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欣
(永康中學,浙江 永康 321300)
有助于數學教師打造優(yōu)秀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一圖多用、一題多解等形式提出數學問題,激發(fā)初中學生的求知欲望。在初中數學教師的合理指引下,學生可以積極思考數學問題,活躍自身思維,拓展自身智力與視野。當學生自身的有意識知覺與無意識知覺融合后,就可達到最佳的課堂氛圍與學習成效。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利用發(fā)散性思維,可以打破傳統死板僵硬思維的定勢,轉變習慣性的思考模式。在學習數學課程時,應首先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其教師應對其思維定式進行鞏固與強化,深入推廣其積極功效。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利用發(fā)散性思維,可以拓展學生學習視野,將知識之間進行縱橫聯系。當學生自身掌握的知識點較少時,便難以發(fā)散自身思維,只有學生善于質疑、多思多想,才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當教師提出一個數學問題時,需要學生從多個方位與角度進行聯想,讓學生的思維由點至面的發(fā)展。
積極性是指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過程中,可以主動開展自身思維,學習興趣是學生開展思維活動的推動力。
比如,當教師詢問學生“一個平面最多可以被十條直線切割為幾部分”的數學問題時,學生可能對此問題毫無任何解答興趣。此時數學教師就可以將數學問題進行修改,詢問學生“一個蛋糕只允許人們切割十刀,那么最多可以切成幾塊呢?”以此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積極性,而后數學教師可以利用“先退后進”的教學策略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梢栽儐枌W生“切割一刀最多可以得到幾塊蛋糕、切割兩刀呢?切割三刀呢?”此時學生可以輕易給予出問題答案,切割一刀時最多得1+1=2 塊,切割兩刀時最多得1+1+2=4塊,切割三刀時,最多得1+1+2+3=7塊。這時學生可以發(fā)現數學規(guī)律,并得出當切十刀時,最終得到蛋糕的塊數應為1+1+2+…+9+10=56 塊。
這樣一道較難的數學問題,在數學教師從易至難的講解下,學生可以輕松解決并深入掌握知識點,有效發(fā)展學生思維。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能力,為學生打造良好教學情境,并給予其自由的空間與時間,有效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在數學課堂中,一部分習題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十分一般,但卻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內涵,值得被深入挖掘與發(fā)展。教師需要對教學過程進行精心的安排與設計,讓學生主動探究數學問題,指引學生將知識點進行縱橫拓展,讓學生在一題多變的教學模式中提升解題能力、拓展自身發(fā)散性思維,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能力,促使學生真正掌握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以下數學習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如圖1 所示,三角形ABC 為鈍角等腰三角形時,你能否畫出此圖形,并證明結論的正確性嗎?如若D 為BC 延長線之中的一個點,那么線段BG、DF 以及DE 之間具備怎樣的數量關系呢?
只要教師對教學過程精心進行設計,對教材之中的例題、習題以及數學命題積極進行延伸、轉變與拓展,既可以擴大初中學生數學知識儲備,保證數學思維流暢性,還可以增強初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應用水平。只要不脫離數學問題,思維發(fā)散程度越大越好,深化學生對原始數學問題的理解程度,強化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因此,在日常教學課堂中,初中數學教師需要最大程度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欲望與認知興趣,讓學生深刻理解解題成功的驕傲,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初中時期的學生恰好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階段,培養(yǎng)其發(fā)散性思維,需要數學教師指引學生主動解決數學問題,讓其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數學的魅力。
例如,數學教師需要轉變傳統過程中依賴教材進行教學的模式,要注重運用教學大綱與學生在課堂中積極進行互動,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比如,當教師講解“圓”知識點時,可以利用現代技術為學生呈現方形是如何切割為圓的視頻,并為其講解古代之中圓面積是如何計算的,可以讓學生講解日常生活常見的圓形物品,并計算其面積。這種教學策略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思維,讓學生積極進行自主思考與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發(fā)散性思維。
數學課程學習的本質就是不斷發(fā)展并展示自身思維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初中學生可以對數學方法與知識形成理性的規(guī)律性的認知,會深入探究其內化過程。這樣既可以增強運算速度與效率,還可以便于學生將數學知識點有效串聯起來,真正體現數學教學的價值。但發(fā)散性思維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師對初中學生進行長時間的訓練,積極轉變教學策略,開展帶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習,以此提升學生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