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素養(yǎng)中,讀與寫是相互依存的關系。讀是輸入、寫是輸出,無讀則寫無所依、無寫則讀無所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結(jié)合起來組織,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要比單獨分開組織的效率高得多,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綜合且有質(zhì)的發(fā)展。小學低段,讀寫結(jié)合有特殊的學情,是一個專項,文章主要研究中高年級的語文讀寫結(jié)合實踐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jié)合;中高年級;策略
一、 引言
當下,特別強調(diào)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中,閱讀與寫作是兩個基礎性素養(yǎng)。這兩個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相關性,分開組織教育培養(yǎng)的效率不高,也不符合語文素養(yǎng)的構建規(guī)律。從語文素養(yǎng)的結(jié)構上說,閱讀是知識信息的輸入過程,寫作是知識信息的輸出形式。沒有閱讀的支撐,學生在寫作時就缺少依托——比如素材、情感、技法、章法等。特別是對小學生,由于其還沒有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缺乏積淀,主要是通過閱讀來彌補;沒有寫作,閱讀就會缺少驅(qū)動力和目標性,不知為什么而讀、怎樣讀,也就讀不出收益。特別是在當下,信息爆炸、網(wǎng)絡開放,學生所面對的閱讀對象是海量的,窮其一生也不可能盡讀。因而,有目標、有選擇地讀,才是保證閱讀有效性的根本。而寫作,恰恰是為閱讀提供了需求和方向。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分開來組織不科學、不合理,也不現(xiàn)實。將閱讀與寫作結(jié)合起來,其效率要遠大于分項教學,不止是一加一等于二。
在開始探討小學語文讀寫結(jié)合的實踐策略前,需要明確一點:由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心智、識字、生活水平都比較特殊,這個學段的讀寫結(jié)合需要有特殊的舉措,因而是一個研究分項。下面主要是圍繞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學展開探討。
二、 讀寫關系的建立
所謂“千里因緣一線牽”,閱讀與寫作的結(jié)合不能是生拉硬扯構建起來的,必須要有一個將二者融合在一起的主線或關節(jié)。也就是,組織一次讀寫結(jié)合,必須是要有一個明確的議題或需求方向,然后圍繞著這個方向去讀、去寫。如果沒有目標和主線,讀完了再說怎樣寫,寫過了再研究讀什么,那么,讀和寫的過程中,學生就沒有一個明確的需求重心,漫無目的地讀,沒有依據(jù)地寫,自然,其收益率就不能保證。因而,讀寫結(jié)合的第一要點,就是先根據(jù)學習需求將讀與寫建立關聯(lián)。
這主要是分別從讀或?qū)懙奶卣骰蛐枨笊先ソⅰ?/p>
首先說“讀”。在四年級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個單元,里面有《觀潮》《走月亮》《繁星》這一組文章,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這組文章的共同特征就是帶領學生感受自然之美。那么,讀這組文章的主要收獲點,除了情感,對寫作來說,就是怎樣用文字來描繪美景。針對這組閱讀對象,教師在開始單元學習之前就給學生布置任務,“學過這個單元的文章后,我們每個人要寫一篇寫景的作文,向同學們推薦一處美景”。將寫作任務前置的意義在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意去思考和學習“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處美景寫得精彩引人”,邊讀邊有目標的學技法、找思路,等閱讀之后,作文的框架和技法都準備好了,落筆即成。而如果是在閱讀了之后,教師再去布置任務,由于學生在閱讀中沒有將精力完全集中在“寫景”上,有可能是以一種“旅行”的心態(tài)在讀。那么,突然接到寫作任務時,就需要重新去找思路、技法和素材,顯然又需要經(jīng)歷一次“抓耳撓腮”。
再說“寫”。其實與從閱讀上找關聯(lián)的道理一樣。就是先確定了寫作任務之后,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創(chuàng)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難點,先不急于讓學生進行寫作,而是圍繞寫作的需求去閱讀。等通過閱讀解決了問題,再讓學生下筆。比如,以“選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清楚”為方向讓學生去寫一篇記事類作文。教師們發(fā)現(xiàn),學生在生活中去找一件趣事、印象深的事,并不是難點。但學生在記敘文的結(jié)構(按怎樣的順序?qū)懀┖捅憩F(xiàn)技法(很容易寫成流水賬)上缺少支撐。因而,筆者推薦學生去讀《爬天都峰》《小木船》《風箏》等記敘文,讓他們先對敘事的章法、技法有感性認知。因為帶著任務去讀,學生就會有意針對自己的問題和已經(jīng)確立的素材去找解決辦法。讀過之后,再進行寫作,文章寫得質(zhì)量就高很多。
三、 把握好積累方向
小學生年齡小,而且還沒有真正參與社會生活,因而知識面窄、經(jīng)驗不足,在寫作的時候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無事可寫、無物可敘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當然是讓他們到生活中去體驗、去游歷。但顯然,從條件上說,這種策略不太容易實施。因而,解決學生經(jīng)驗不足的較佳選擇,就是閱讀。但當下教師所組織的指向?qū)懽鞯拈喿x存在著一些方向不明確、不全面的問題。第一,是沒有方向的積累。也就是,教師認識到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但本著“自然生成論”,組織學生讀,但并不對其重點積累什么進行引領。而是認為“開卷有益”,只要學生去讀了,就有收益——這種思路在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沒有考慮到小學生的學習力水平。如果不加指導的閱讀,小學生不清楚自己要從閱讀中獲得什么,不像成年人那么有目的地去讀,“隨意亂翻書”,看著玩、看個熱鬧。讀完之后,對其寫作沒有幫助。素材還是沒有、詞匯量還是依舊。第二,積累的方向太狹窄、不全面。不少教師認為閱讀的積累就是增廣見聞,學生知識面寬了、知道的事情多了,寫作的素材就豐富,就不發(fā)愁。這確實是閱讀積累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并不是唯一方向。閱讀對于寫作的積累其實是綜合的、多元的,例如修辭技法、情感體驗、寫作結(jié)構、組詞造句,學生都可以從閱讀中積累。如果只關注了素材積累,則對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價值一般。
