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琴, 喻燕敏, 蘆肖璠, 張何琴
(江西省人民醫(yī)院 腫瘤科, 江西 南昌, 330006)
鼻咽癌是臨床常見腫瘤,惡性程度較高,且局部呈現(xiàn)顯著浸潤性,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遺傳、環(huán)境因素以及EB病毒感染[1]。研究[2]顯示,近年來鼻咽癌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顯著上升趨勢。放療、化療為鼻咽癌的主要治療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30%~40%的患者會在4年內(nèi)發(fā)生遠處轉移,預后較差[3]。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不僅需及時關注患者的生理狀況,還應注重心理干預,從而有效改善患者預后。ADOPT護理模式是一種包括態(tài)度(A)、定義(D)、開放思維(O)、計劃(P)、實驗(T)5個操作步驟的問題解決模式,需要患者參與整個護理過程,可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思考能力[4], 進而更好地幫助醫(yī)護人員解決問題。團體干預模式是指醫(yī)護人員、家屬和患者共同參與治療的一種方法,可提升護理質量[5]。本研究觀察了ADOPT護理模式聯(lián)合團體干預在鼻咽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65例,女55例,年齡45~65歲,平均(57.51±2.37)歲,體質量45~70 kg, 平均(61.40±2.37)kg, 體質量指數(shù)(BMI)為(25.81±1.29)kg/m2, TNM分期為ⅡA期69例、Ⅲ期51例。納入標準: ① 符合鼻咽癌診斷標準[6]者; ② 不存在轉移情況者; ③ 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 ① 心、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 ② 其他器質性病變患者。將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觀察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57.31±2.16)歲, BMI為(25.61±1.33)kg/m2, TNM分期為ⅡA期36例、Ⅲ期24例; 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57.71±2.52)歲,BMI為(26.01±1.16)kg/m2, TNM分期為ⅡA期33例、Ⅲ期27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2組患者均接受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治療前先進行CT掃描,明確腫瘤精確位置,根據(jù)影像學檢查結果,及時對臨床靶區(qū)、計劃治療靶區(qū)以及治療中的敏感區(qū)域進行確認,再根據(jù)患者淋巴結侵犯范圍分別對大體腫瘤區(qū)以及臨床靶區(qū)進行確認,放療劑量66 Gy, 照射33次, 5次/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ADOPT護理模式聯(lián)合團體干預,干預時間均為7周。
ADOPT護理模式: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主動了解患者的基礎資料及心理狀況,及時采用共情護理、健康教育等干預措施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放療前1 d), 治療過程中定期開展心理問卷調查,及時了解患者的負面情緒,并采用轉移注意力、播放音樂、心理疏導等干預方式幫助患者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治療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注意傾聽患者感受,使其不良情緒得以宣泄,護理過程中注意收集患者資料,分析患者心理狀態(tài),采用心理暗示、心理疏導等方法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重建生活信心。治療前,醫(yī)護人員向患者介紹放療的必要性以及可能產(chǎn)生的并發(fā)癥,以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例如提前告知女性患者準備假發(fā),可減輕治療過程中脫發(fā)對患者造成的打擊)。改善患者的治療環(huán)境,消除患者陌生感,提升其治療積極性。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囑其及時主動地與患者交流,給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和寬容,使患者感受到家庭溫暖,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了解患者日常飲食習慣,加強營養(yǎng)護理,合理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減少營養(yǎng)不良的發(fā)生,提升患者生存質量。護理人員還應引導患者成為自我護理專家,使患者及時有效地參與到自我護理過程中,并在治療過程中引導患者思考,從而更積極地參與到疾病護理過程中。
團體干預: 患者、家屬和醫(yī)護人員共同參與干預過程,主要從認知、行為、信念3個方面進行調整。① 認知調整,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促進患者對自身疾病狀態(tài)的認可,并通過自我歸因方法干預,提升患者對疾病的主動關注程度。② 信念調整,觀察患者日常治療中的疾病狀態(tài)和生理狀態(tài),取得患者信任,及時實施心理干預,介紹以往成功案例,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使患者始終保持樂觀、自信的生活態(tài)度。③ 行為調整: 調查患者日常生活習慣與行為方式,并對不良習慣與方式進行及時矯正,減少治療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
1.3.1 癌癥患者生活質量測定量表(FACT)評分[7]: 分別從日?;顒?、家庭生活、情緒、活動能力方面進行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3.2 放射性口腔黏膜損傷: 比較2組患者護理3個月后的放射性口腔黏膜損傷情況。0度,口腔黏膜正常; 1度,口腔黏膜輕度疼痛,同時表現(xiàn)為充血或紅斑; 2度,口腔黏膜中度疼痛,能進流食,可見炎性分泌物; 3度,口腔黏膜重度疼痛,不能進流食,黏膜潰瘍、出血或壞死[8]。
1.3.3 門齒距: 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和護理3個月后的門齒距。
1.3.4 張口困難程度: 依據(jù)患者的門齒距評價其張口困難程度。門齒距21~30 mm為1度,門齒距11~<21 mm為2度,門齒距5~<11 mm為3度,門齒距<5 mm為4度[9]。
護理前, 2組日常活動、家庭生活、情緒、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2組日?;顒?、家庭生活、情緒、活動能力評分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FACT評分比較 分
觀察組口腔黏膜損傷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放射性口腔黏膜損傷情況比較[n(%)]
護理前, 2組患者門齒距、張口困難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2組門齒距均大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門齒距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 2組張口困難程度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張口困難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門齒距、張口困難程度比較
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一般采用填鴨式健康教育使患者被動地接受信息,雖流程相對規(guī)范,能夠起到一定護理效果,但無法滿足患者的個性化需求,也無法調動患者的積極能動性。ADOPT模式是由國外學者提出的一種問題解決模式[10], 護理工作者在對患者實施行為干預的過程中,及時引導患者成為自我護理專家,并在健康教育的同時積極指導患者理論結合實際[11], 及時引導患者參與到自我護理過程中。該模式可及時引導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進行思考,使其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自我護理過程中,并使其在護理全過程保持愉悅心情,進而改善臨床護理效果[12]。在ADOPT護理模式基礎上聯(lián)合實施團體干預,不僅可使患者參與到自我護理過程中,還提升了患者家屬的參與積極性,充分調動了社會支持力量,使患者感受到家庭及社會的溫暖,從而改善患者的情緒,提升生活質量[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情緒、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口腔黏膜損傷程度、張口困難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 ADOPT護理模式聯(lián)合團體干預增加了護士、患者、家屬間的互動[14], 提升了三者的溝通能力和配合度,同時,醫(yī)護人員不間斷地觀察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并進行有效評價,可有效糾正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引導其積極參與治療,從而改善臨床治療效果。放療可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雙重傷害,而ADOPT護理模式聯(lián)合團體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相關研究[15]認為,自我效能的提升可顯著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并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析原因,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已預知可能的不良后果,對預期痛苦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且在日后康復治療過程中能有效規(guī)避風險,減輕不良應激反應,提升治療積極性。
綜上所述, ADOPT護理模式聯(lián)合團體干預應用于鼻咽癌患者的治療中,可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損傷程度和張口困難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