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萬榮
[摘? ?要]培養(yǎng)青少年親社會行為,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對于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親社會行為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都要發(fā)揮各自的功能,幫助學生最終達到自我教育。
[關鍵詞]青少年;親社會行為;愛國主義教育
親社會行為指一切積極的、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社會行為,包括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如尊重和關心他人,謙讓、鼓勵或贊美他人,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分享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見義勇為、見義智為,照顧孤寡老人,捐贈、幫助弱勢群體等。親社會行為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但是,從“女子當眾扇母親耳光、要求母親下跪道歉”“13歲孩子居然親手殺了自己的父母”,到香港持續(xù)發(fā)生極端暴力違法事件,一些青少年“突破公序良俗底線、妨害人民幸福生活、傷害國家尊嚴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時有發(fā)生”[1],表明培養(yǎng)青少年的親社會行為,加強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刻不容緩。這對于維護社會穩(wěn)定,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一、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的基礎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只有愛父母、孝親敬長、尊老愛幼,才能知道何為親情;只有先學會愛家庭,才會愛學校、愛家鄉(xiāng)、愛國家、愛整個人類社會。從個體成長的角度看,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父母是最先向子女傳授社會行為準則的人。已有研究指出,“冷淡、孤僻、不關心他人的父母,經(jīng)常約束孩子、允許孩子表現(xiàn)出攻擊性的父母,反復無常、對孩子進行體罰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往往會更具敵意,攻擊性較強。[2]”失敗的家庭教育往往導致孩子自私、性格偏激、叛逆,甚至出現(xiàn)反社會行為,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危害。為此,家長要給孩子上好三堂課。
一是上好感恩課。家長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huán)境,還要通過算“經(jīng)濟賬”“成長賬”,使孩子能發(fā)自內心地感恩父母給予自己生命、撫育自己成長,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主動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進而積極參加學校、社會組織的公益活動,學會感恩與承擔責任。
二是上好養(yǎng)成教育課。古語道:“當孩提之時,過于溺愛,養(yǎng)成驕惰之氣,及其稍長,務為姑息,縱其匪僻之心,惡態(tài)多般,自幼習慣,長欲其改又焉能乎?”意思是:“孩子年幼時,若過度寵愛,易養(yǎng)成驕奢怠惰的習氣;年紀漸長,言行如有不當,又寬容不加糾正,心思將漸漸偏斜不正。小時任他長養(yǎng)諸般惡習,長大后怎能奢求他改正?”因此,家長應及早引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三是上好榜樣課。親社會行為主要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形成的。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學會了父母的行為方式。如我國有“子不孝,父之過”“女不淑,母之錯”的說法,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我要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
二、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的關鍵
經(jīng)過70年的努力,我國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6年[3]。這足以說明學校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陣地。為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見識、培養(yǎng)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創(chuàng)新德育途經(jīng)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親社會行為。
一是加強師德建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4]。因此,加強師德建設至關重要。學??梢蚤_展以“做四有好老師”為主題的師德師風教育活動,大力宣傳“最美教師”先進事跡,引導教職工克服職業(yè)倦怠,正確區(qū)分懲罰教育與懲戒教育,不斷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做好“四個引路人”,引導學生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是再上感恩課,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感恩教育需要良好的氛圍。學??赏ㄟ^設立感恩長廊、繪制主題畫報、開設講座等,引導學生從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取得的成就中,從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中,從萬眾一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zhàn)斗中,深刻地理解和認識到“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此增強學生愛黨、愛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感。同時,要引導學生從“兩免一補”政策、營養(yǎng)餐、助學貸款、救助活動,從寬敞明亮的學習環(huán)境、公平受教育的機會與資源中,感念祖國母親的關懷,增強學習的內部動機,努力提高本領,樂于服務社會。
三是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加強革命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教育。學校要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可通過詩歌朗誦、國學經(jīng)典,引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中汲取思想精華,結合新的實踐不斷發(fā)揚光大”[5]。例如,針對香港持續(xù)幾個月的示威活動和暴力違法事件,香港特區(qū)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曾說:“希望現(xiàn)在的年輕人多花一點時間去了解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香港回歸祖國,不只是換個旗、改個名,港人要有一個心路歷程,去認同國家、民族,接受國民身份[6]?!睂W校要通過國旗下講話、班團隊會、道德與法治課、歷史課、知識競賽、專題講座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近現(xiàn)代史和黨史,了解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和黨領導人民進行的英勇斗爭,正確認識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改革開放、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從而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是強化法治教育。近期,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學校要把預防和抵制校園欺凌行為納入議事日程,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樹立底線思維和紅線意識;要幫助學生樹立“每一次改正都是進步”的思想,引導學生自覺抵制不良誘惑、謹慎交友、防微杜漸、預防犯罪。
五是加強勞動教育和勤儉節(jié)約教育。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教育投入的增加,學校辦學條件越來越好,一些原本學生能做的事由清潔工代做了。但同時,一些寄宿制學校中存在糧食、水電等資源的嚴重浪費現(xiàn)象。為此,學校要恢復并加強勞動技能教育課,“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7]”。學??砷_展節(jié)約、惜物、理財?shù)确矫娴慕逃?,組織全域無垃圾清理、修補桌椅、清理積雪、搬運器材、食堂“光盤行動”等,切實把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jié)約同感恩教育、勵志教育結合起來,把學習知識和實踐行動結合起來,不斷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
三、社會教育是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的保證
每個青少年都要走向社會,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強調“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要“堅持源頭預防、綜合治理,強化家庭監(jiān)護責任,充實學校管教責任,夯實國家機關保護責任,發(fā)揮群團組織優(yōu)勢,推動社會廣泛參與,最大限度地防止未成年人滑向違法犯罪”。而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yè),也是全社會的責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民族自信心。通過組織觀看改革開放40年成就展,了解建國70多年來中華民族、特別是家鄉(xiāng)實現(xiàn)脫貧攻堅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程,堅信中華民族必將實現(xiàn)偉大復興,巍然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引導青少年理解“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8]。中國故事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發(fā)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全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艱苦奮斗干出來的。要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奮發(fā)圖強,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添磚加瓦。
二是傳承紅色文化,厚植紅色基因。通過參觀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觀看展現(xiàn)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的書刊、影視劇等,加強對青少年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促其培養(yǎng)紅色革命精神,汲取紅色文化養(yǎng)分,自覺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三是弘揚正能量,凝聚實現(xiàn)民族復興大業(yè)的磅礴力量。要認真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提倡文明公約、促進鄰里和睦、捐助受疫受災地區(qū)到開展“最美教師”“最美醫(yī)生”“最美職工”“最美家庭”等榮譽推選,再到“時代楷模”“道德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共和國勛章”等評優(yōu)樹?;顒?,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時代潮流,弘揚正能量,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培育社會文明新風尚,不斷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質。
四、自我教育是培養(yǎng)親社會行為的根本
外因需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青少年不但要加強理論學習,還要努力構建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不斷進行自我教育,積極追求真善美,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7/content_5445556.htm.
[2]鄭禮賓.小學生親社會行為及其培養(yǎng)[EB/OL].https://www.doc88.com/p-5416223275431.html.
[3]中國教育在線.教育部長陳寶生:70年,中國教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EB/OL].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1909/t20190926_1684897.shtml.
[4][7]新華網(wǎng).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9/10/c_1123406247.htm.
[5]習近平.領導干部要讀點歷史(講話全文)[EB/OL].http://www.wenming.cn/qmyd_pd/jckd/201109/t20110907_315016_1.shtml.
[6][8]劉歡.述評:香港亂象背后的教育“病因”[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29/c_1124936148.htm.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