厸Q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高于為子輩決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為朋友決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最低。假設1“被訪者針對為與己身有差序格局關系的對象決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有差異”得到驗證。

        就安樂死議題而言,在家庭成員內部存在一定的決策差序格局,公眾極其尊重患者個人的安樂死意愿,由自己對自身決定安樂死得到了生命權利理論的較大支持。但需要注意的是,與子輩相比,公眾對為父輩決定安樂死的贊同更高則是人性的體現。調研發(fā)現相較于父輩,公眾對子輩決定安樂死更謹慎,自身與子輩的親密關系更勝于其與父輩的關系,這是新時期中國社會倫理關系的現實反映。在父輩與子輩關系中,人們更將子女視為自身的一部分,與己身關系更為親密,尤其是現代核心家庭的發(fā)展,父輩與子輩的代際關系是除夫妻關系外重要的親密關系,為子輩做出安樂死的決定會面臨更大的心理、情感、倫理等約束。

        3.公眾對安樂死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程序的贊同度存在差異

        學界所有研究都旨在推進安樂死外延的一致性,從而促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安樂死概念及體系的形成。本研究從安樂死適用對象、實施方式和實施程序(包括決策主體和實施主體)三個安樂死的外延方面詳細考察公眾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差異性與一致性以及公眾的理解與學界所探討的安樂死概念差異性與一致性。

        第一,公眾對不同群體可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存在差別。大多數受訪者贊同對癌癥晚期患者實施安樂死,這與學界共識的適用對象基本一致。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癌癥晚期病人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為66.8%,對任何處于疾病痛苦折磨的病人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為48.9%,對植物人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為44.5%,對患有先天缺陷的嬰兒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為40.6%。比較公眾對安樂死適用對象的態(tài)度而言,學界關于安樂死概念中適用對象限定在癌癥晚期病人范圍是比較保守的。

        為深入考察大眾對安樂死實施對象的認知,本研究對身患絕癥患者實施安樂死的行為進行了單獨考察,發(fā)現受訪者對身患絕癥患者給予“臨終關懷”的贊同度最高(87.2%),其次為“盡力搶救”(75.1%),再次是“實施安樂死”(60.6%),贊同度最低的是“任其發(fā)展”(14.8%)。分析表明公眾對是否以及如何實施安樂死有相當慎重的考慮,大多數人認為相比“任其發(fā)展”而言,實施安樂死是在救治無望、深陷痛苦、窮盡可作為方法后的最好選擇。

        第二,公眾對富于人道和柔和的安樂死實施方式贊同度較高。學界對安樂死實施方式的理論研究表明實施安樂死的措施必須符合人本主義精神,主要包括“消極安樂死行為”和“積極安樂死行為”。調查結果顯示對于消極安樂死行為贊同度最高。如表3所示,在所有措施中,受訪者對消極安樂死行為,如“撤出無用的維持生命的設施,讓病人有尊嚴,自然死亡”的贊同度最高(65.3%),其次是“積極安樂死行為”,即“反復使用麻醉藥,病人睡過去不再醒來”和“一次性足量使用麻醉藥,使病人快速脫離痛苦”,二者均占比59.5%,贊同“使用任何可以快速使病人死亡的藥或者方式”的占比為41.8%。受訪者對前三種實施安樂死的方式的贊同度均超過50%。這與學界關于安樂死實施方式(主要是前兩種)的確定基本一致且有所擴展(如第三種)。由此可見既有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將“撤出無用的維持生命的設施,讓病人有尊嚴,自然死亡”“反復使用麻醉藥,病人睡過去不再醒來”兩種方式作為安樂死實施方式是比較符合實際的謹慎考量。

        表3 對安樂死具體實施措施的贊同度

        第三,公眾對具有個人權利保障和符合家庭倫理秩序的實施程序贊同度較高。在安樂死的實施程序(包括決策主體和實施主體)認同度的測量中,受訪者對“必須由個人申請”(88.1%)、“除本人外,還需要配偶和家屬同意”(71.2%)、“醫(yī)生診斷”(60.5%)、“按法律程序”(53.9%)的認同度較高,對“公證人員不可缺場”(42.3%)及其他選項的認同度相對較低。因此,在安樂死的實施程序上,“患者本人申請”為第一必要條件,“配偶及家屬的同意”為第二必要條件,“醫(yī)生病情診斷”是第三必要條件,而法律保駕護航則是第四必要條件。這較為符合現代法治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現實需求。盡管公眾對于自己保有生命選擇的權利有很明確的認知和需求,但大多數人認為要遵循家庭成員的意見。在生死問題上,家庭成員依然有較大的話語權,這也是中國傳統家庭觀念在安樂死議題中的直接反映。此外,既有研究將安樂死申請主體鎖定在患者本人范圍內較為保守,尤其是當患者不能表達意愿時,將決定主體有序延展到患者親屬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二)不同特征受眾的安樂死態(tài)度差異性分析

