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陽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河南省兒童醫(yī)院、鄭州兒童醫(yī)院) 胸心外科,河南 鄭州450000]
肺動脈高壓是先天性心臟病常見合并癥,該合并癥不但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也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影響手術預后質量。肺動脈環(huán)縮術(PAB)是心臟外科重要術式之一,可以從根本上降低肺動脈壓力,臨床多主張在月齡6 個月內的患兒先行PAB,再擇期接受其他心臟外科修復手術治療,但由于在臨床實際中,就診患兒多已經(jīng)超過最佳治療時機,能否承受PAB 手術尚需進一步研究[1]。對此,本研究將對近年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收治的62 例年齡≥6 月齡的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患兒實施PAB,以評估對大齡患兒實施PAB 的可能性和安全性,為臨床合理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提供理論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2 年8 月至2014 年7 月期間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收治的107 例先天性心臟病合并肺動脈高壓患兒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59 例,女48 例;年齡2 月~36 個月,平均(15.94±2.45)個月;體重:7~16 kg,平均(10.32±1.81)kg;肺動脈收縮壓(SPAP)為43~9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60.3±5.4)mmHg;畸形類型:單心室17 例,單心室合并房間隔缺損10 例,合并室間隔缺損4 例,合并單心房4 例,三尖瓣閉鎖6 例,三尖瓣狹窄5 例,三尖瓣閉鎖合并室間隔缺損2 例,右心室發(fā)育不良3 例,肌部多發(fā)室間隔缺損4 例,完全心內膜墊缺損18 例,完全心內膜墊缺損合并單心室2 例,部分心內膜墊缺損3例,右室雙腔心伴室間隔缺損4 例,右室雙出口25 例。以上病例中,對功能性單心室類畸形患兒,于PAB 術后行Glenn 類或Fontan 類修復手術,對雙心室類畸形患兒,于PAB 術后行分期根治矯正解剖畸形。根據(jù)患兒年齡進行分組,將2~5 個月齡患兒列入<6 月齡組(45 例),將6~36 月齡患兒列入≥6 月齡組(62 例)。兩組患兒性別、體重、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兒均符合《實用心臟病學(第五版)》中的診斷標準[2],經(jīng)術前超聲心動圖或心臟造影檢查確診;均伴有Ⅱ~Ⅲ度心功能不全癥;均因多發(fā)性室缺、單心室、雙心室疾病延遲矯治前的肺血管床保護而擬行肺動脈環(huán)縮術。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等其他病因所致的肺動脈高壓或肺循環(huán)高壓;SPAP>40 mmHg或平均壓>25 mmHg,但體外循環(huán)后肺動脈平均壓降至25 mmHg 以內;不適合體外循環(huán)手術者;合并重度肺高壓;存在其他嚴重心外畸形者。
在≥6 月齡組患兒中,對SPAP 40~60 mmHg 者(20 例),給予間斷吸氧,使SPAP 降至20~45 mmHg;對SPAP 60~80 mmHg 者(27 例),在間斷吸氧的同時,給予血管擴張藥降壓治療,使SPAP 降至40~50 mmHg;對SPAP 80~97 mmHg 者(15 例),高流量面罩吸氧,同期給予前列腺素E1,并給予速尿、強心、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治療,使SPAP 控制在50~70 mmHg 之間,以符合手術標準。
兩組患兒均在靜吸復合麻醉下實施PAB 手術,吸入藥物為七氟烷,靜脈麻醉用藥為舒芬太尼+哌庫溴銨,胸部正中切口90 例,胸骨左緣第二肋間切口17 例,呼吸機吸入氧濃度為50%。切開心包,充分暴露主動脈、主肺動脈,在主肺動脈遠端置入持續(xù)測壓管,游離主肺動脈間隔,使用3~5 mm 寬的CORE-TEX 血管條環(huán)繞在主肺動脈根部,逐步調整環(huán)縮帶,維持血氧飽和度(SpO2)≥0.80~0.85,吸入氧濃度(FiO2)>50%,肺動脈收縮壓≤30 mmHg,平均肺動脈壓≤20 mmHg。觀察12~15 min 后,復查SpO2、FiO2、動脈收縮壓力、心率、動脈血氣,若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和動脈血氧飽和度一致,且二氧化碳分壓、代謝物異常改變,提示環(huán)縮效果滿意。隨后,將測壓管從束帶遠側肺動脈荷包縫線置入,在肺動脈瓣交界上方的合適位置束帶,防治肺動脈瓣關閉不全,預防左、右肺動脈發(fā)生扭曲及狹窄,隨后逐步收緊束帶,使之接近或達到預計周長,再用4-0 Prolene 貫穿縫合束帶,將束帶固定于肺動脈壁,以預防環(huán)縮束帶滑脫發(fā)生。術中根據(jù)患兒病情同期結扎縫合未閉動脈導管、矯正主動脈狹窄。術后呼吸機輔助呼吸,氧濃度50%~60%,并給予鎮(zhèn)靜、神經(jīng)傳導劑、血管舒張劑以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將小齡低體重兒放置于熱輻射臺。
①觀察對比兩組SPAP、SpO2、呼吸機使用時間、ICU 停留時間;②對比≥6 月齡組術前行藥物治療患兒和未行藥物治療患兒在初診、PAB 術前、PAB 術后的SPAP、SpO2情況;③記錄兩組術后死亡情況;④PAB 術后3~4 年,記錄Ⅱ期畸形矯治修復手術患兒術前SPAP、SpO2情況。
