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子軼,邵 麗
(上海辰山植物園,上海 201602)
鴿子蘭(PeristeriaelataHook.)是蘭科鴿子蘭屬的模式種,中文簡稱鴿蘭,或鳩柱蘭。具12 cm高的卵狀假鱗莖,葉3~5褶,闊披針形至卵形,長達1 m或以上,寬15 cm?;üW郧蚯o基部抽出,其花序為螺旋型無限花序,由下往上開花綻放,具4~12朵花,花白色,唇瓣紫色斑點?;ㄏ憬朴谄【?。因開花的時候,其花朵內部的蕊柱與唇瓣緊密相貼,看起來就像一只白鴿停坐在里面,因而得其美名。
鴿子蘭的族群分布在中美洲至厄瓜多爾及委瑞內拉,野外分布于南美洲中部和西北部;范圍從哥斯達黎加到秘魯[1]。在巴拿馬,這一物種在極潮濕的山地森林中生長較多??梢愿缴诤0渭s1100 m、長滿苔蘚的樹干上。明顯的干、雨季氣候下,生長良好,但小苗至成株開花需3至5年。在上海溫室種植花期為7~10月。而在自然棲息地,自然花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4月。鴿子蘭生長于成熟林的地面。因此鴿子蘭是地生、附生皆可的蘭科植物[2]。
巴拿馬于1980年11月21日,由國會通過將鴿子蘭列為國花,并以西班牙語Espíritu Santo稱之,意指“圣靈”,純潔而不受污染,是上帝派來的和平信使。該國的特殊地理位置及過去受西班牙與哥倫比亞長期統(tǒng)治的背景,使鴿子蘭對巴拿馬而言別具意義[3]。巴拿馬是中南美洲中原生蘭屬植物的出口大國,早期鴿子蘭也曾被外銷出口至世界各地。因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當?shù)剞r戶大量采摘野生鴿子蘭植株以供販售,不但破壞了原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亦導致其族群數(shù)量在野外中日益稀少[4]。
鴿子蘭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同時,巴拿馬政府也在國家公園保護區(qū)內種植,以防止人為采摘買賣。在卡比拉市的第五農區(qū),設有鴿子蘭優(yōu)良植株母本區(qū),建立了設備完善的組織培養(yǎng)工作室、合適的繁殖栽培環(huán)境,并加強對工作人員教育訓練,包括繁殖與栽培復育技術等[5]。我國南方地區(qū)有極少種植,臺灣地區(qū)有組培種苗生產。
鴿子蘭種子細小,在原生環(huán)境中伴有共生菌促其萌發(fā)。人工采用常規(guī)的播種方式無法萌發(fā),鴿子蘭無菌環(huán)境下播種繁殖是一種有性繁殖方式,在培養(yǎng)基和無菌條件下,能滿足一次性大量繁殖的需求。
1.1.1 人工自交授粉
鴿子蘭的花粉呈塊狀,被花粉蓋覆蓋。在原生環(huán)境中,授粉由當?shù)氐姆漕愅瓿?。蜂背的機械運動能掀開花粉蓋露出花粉塊,使花粉塊黏著在剛毛上。當去到下一朵蘭花采蜜時,剛毛上的花粉塊被花藥腔內的黏液粘住,完成授粉。人工養(yǎng)殖時溫室內缺少相應的蟲媒,因此需要人工授粉。
人工授粉需選取植株健壯的親本。授粉時間選擇開花后的1~3 d內,此時花粉活性較強,3 d后花粉活性逐漸降低,降低受孕率[6]。自交授粉時先將鴿子蘭的花粉塊取出,放入同一株的藥腔內。
1.1.2 采種
自交授粉1~2周后,若柱頭變粗大、花瓣下垂并內卷,則表示成功。成功結實后通常6個月可將果實采收做無菌播種。若采下后不能及時播種,可將種子干燥保存于5℃冷藏室中,儲藏時間不宜過久,最好在10 d內播種。
配制培養(yǎng)基、0.1%升汞(HgCl2)、0.6%次氯酸鈉(NaClO)、75%酒精,滅過菌的漏斗、濾紙、三角瓶、無菌水,解剖刀、長柄鑷子、牛皮紙等。
1.3.1 未開裂果莢
用75%酒精清洗果莢將種子均勻的散落在培養(yǎng)基上,播種完成后放置于組培室[7]。
1.3.2 開裂果莢
將種子取出放入滅過菌的三角瓶內,加濃度0.6%的次氯酸鈉浸泡18 min,每3 min搖晃1次,然后在帶有濾紙的漏斗中過濾,用無菌水沖洗3次,過濾后將帶有種子的濾紙貼在培養(yǎng)基上,種子即附著于培養(yǎng)基上[8]。
1.4.1 試驗方法
取4份數(shù)量相同的種子,均勻的撒落在4種不同的萌發(fā)培養(yǎng)基上,分別為1/2MS、KC、Hyponex(花寶)、MS培養(yǎng)基,每種培養(yǎng)基均加蔗糖30 g/L、NAA1mL/L、瓊脂6 g/L和椰子汁10%,pH值調至5.5~5.8,每種10瓶。培養(yǎng)室溫度為25℃,光強為3000~4000 lx,每天光照12 h,觀察其萌發(fā)情況。
1.4.2 分析及結論
