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華菁 張 宇 汪宇翔
1.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江西九江 332000;2.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肝病科,江西九江 332000
神經源性膀胱是脊髓損傷引起常見并發(fā)癥,與控制排尿神經損傷相關,尿失禁是典型表現,持續(xù)發(fā)展易導致泌尿系統(tǒng)感染,嚴重者甚至出現腎衰竭[1-2]。電刺激療法是臨床應用較廣泛的現代康復技術,在改善肌肉功能、減輕膀胱功能障礙有一定效果[3]。中醫(yī)學認為神經源性膀胱是傷后督脈受損、氣滯血瘀、膀胱氣化失司引起的排尿障礙,病位在膀胱,與脾、腎等臟相關,且中醫(yī)理療在神經源性膀胱治療具有獨特療效[4]?;诖耍狙芯繉κ罩蔚募顾钃p傷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采取電針聯(lián)合現代康復技術治療,旨在分析其對患者排尿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4 例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2例。對照組中,女15 例,男27 例;年齡19~58 歲,平均(36.25±7.78)歲;病程19~95 d,平均(44.97±10.26)d。研究組中,女14 例,男28 例;年齡20~57 歲,平均(36.31±7.85)歲;病程21~94 d,平均(45.02±10.33)d。納入標準:患者均有脊髓損傷史,符合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診斷標準[5];生命體征穩(wěn)定;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泌尿系統(tǒng)感染、泌尿系統(tǒng)手術史、腎臟疾病或尿道狹窄、尿道出口梗阻者。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接受藥物治療、導尿、膀胱訓練等,對照組在此基礎上采取體表神經電刺激:選擇KT-90A 型神經損傷治療儀(北京益康來科技有限公司),于恥骨上5 cm處和旁邊2.5 cm 處分別放置正極,骶部兩側皮膚處置負極,沙袋壓迫并固定,設置波寬220 ms,頻率5 Hz,刺激強度根據患者耐受情況,每次治療30 min,2 次/d。研究組加電針治療?;颊邆扰P位,選擇膀胱俞、大腸俞、腎俞、關元、中級、八髎、會陽等穴,消毒后采用毫針以提插手法刺穴,之后連接6805-C 型電針儀(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頻率2 Hz,留針30 min,1 次/d,持續(xù)治療5 d 后間隔2 d,4 周為1 個療程。兩組持續(xù)治療8 周。
①記錄兩組的初次排尿時間(自行排尿量超過50 mL)、建立反射性排尿時間(24 h 內自行排尿次數≥3 次,且排尿量>50 mL)。②于治療前1 d 及治療8 周后采用Nidoc 970A 尿動力學分析儀(上海涵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測定兩組的最大尿流率、殘余尿量,最大尿流率高,且殘余尿量少則表示上尿路功能佳。③記錄兩組24 h 內最大排尿量、排尿次數,排尿量高,排尿次數少則代表排尿能力提升。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初次排尿時間、建立反射性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排尿恢復時間的比較(d,±s)
表1 兩組排尿恢復時間的比較(d,±s)
組別初次排尿時間建立反射性排尿時間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6.77±2.69 8.42±3.15 2.582 0.012 9.79±3.21 13.02±4.86 3.594 0.001
兩組治療前的尿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最大尿流率高于本組治療前,殘余尿量少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最大尿流率高于對照組,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兩組治療前的排尿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最大排尿量高于本組治療前,排尿次數少于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后的最大排尿量多于對照組,排尿次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動力學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尿動力學指標的比較(±s)
組別最大尿流率(mL/s)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殘余尿量(mL)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7.94±3.12 7.98±3.07 0.059 0.953 14.15±3.89 11.86±3.67 2.775 0.007 7.316 5.255 0.000 0.000 142.56±44.54 141.28±45.19 0.131 0.896 80.25±27.17 94.13±29.24 2.253 0.027 7.740 5.677 0.000 0.000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排尿情況的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排尿情況的比較(±s)
組別最大排尿量(mL)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排尿次數(次/d)治療前治療后t 值P 值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155.23±42.76 156.62±41.18 0.152 0.880 196.64±39.22 179.39±35.27 2.119 0.037 4.625 2.722 0.000 0.008 17.79±4.17 17.72±4.23 0.076 0.939 12.18±3.65 14.43±3.54 2.868 0.005 6.561 3.866 0.000 0.000
脊髓為膀胱信號主要傳導通路,損傷后致使尿道括約肌、膀胱逼尿肌等協(xié)同作用失調,進而導致膀胱功能障礙[6]。中醫(yī)認為脊髓與督脈關系密切,脊髓損傷則致督脈受損,氣血瘀滯,累及陰陽二經,膀胱氣化失司,致排泄不利[7-8];腎與膀胱相表里,膀胱功能依賴于腎氣固攝作用[9]。治療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注重調和氣血、腎臟及膀胱功能。
神經電刺激治療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主要刺激第4、5 腰椎及第1 骶椎,該節(jié)段神經對膀胱肌及逼尿肌有調節(jié)作用,可調控膀胱儲尿及排尿功能[10-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初次排尿時間、建立反射性排尿時間短于對照組,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高于對照組,殘余尿量、排尿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電針聯(lián)合現代康復技術在脊髓損傷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高,能改善尿動力學指標,增強患者排尿功能,促進病情恢復。電針是現代技術輔助延伸的一種針灸療法,在針刺基礎上加以電刺激可提升穴位刺激效果[12]。中醫(yī)經絡穴中,八髎區(qū)是支配盆腔內臟器官神經血管交匯處,刺激八髎區(qū)能調節(jié)骶神經功能,激發(fā)括約肌及逼尿肌協(xié)調運動,建立新的排尿反射,增強膀胱功能及控尿能力[13-14]。中醫(yī)認為督脈主一身陽氣,任脈主一身之血,腎俞、膀胱俞、會陽均屬督脈,是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疾病治療有效穴。針刺上述穴位不僅能調節(jié)氣血運行、臟腑陰陽,促進脊髓損傷恢復,還可增強脾腎、膀胱氣化作用,激發(fā)膀胱經氣,改善水液代謝?,F代研究發(fā)現[15],刺激腎俞、膀胱、會元等穴可調控膀胱信號的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tǒng)功能,而增強患者膀胱功能。電針與神經電刺激聯(lián)合治療,可增強臨床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綜上所述,脊髓損傷神神經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采取電針聯(lián)合現代康復技術治療效果確切,能幫助患者建立排尿反射,改善其尿動力學指標,增強排尿能力,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