采用SPSS 22.0 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術后SPAP、SpO2、呼吸機使用時間、ICU 停留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各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患兒術后各指標比較 ()
在≥6 月齡組中,術前用藥、術前未用藥患兒在PAB 術后的SPAP、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6 月齡組中不同患兒各時期的SPAP、SpO2比較 ()
表2 ≥6 月齡組中不同患兒各時期的SPAP、SpO2比較 ()
注:1)與同組初診比較,P<0.05;2)與同組PAB 術前比較,P<0.05。
<6 月齡組死亡率為2.22%(1/45),為完全心內膜墊缺損合并單心室;≥6 月齡組死亡率為3.23%(2/62),均為完全心內膜墊缺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96,P=0.756)。
PAB 術后3~4 年,共有35 例患兒行Ⅱ期畸形矯治修復手術患兒,其中單心室矯治22 例,雙心室矯治13 例。單心室矯治患兒與雙心室矯治患兒術前的SPAP、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Ⅱ期矯治患兒術前SPAP、SpO2比較 ()
表3 Ⅱ期矯治患兒術前SPAP、SpO2比較 ()
肺動脈高壓是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常見且比較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生率約占10%,該合并癥若未及時妥善積極治療,往往會引起肺小動脈梗發(fā)生阻性病變,引起肺血管阻力增高,使進行性肺動脈高壓發(fā)展至器質性肺動脈阻塞性病變,易誘發(fā)艾森曼格綜合征,而直接威脅患兒生命安全,并使其喪失手術機會[3]。
自從PAB 術面世以來,該手術作為一種姑息手術,能保護肺血管床,直接限制肺血流,減少肺局部循環(huán)血流量,以降低肺動脈壓力,為下一步心臟外科手術做準備[4]。大量臨床研究表示,PAB 是一種風險較高的姑息手術,且有明確的治療時間限制,因此,臨床建議在患兒<6 月齡前開展PAB 治療,以降低手術風險,降低死亡率[5]。然而,在實際臨床中,患兒就診時多已經(jīng)超過6個月月齡,甚至部分患兒肺動脈壓已較高,出現(xiàn)不可逆的梗阻性病變,不適合再行PAB 手術,但據(jù)國內外相關報道,尤其對大齡先天性心臟病伴肺動脈高壓患者配合藥物治療,會對手術條件產(chǎn)生積極影響,增加實施PAB 手術的可能性[6]。
本研究對≥6 月齡患兒實施PAB 治療,術前為保證肺血管阻力不可過高,對SPAP<80 mmHg 者給予間斷吸氧,或聯(lián)合血管擴張藥降壓治療,以符合手術標準,保證PAB 術后肺血流灌注,尤其本組中的15 例SPAP≥80 mmHg 者,其肺血管阻力已明顯升高,初診條件受限,患兒不能耐受PAB治療,手術風險較高,對此本研究對該類患兒給予高流量面罩吸氧聯(lián)合藥物綜合靶向治療,以降低肺阻力,增強心功能,為此類患兒爭取收拾機會。在手術切口選擇中,臨床多建議采用胸骨左緣第二肋間切口,為后續(xù)開展Ⅱ期矯治手術提供便利,節(jié)約手術時間,減少手術風險,但由于本組患兒多為復雜畸形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考慮可能存在肺動脈位置發(fā)生改變,為安全起見本研究多采用胸部正中切口,以便于手術醫(yī)師在術中探查到肺動脈[7]。在手術材料選擇上,本研究采用CORE-TEX 血管條,相對于傳統(tǒng)10 號黑絲線,其血管條在環(huán)繞在主肺動脈根部時的受力面積更大,且不會對肺動脈產(chǎn)生切割作用,避免術后肺動脈破裂出血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同時,該血管條的彈性較小,在環(huán)縮后的固定作用更為穩(wěn)定安全,避免心臟排血時對其產(chǎn)生的波動[8]。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月齡組術后SPAP、SpO2、呼吸機使用時間、ICU 停留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月齡組死亡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在≥6 月齡組中,術前用藥、術前未用藥患兒術后SPAP、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對≥6 月齡患兒實施PAB 手術治療,可取得與<6 月齡患兒相似的臨床效果,有助于降低SPAP,維持良好的術后SpO2,且對術前高SPAP 者,經(jīng)高流量面罩吸氧聯(lián)合前列腺素E1、速尿、強心等藥物綜合靶向治療后,其術后的SPAP、SpO2與未經(jīng)藥物治療的<80 mmHg 患兒術后相似,此外不同月齡組患兒的死亡率均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Ⅱ期矯治患兒中單心室矯治和雙心室矯治患兒術前的SPAP、SpO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通過Ⅰ期PAB 手術治療,有助于單心室矯治和雙心室矯治患兒取得良好Ⅱ期手術條件。
綜上所述,對≥6 月齡患兒于心臟矯治外科手術前開展PAB 治療,尤其對高SPAP 者輔助藥物靶向治療,有助于降低SPAP,保證充分氧合,為大齡患兒提供手術的可能,且在Ⅱ期矯治手術中保障術前肺動脈壓力及飽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