因而,組織學生指向?qū)懽鞯拈喿x積累,教師一定不要采用松散的放羊式閱讀,而應指導學生明確積累的方向,并采用對應策略來完成不同方向的積累。
例如,與學生生活經(jīng)驗少相對應的,是學生的情感體驗也比較少。情感經(jīng)歷的少,使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或是主題不鮮明,或是不會立意,或是情感單薄不飽滿。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可以結(jié)合一些重在情感表達的文章,通過分析、探討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積淀情感體驗。例如,閱讀《桂花雨》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交流,“這篇文章通過搖桂花樹這個情節(jié)想表達什么?”讓學生通過思考來體驗“思鄉(xiāng)、愛鄉(xiāng)”的情感,并學會通過具體物、事來表達這種情感的思路。這樣一來,這種情感和思路就深度印在了學生記憶中,在寫類似文章時,就能夠調(diào)動這種情感經(jīng)驗來完成創(chuàng)作。而如果教師不提示、不強調(diào),學生閱讀時,大多是當作一個日常事件在讀,很容易忽視情感體驗。
其他的技法、章法、詞匯的積累也是如此,教師在學生閱讀時要通過一些方法。例如,后面提到的仿寫,以及上面提到的分析探討,或者摘抄、批注等,強化學生在閱讀中某個方向的積累。
四、 有效地組織仿寫
小學生的認知思維偏于感性,也就是抽象思維能力弱,而直觀思維比較突出。因而,在學習中,他們主要是通過觀察、體驗、操作這些較直觀的方式來完成學習,而單一地靠邏輯推理、理念歸納來學習,則效果較差。所以,在讀寫結(jié)合中,組織學生仿寫是一種效果最佳的教學形式。這種形式,可以將學生的閱讀收獲直接轉(zhuǎn)化為寫作素養(yǎng)。但需要注意的是,和把握積累方向一樣,仿寫其實也應有具體的目標,也分為不同的類型。有些教師組織學生仿寫,任務安排得太模糊、籠統(tǒng),學生就抓不信仿寫的要點、重心。表面上看,與仿寫的對象很相似,但只是形似,不是神似。模仿之后,并不能把技法、章法遷移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也就是當學生脫離效仿對象的時候,仍然不會創(chuàng)作。這就失去了仿寫的意義。
因而,在安排學生對閱讀對象進行仿寫時,教師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主要特征和效仿的重心,對學生進行提示,要求學生著重模仿某個方向。例如,有的文章是主題很新穎,就讓學生去效仿如何確立吸引人的主題;有的文章結(jié)構具有示范性,那么,就重點讓學生去仿寫結(jié)構,而不必關注內(nèi)容;有的文章則亮點在于修辭,那就讓學生去重點模仿其修辭手法;有的文章在借物言情方面特點突出,那自然是讓學生去創(chuàng)作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至于什么物,則建議學生忽略。
例如《落花生》和《桂花雨》兩篇文章,雖然同是借物來寄托情感,但顯然在“借”的思路上、角度上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堵浠ㄉ肥峭ㄟ^對話賦予花生以人的品格,是類比的手法。通過探討“花生有什么用”來表達“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講體面”的思想主題;而《桂花雨》則并沒有賦予桂花以品格,而是通過人與桂花樹的行為關系來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和熱愛之情。針對這兩篇文章的區(qū)別,筆者在安排學生進行仿寫時,特別強調(diào)了不同的模仿重心。讓學生仿寫《落花生》時,要求學生在寫作前進行“格物”,確定一個事物之后,去提煉其“品格”“思想”,賦予其“生命”感,然后從這個角度去創(chuàng)作。比如,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鉛筆“磨損了自己創(chuàng)作了美麗的畫卷、精美的文章”;而讓學生模仿《桂花雨》一文寫作時,則提示學生“從自己與某個事物的經(jīng)歷”上去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比如,“我有一個破舊的鉛筆盒,一直舍不得丟掉。因為,這個鉛筆盒是爸爸那年過年回家時從千里之外帶回來送給我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難得回家……”通過自己與鉛筆盒的故事來表達對父親的感恩之情。這樣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某個特點去仿寫,避免“照貓畫虎”,才能使學生真正仿到文章的精髓、仿到靈魂,從而有效通過閱讀提升寫作素養(yǎng)。
五、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的學習中,閱讀與寫作是一對相互依存的素養(yǎng)。閱讀為寫作提供創(chuàng)作的資源和“能量”,寫作將閱讀的收獲轉(zhuǎn)化為文字的實踐價值。在教學中,不宜將閱讀與寫作分開來組織,而應將之結(jié)合起來,互相促進。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發(fā)展需求,中高年級讀寫結(jié)合應注重三個策略的運用:第一,找到主線使讀與寫有機關聯(lián)起來;第二,把握好積累的方向,使學生完成綜合、全面、有質(zhì)的積累;第三,抓住閱讀對象的特點、亮點,指導學生有針對性、有重點方向地進行仿寫。
參考文獻:
[1]盧麗平.小學語文“讀寫結(jié)合”教學策略的思考[J].學周刊,2019(4).
[2]張佳強.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J].學周刊,2019(4).
[3]吳禮江,吳芳.淺談小學語文的讀寫結(jié)合教學方法[J].課外語文,2018(13).
[4]陳虹.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jié)合教學方法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7(25).
作者簡介:寧玉仙,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龍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