        總體而言,小學和初中學歷、東中部地區(qū)以及健康狀況差的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重較低且低于不贊同安樂死的比重;其他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重均高于不贊同安樂死的比重,對安樂死的贊同度均較高。

        1.不同先賦特征受眾的安樂死態(tài)度差異分析

        從性別來看,男性贊同安樂死的比例(62.6%)高于女性(51.6%),高出約10個百分點,這表明男性比女性更能接納安樂死。

        從年齡來看(見圖2),不同年齡組的人群贊同安樂死的比例不同。其中,35-44歲年齡段的受眾人群贊同安樂死的比例最高,而且35-44歲年齡段的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例與不贊同安樂死的比例相差最大(即此年齡段的受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差異較大),前者高出后者約43個百分點。其他年齡段的受眾在安樂死的態(tài)度上差異較小。

        本研究將受訪者的民族屬性分為漢族和少數民族兩大類。漢族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例為57.2%,少數民族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例為42.2%。盡管二者在贊同度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贊同與不贊同安樂死的比重相差不大。

        身體健康的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例為84.6%,高出不贊同安樂死的比例約30個百分點。身體不健康的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例較低(15.4%),低于不贊同安樂死的比例34個百分點。這表明身體健康的人對安樂死贊同度更高,身體不健康的人對安樂死的贊同度更低。

        2.不同后致特征受眾的安樂死態(tài)度差異分析

        不同學歷的受眾對安樂死的贊同度不同,其中高中和本科或大專學歷的人群贊同安樂死的比例(60%、66.4%)高于不贊同安樂死的比例(40%、33.6%),初中、小學和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群贊同安樂死的比例(25.5%、36.4%、43%)低于不贊同安樂死的比例(74.5%、63.6%、57%)。

        圖2 不同年齡人群的安樂死態(tài)度(%)

        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受眾對安樂死的贊同度不同,其中,文科、醫(yī)科贊同安樂死的比例(55.6%、73.2%)高于不贊同安樂死的比例(44.4%、26.8%),理科、工科和其他學科贊同安樂死的比例(37.9%、47.2%、45.7%)低于不贊同安樂死的比例(62.1%、52.8%、54.3%)。由此表明文科和醫(yī)科專業(yè)背景的人群對安樂死贊同度更高,而理科、工科及其他專業(yè)背景的人群對安樂死的贊同度相對更低。

        從不同戶籍和居住區(qū)域來看,鄉(xiāng)村居民贊同安樂死的比重為50.2%,城市居民贊同安樂死的比重為58.5%。城鄉(xiāng)居民中有更多的人贊同安樂死。西部地區(qū)的受眾贊同安樂死的比重為52%,中部和東部贊同安樂死的比重分別為37.7%、37.8%。由此可見西部地區(qū)贊同安樂死的人更多,而中部和東部地區(qū)贊同安樂死的人更少。這表明不同區(qū)域的人口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存在差異。

        進一步的統計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年齡、民族、學歷、專業(yè)背景、戶籍和區(qū)域的受眾在安樂死贊同度上差異的P值依次分別為0.000、0.044、0.008、0.000、0.009、0.038、0.006。在0.05顯著性水平下,上述特征受眾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差異具有統計顯著性。假設2“被訪者個體特征顯著影響被訪者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通過檢驗。

        3.持不同死亡觀念受眾的安樂死態(tài)度差異性分析

        在死亡觀與安樂死態(tài)度的差異性上,接受死亡的受眾中贊同安樂死的比例較高(79.4%),排斥死亡的受眾中贊同安樂死的比例較低(42.5%)。這表明持有不同死亡觀的受眾對安樂死的贊同度不同。進一步的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持不同死亡觀念的受眾在安樂死贊同度上的差異在0.05顯著性水平下均具有統計顯著性(P值均為0.00)。假設3“被訪者的死亡觀顯著影響被訪者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通過檢驗。

        (三)安樂死態(tài)度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本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其分布函數形式為:

        二元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公眾的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死亡觀念對安樂死態(tài)度具有顯著影響(見表4)。

        第一,在個體先賦特征因素中,個體的性別與民族特征對安樂死態(tài)度有顯著影響。與女性相比,男性對安樂死的贊同度更高,優(yōu)勢比為3.855。這可能是由于女性往往顧慮較多、較為謹慎,相較于男性更為保守。根據調研,女性對當前安樂死仍不具有合法性地位,安樂死行為無法得到有效規(guī)范有著較大顧慮,并認為實施安樂死會面臨各種風險,因而對安樂死的贊成度較低。與此不同的是女性對安樂死合法化的贊同度卻高于男性,男性與女性對安樂死合法化贊同度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值為0.014),也間接印證了女性更為擔憂風險與法律責備,進而更渴望安樂死得到制度規(guī)范。與漢族相比,少數民族公眾更不贊同安樂死,這可能是由于少數民族有宗教信仰,傳統生命倫理觀念影響較深,對安樂死這一新事物較為保守。年齡、身體健康狀況并不顯著影響公眾的安樂死態(tài)度。

