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雪 孫江 邵麗楠
臨床實踐工作經(jīng)驗證實,急性腦卒中不僅高發(fā),同時患者進展快,容易合并多種并發(fā)癥,其中吞咽功能及肢體功能障礙就是常見并發(fā)癥,國內(nèi)外學者普遍認為,越早對患者進行干預,且采用綜合性康復治療,患者預后效果越好。本院為患者開展對癥治療,當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預后,改善肢體功能。本研究納入8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總結早期康復護理方法,并對其效果進行觀察探究,內(nèi)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4 月~2020 年8 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護理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5~74 歲,平均年齡(62.79±5.94)歲。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62.45±5.82)歲。兩組患者均治療依從性良好,能夠配合臨床診治活動,無中途退出狀況。納入標準[1]:①診斷明確;②無治療禁忌;③凝血機制正常;④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⑤認知功能基本正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惡性腫瘤及具有明顯出血風險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干預方法,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給予相應護理與指導。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針對吞咽功能障礙與肢體功能障礙,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指導,具體操作方法如下:①吞咽功能康復方法:對患者病情進行全面檢查,針對多個指標進行評估,結合檢查結果,準確記錄相關數(shù)據(jù),盡快為患者制定康復訓練方案。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或半臥位,將頭部偏向健側,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訓練,主要包括擴胸運動和腹式呼吸指導。擴胸運動指導時,要求患者自主坐,如果達不到,護士則從旁協(xié)助。呼氣時,張開雙臂,緩緩向外呼氣,呼氣的同時指導患者雙臂逐漸向前胸位置移動。呼氣末時,要求患者雙臂在胸前位置交叉。腹式呼吸訓練采用臥位,護士指導患者正確呼氣方法,呼氣時護士協(xié)助患者將雙手放置在腹部位置,隨著呼吸的同時,雙手跟隨腹部隆起而向外擴張。在此基礎上,提供抗阻呼氣訓練,通過吹泡泡、吹氣球、吹羽毛等方式來訓練,同時給予發(fā)音指導,深呼吸后,指導患兒用嘴哈氣,然后發(fā)出“a”音,持續(xù)發(fā)音,盡量拉長聲音。②肢體功能訓練方法:a.肌力恢復:初期運動功能訓練取仰臥位,指導患者在病床上練習雙腿屈伸運動,護士密切觀察患者下肢肌力,結合肌力恢復情況,逐漸從仰臥位訓練過渡到坐位訓練,根據(jù)患者耐受情況,適當開展立位屈伸訓練。在基礎康復治療的前提下,不斷對運動干預進行創(chuàng)新。b.強制訓練:針對強制性運動療法而言,其主要開展方法為,控制患者健側上肢活動范圍,要求患者訓練期間不可隨意活動健側上肢,強迫患者下意識的去使用患側上肢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問題。c.肢體訓練:對于行走障礙患者,主要是因為偏癱后側膝關節(jié)活動不靈活。上肢訓練主要采用抓取物品的方式,逐漸加重抓物的重量,同時適當延長抓物移動距離。下肢功能訓練主要采用減重步行訓練,依靠減重裝置,充分利用電動平板輔助患者正常行走,改善雙腿不協(xié)調(diào)現(xiàn)象。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語言清晰度、吞咽功能障礙、ADL、FMA 評分?;颊哒Z言清晰度評分采用主觀評價方法,評價內(nèi)容包括說話連續(xù)性、停頓情況、發(fā)“a”音最長時間等,得分越高說明語言功能越清晰[2]。吞咽功能障礙評分取分范圍0~10 分,分數(shù)越低說明吞咽功能障礙越輕[3]。ADL評分:總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活動能力越強[4]。FMA 評分:包括上肢和下肢功能,上肢運動功能取分范圍0~66 分,下肢運動功能取分范圍0~34 分,滿分100 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越好[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語言清晰評分及吞咽功能障礙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語言清晰評分及吞咽功能障礙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語言清晰度評分(63.45±6.29)分高于對照組的(44.24±5.25)分,吞咽功能障礙評分(2.25±0.09)分低于對照組的(5.45±0.27)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語言清晰評分及吞咽功能障礙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語言清晰評分及吞咽功能障礙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ADL、FMA 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ADL、FMA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ADL、FMA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觀察組患者ADL(74.56±6.65)分、FMA(74.65±6.47)分高于對照組的(66.43±5.57)、(62.46±5.55)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ADL、FMA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ADL、FMA 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急性腦卒中屬于常見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高,患者病情進展快,患者腦組織對缺氧、缺血所造成的損傷具有高靈敏度。對于急性腦卒中患者來說,其發(fā)病后容易造成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并且出現(xiàn)吞咽功能障礙,會顯著增加治療難度。研究[6]發(fā)現(xiàn),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為其提供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患者預后,改善語言功能,提高肢體康復效果。早期康護理是指護士結合患者病情,對其吞咽功能、肢體功能進行綜合分析及判斷,按照患者實際需求,制定詳細可行的康復護理計劃,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為出發(fā)點,通過早期康復護理,不斷強化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改善吞咽功能障礙。在此基礎上給予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正確掌握康復鍛煉時機,加之根據(jù)患者實際需要而制定的康復訓練計劃,可使患者康復護理更為循序漸進,對促進其神經(jīng)功能的恢復提供必要幫助,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病情,減輕后遺癥所帶來的危害。
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患者活動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明顯改善,與文獻[7]報道結果基本一致,充分證實早期康復護理指導及干預的必要性。與此同時,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改善吞咽功能障礙表現(xiàn),強化語言功能,提高語言清晰度,進一步說明早期康復護理對改善患者肢體和吞咽功能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有學者通過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8],對于急性腦卒中患者而言,臨床除了要重視挽救其生命,同時也要關注患者后續(xù)治療,特別是神經(jīng)功能的改善。早期康復護理,能夠為重建側支循環(huán)起到重要幫助,掌握好康復護理時機,對恢復神經(jīng)功能、加速腦細胞代謝均具有明顯助益。在實踐工作中,應該結合患者實際狀況,在不同恢復階段,為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計劃,訓練內(nèi)容應該從簡單逐漸向復雜過渡,每天訓練時間因人而異,使患者康復護理訓練更具安全性。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腦卒中患者,越早開展康復干預,其后遺癥程度越輕,提供早期康復護理,效果明顯,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吞咽功能障礙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