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存
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生主要是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刺激而發(fā)生的一種炎癥性疾病,包括粉塵吸入、大氣污染等有關的非感染因素刺激及病毒、細菌等有關的感染因素刺激[1]。該疾病患者在發(fā)病后以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為主,對患者的呼吸造成不適,同時也對其健康產(chǎn)生威脅[2]。西藥是目前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首選方式,但隨著該疾病患者的增多,發(fā)現(xiàn)西藥治療的療效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間。而中醫(yī)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特有醫(yī)學,對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也有一定研究[3]。西藥治療以靶向治療為主,中醫(yī)治療以調(diào)理為主,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可提升其療效。健脾止咳化痰法是治療該疾病的有效中藥方,本文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應用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3 月~2021 年2 月入住本院的12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排號后奇偶數(shù)分組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60例。對照組男33例(55.00%)、女27例(45.00%);年齡39~72 歲,平均年齡(55.68±13.37)歲;病程3~7 年,平均病程(4.95±1.06)年。研究組男35例(58.33%)、女25例(41.67%);年齡37~72 歲,平均年齡(54.75±13.42)歲;病程3~8 年,平均病程(5.08±1.1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慢性支氣管炎;在入組前1 個月內(nèi)未發(fā)病、未使用過相關藥物;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對其中的相關事宜已經(jīng)了解并同意。排除標準:患有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存在全身感染疾病的患者;對此次研究需要用到的藥物具有過敏反應的患者;在研究期間隨意增減藥物的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包括控制感染、止咳祛痰、平喘;控制感染選擇左氧氟沙星膠囊(江蘇福邦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974)0.1 g/次,3 次/d 口服;止咳祛痰選擇右美沙芬(廣州白云山光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05)15 mg/次,3 次/d 口服,鹽酸氨溴索(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360)30 mg/次,3 次/d 口服;平喘選擇沙美特羅替卡松(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注冊證號H20150323)1 吸/次,2 次/d 霧化吸入。研究組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增加中醫(yī)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療,藥方組成:甘草、干姜、桔梗各5 g,萊菔子、杏仁、升麻、法半夏各6 g,連翹、陳皮、木香各8 g,蒼術、黨參、炙麻黃、枳實、黃連各11 g,魚腥草20 g;如果患者存在痰液過度粘稠且呈黃、綠色,增加金蕎麥根、蒲公英各5 g;如果患者存在明顯氣急喘息,增加白芥子和蘇子各5 g;如果患者痰熱嚴重,增加貝母5 g、黃芩6 g以及栝樓3 g;如果患者痰熱傷津,增加天花粉5 g 以及麥冬3 g;每付中藥共煎煮2 次,取2 次藥汁,將其分為早晚各1 次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癥狀緩解時間,癥狀主要包括咳嗽、咳痰、氣喘及肺部啰音。②治療效果,判定標準[4]: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肺部啰音基本消失,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恢復至正常水平范圍內(nèi),評定為效果顯著;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肺部啰音明顯改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降低接近正常水平范圍,評定為病情好轉(zhuǎn);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肺部啰音改善不明顯或者病情加重,評定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效果顯著率+病情好轉(zhuǎn)率。③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在3000 r/min 的轉(zhuǎn)速下進行離心處理后獲取其血清,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hs-CRP、TNF-α 水平,分別在治療前及治療1 周后各進行檢測1 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研究組咳嗽、咳痰、氣喘及肺部啰音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效果顯著41例(68.33%)、病情好轉(zhuǎn)18例(30.00%)、無效1例(1.67%),總有效率為98.33%;對照組治療效果顯著35例(58.33%)、病情好轉(zhuǎn)16例(26.67%)、無效9例(15.00%),總有效率為85.00%。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982,P=0.008<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研究組與對照組血清hs-CRP、TNF-α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血清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在中醫(yī)學中將慢性支氣管炎納入了“肺脹”、“喘證”、“咳嗽”等范疇,認為導致這些病癥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人體受到六邪的反復入侵,導致其脾、肺與腎均受到嚴重損傷而虛弱,三者之間又互相關聯(lián),肺部虛弱引起衛(wèi)外不固,進而導致外邪侵入;脾虛弱將引起化源不足,腎部虛弱引起氣虛[5]。而脾可生痰,肺可貯痰,進而引起機體通調(diào)失常、運化不暢,痰飲內(nèi)伏。腎主脾陽運化,腎虛若造成脾運失常[6]。肺主呼吸,腎主納氣,肺腎受損,腎陽不足引起氣逆而上,引發(fā)咳嗽、氣喘[7]。因此,健脾為中醫(yī)治療該疾病時的主要著手點。在健脾止咳化痰藥方中,甘草、連翹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干姜、杏仁可溫潤肺部,進而化飲,能夠健運脾陽;桔梗能夠宣肺降濁;萊菔子能夠降氣化痰,并且具有一定抗菌作用;法半夏、陳皮、木香能夠健脾燥濕化痰等[8];魚腥草、黃連中的小檗堿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等[9-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咳嗽、咳痰、氣喘及肺部啰音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血清hs-CRP、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運用健脾止咳化痰法可進一步提升療效,減輕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體內(nèi)的炎癥反應,促進臨床癥狀緩解,證明中醫(yī)健脾止咳化痰法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有效輔助療法。西醫(yī)與中醫(yī)的治療理念與機制不同,在常規(guī)西藥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能夠同時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勢,增強療效。
綜上所述,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采取中醫(yī)健脾止咳化痰法治療,能顯著提升療效,減輕炎癥反應,促進患者癥狀緩解,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