        表4 安樂死態(tài)度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模型

        第二,在個體后致特征因素中,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安樂死的贊同度越高。這可能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能力較強,更能理性地看待安樂死命題并表達贊同。被訪者戶籍、居住省區(qū)、專業(yè)背景等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沒有顯著影響。雖然整體上被訪者專業(yè)背景對安樂死贊同度影響不顯著,但是與工科專業(yè)相比具有文科專業(yè)背景的受訪者對安樂死的贊同度更高。這可能是由于文科專業(yè)背景的人接觸的人文教育更多,故而更贊同具有人文關懷意義的安樂死。

        第三,在死亡觀念因素中,接受死亡的人更贊同安樂死,排斥死亡的人更反對安樂死。盡管死亡和安樂死兩個概念存在較大的差別,但是排斥死亡的公眾則排斥所有與優(yōu)死相關的事物。因此提高安樂死的接受度,關鍵在于改變死亡觀念,同時將安樂死概念與死亡進行區(qū)分也是十分必要的。

        五、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有以下結論:第一,公眾對安樂死的認知度與贊同度較高。公眾對直系親屬選擇安樂死的意愿極為尊重且存在與差序格局相似的決策結構,公眾為自身決定安樂死的贊同度最高,其次是為父輩決定實施安樂死,再次是為子輩決定實施安樂死,為朋友決定實施安樂死的贊同度最低。第二,公眾認同安樂死是解除病痛折磨、行使個人生命權利、維護自身人格尊嚴和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善終方式,傾向于將安樂死實施對象鎖定于絕癥患者,將安樂死實施行為鎖定于消極安樂死及人道且柔和的積極安樂死方式,將實施程序鎖定于根據醫(yī)生診斷、由本人及直系親屬申請下由醫(yī)生實施安樂死的程序。這些結果不同于既有經驗研究對于實施對象、實施措施隨意收縮或者拓展所得到的結果,同時印證了痛苦解除理論、生命權利、生命質量和生命尊嚴理論。第三,不同個體特征的公眾在安樂死態(tài)度上的差異具有顯著性。與既有研究不同,本研究明確了個體特征與安樂死態(tài)度的相關方向?;貧w分析安樂死態(tài)度的影響因素顯示,公眾的性別、民族、受教育程度、死亡觀念對安樂死態(tài)度的影響顯著。其中,男性、漢族、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更贊同安樂死。接受死亡的人亦更加贊同安樂死。風險社會視角下,在人的全生命周期里都有可能接觸和面對死亡事件。提高死亡質量和維護生命末期的人之尊嚴是所有人的期盼。公眾對安樂死的態(tài)度與現行法律對安樂死行為的評價存在較明顯的張力。隨著老齡化、高齡化并伴隨慢性病增加的現實,民意、法律、倫理、道德等沖突將日益加劇。為化解諸多張力與沖突,實現人的善終,需要對安樂死在現行法律、制度體系內的合法性及規(guī)范化給予持續(xù)關注和深入研究。

        建議政府、學校、社區(qū)和相關單位,針對公眾對安樂死外延的認知以及支持、反對安樂死理由的不同情況,參考影響公眾安樂死態(tài)度的諸因素,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措施,引導公眾建立理性的生死觀,促進人們正確理解安樂死的內涵和外延,對安樂死表現出較為理性的態(tài)度,擺脫善終的諸多障礙。從理論上講,加強死亡教育或優(yōu)死教育,即向公眾傳達適當的死亡相關知識,并因此使人們在態(tài)度和行為上有所轉變,是一種持續(xù)的過程。[25]死亡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應是面向每個個體的普遍教育,對所有人而言都是必需的。[26]就實踐而言,需要政府、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醫(yī)院以及相關單位或組織乃至個人參與到優(yōu)死教育中來,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不斷修正傳統倫理觀對人們的影響。安樂死不是生死選擇,而是對良好死亡方式的選擇,是避免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折磨、改善患者瀕臨死亡時的自我感覺狀態(tài)的一種人道選擇,它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和終極價值的思考。其目的是指導臨終關懷,幫助人們理性面對死亡并使人性得到完整的解放,獲得最終的幸福。

        猜你喜歡
        受眾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科技傳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36
        淺析新聞炒作下受眾逆反心理
        新聞傳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38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新聞傳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8:56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14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jié)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chuàng)新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電視新聞如何獲得受眾信任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精品国产av色一区二区深夜久久| 日韩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白浆一区二区免费看| 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 内射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军人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视频| 大陆国产乱人伦| 后入少妇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中文字幕系列| 在线精品无码字幕无码av| 1000部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老妇人与禽交| 白白色发布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视频高清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99热免费观看| 一本色道亚州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极品美女av| 日本做受高潮好舒服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黄色精品内射胖女人| 欧美大屁股xxxx高潮喷水| 国产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婷婷| 黑丝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一性一交一口添一摸视频| 色伊人国产高清在线| 国产自拍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一二三区无线乱码中文在线|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6|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久久伊人| 国产日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在线| 中文字幕日本特黄aa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