萌發(fā)率統(tǒng)計時以形成白色或綠色的肉眼可見的原球莖為準,各瓶取5個單位面積(1 cm×1 cm)樣方,在體式解剖鏡下觀察統(tǒng)計,重復3次。種子萌發(fā)率=(單位面積內萌發(fā)數(shù)量/播種總數(shù))×100%。
表1 四種培養(yǎng)基萌發(fā)率情況Table 1 Germination rate of four media
由表1可見,4種培養(yǎng)基均可使鴿子蘭種子萌發(fā),Hyponex所需萌發(fā)時間僅26 d,為4種培養(yǎng)基中最短,1/2MS的萌發(fā)率最高為78%。
將萌發(fā)的圓球莖轉接到繼代增值培養(yǎng)基1/2MS+6-BA 1mL/L+NAA 0.5 mL/L+蔗糖30 g/L+瓊脂6 g/L+椰子汁10%。約70%的原球莖陸續(xù)分化成小苗,而原球莖可繼續(xù)用于增殖培養(yǎng)。將小苗轉移至生根培養(yǎng)基1/2MS+NAA 0.5 mL/L+蔗糖30 g/L+瓊脂6 g/L+椰子汁10%+活性炭2 g/L,待苗高約5 cm,根長3 cm左右即可將苗進行煉苗移栽。待小苗穩(wěn)定成長后,移至適宜鴿子蘭生長的光照、濕度及溫度的環(huán)境下養(yǎng)護。
1.5.1 試驗方法
先將瓶苗移至溫室中適應5~7 d后,將無菌苗取出,沖洗根上殘留的培養(yǎng)基,陰干后噴灑殺菌劑。定植后放置于陰涼通風處,保持盆內濕潤及空氣濕度,室內溫度控制在25℃左右。
1.5.2 分析及結論
1個月后統(tǒng)計存活率,煉苗存活率=(存活株數(shù)/總煉苗株數(shù))×100%。
表2 三種基質存活率情況Table 2 Survival of the three substrates
由表2可見,水草煉苗存活率較低,珍珠巖:椰糠為1∶1的介質存活率最高,適合鴿子蘭小苗的生長,存活率可達92%。
鴿子蘭成苗開花需栽培3至5年,獲得種莢周期較長。因此,可利用分株的方式繁殖。鴿子蘭原生境為濕度較高的林下、巖石。因此盆栽時,可采用常規(guī)的地生蘭栽植方法。
避免在植株旺盛生長期進行分株。若鴿子蘭植株長滿盆器,即可進行分株。較適宜的時間是植株的休眠期,即新芽尚未伸長之前和植株停止生長后[9]。新芽伸長后,操作不便,稍不小心即會碰斷,碰傷新芽。
2.2.1 盆苗準備
為了分株時操作方便,應盡量減少損傷根系。在分株前讓該盆基質適當干燥。數(shù)日不澆水,使根系容易與盆脫離??赏ㄟ^輕拍花盆四周,使盆土松散,使蘭株脫盆時較易拔出,以免植株損傷。
2.2.2 基質和各種用具準備
根據分株鴿子蘭和數(shù)量準備好需用基質。分株后栽種用的盆器需根據鴿子蘭的生長需求選取。由于根系肉質粗壯,因此盆底孔多、邊緣有透氣縫的盆器較適合其生長,若用舊盆,則必須清洗干凈;配備分株使用的刀剪及消毒劑或火槍、硫磺粉。
2.3.1 蘭苗選擇
分株用的鴿子蘭是生長良好、無病蟲且已冠幅豐滿的植株。注意應將帶病毒的植株挑出、焚毀。生長勢弱的植株也不宜用作繁殖。
2.3.2 分株步驟
先將植株從盆中取出,可先輕壓盆四周,用一手托住蘭苗,另一手將盆倒置過來,把盆提起,使盆從根坨中脫出。如果盆實在脫不下來,可將盆打碎或剪開,但要注意保護根系。植株從盆中脫出后,將舊基質清除。操作時,應盡量避開嫩芽和新根。清除大部分舊基質后,再將腐朽的根和部分老根剪掉。枯老的葉片和脫水的老根應去掉。用經過消毒的利刀或剪刀將植株分切成兩叢或多叢,使分株后的每一叢至少保留2個相連的假鱗莖。分株后的各處傷口最容易受到菌類的感染,因此在傷口處需涂抹殺菌劑或硫磺粉。工具(如刀剪)的消毒液可以用5%的氫氧化鈉水溶液浸泡1~3 min。這種消毒液呈強堿性,對金屬器械無損傷,對蘭花病毒有較強殺滅作用;也可用火焰燒烤。分株后須放在溫室背陰處陰干1~2 d后盆栽。因鴿子蘭葉片較多,陰干時間不可太久[10]。
在分株時需注意:
(1)鴿子蘭的假鱗莖必須露出土面,不可埋在基質下,否則易爛頭。
(2)由于鴿子蘭的根系較多,種植時切勿強行屈折根系,應順其自然,把植株向同一方向旋轉。
(3)換盆分株前基質宜稍干,以便脫盆,并可防止傷及根系。
(4)換盆后不應施肥,3~4周后方可施肥。
鴿子蘭在世界范圍瀕危情況嚴峻,本文針對鴿子蘭的繁育技術詳述利用無菌播種技術達到有性繁殖和利用分株技術達到無性繁殖的兩種繁育方法。通過對鴿子蘭種子無菌播種萌發(fā)所用4種培養(yǎng)基進行對比試驗、對小苗移栽的3種介質進行對比試驗,得出Hyponex所需萌發(fā)時間僅26天,為4種培養(yǎng)基中最短。1/2MS的萌發(fā)率最高,達到78%。珍珠巖:椰糠為1∶1的介質存活率最高。無菌播種滿足生產初期一次性大量繁殖的需要,同時,需要滿足較高水平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和種莢資源。分株繁殖能在栽培成苗期的操作達到繁殖的目的。兩種方法互為輔助,提高鴿子蘭的繁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