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華
湖口縣中醫(yī)醫(yī)院麻醉科 (江西湖口 332500)
臂叢神經阻滯是一種臨床常用的麻醉方式,該麻醉方式必須對周圍神經進行準確定位[1],作為一種盲探式操作,需要患者準確訴說異感及較好的配合,針對意識不清、配合度低且肥胖的患者,會出現阻滯不全或麻醉失敗的情況[2]。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方法準確定位周圍神經,以保證阻滯成功。本研究旨在探討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下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上肢手術患者52例,隨機分為兩組,各26例。對照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27~73歲,平均(40.11±9.45)歲;體重41~79 kg,平均(61.93±2.19)kg。試驗組男13例,女13例;年齡28~72歲,平均(41.68±9.33)歲;體重42~78 kg,平均(62.88±2.28)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知情研究內容并簽署麻醉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惡性腫瘤;神經系統(tǒng)疾??;麻醉藥物過敏;存在手術禁忌證;免疫性疾??;凝血功能障礙[3]。
麻醉藥物為200 mg 1%利多卡因(北京市永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558,規(guī)格2 ml:40 mg,10支)與120 mg 0.45%羅哌卡因(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137,規(guī)格10 ml:100 mg)的混合液20 ml。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異感定位:患者取去枕仰臥位,手下垂,充分暴露手術側頸部,抬頭,找到胸鎖乳突肌后緣,觸摸前斜角肌,向外側滑動觸到凹陷處,外側為中斜角肌,此凹陷為肌間溝;常規(guī)消毒頸部皮膚,于皮膚中刺入一根長3~4 cm的22G穿刺針,稍向對側足跟推進,至異感或手臂肌肉抽動出現,回抽無血及腦脊液,然后將局部麻醉藥物一次性注入。
試驗組給予神經刺激儀(德國寶雅醫(yī)療,001156-71型)輔助定位:患者取去枕仰臥位,頭偏向對側,手盡量下垂,暴露患側頸部,在穿刺區(qū)以外的皮膚連接刺激儀的正極,消毒的絕緣穿刺針與刺激儀的負極相連;刺激電流的強度調到較大值,約為1 mA,緩慢進針,觀察神經支配區(qū)的肌肉收縮反應,有肌肉收縮反應后,逐漸降低刺激電流強度,至0.3~0.5 mA,誘發(fā)出最大的肌肉收縮幅度,回收注射器無血及腦脊液,注射局部麻醉藥[4]。
比較兩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時間、阻滯時間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麻醉效果判定標準:優(yōu),患者術后無疼痛,麻醉平穩(wěn);良,切皮時患者存在疼痛,呼吸稍不平穩(wěn),通過鎮(zhèn)靜鎮(zhèn)痛可緩解;差,患者出現煩躁情況,需全身麻醉;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試驗組麻醉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試驗組麻醉起效時間、阻滯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及阻滯時間比較(min,±s)
表2 兩組麻醉起效時間及阻滯時間比較(min,±s)
組別 例數 麻醉起效時間 阻滯時間對照組26 7.1±0.7 3.8±0.4試驗組 26 4.2±0.5 2.8±0.4 t 17.1897 9.0138 P 0.0000 0.0000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例(%)]
目前,上肢疾病患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并且大多需要手術治療,作為手術治療的必要程序,為患者選擇較好的麻醉方式極其重要[5]。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上肢手術中的應用較多,該種麻醉方式不會對患者身體造成較大的影響,保證患者處于清醒狀態(tài),并有利于術后鎮(zhèn)痛[6]。但是在臨床應用中,常由于周圍神經定位不準確而造成神經阻滯失敗,影響患者手術治療,不利于上肢功能恢復。麻醉醫(yī)師常根據臨床經驗和異感確定法確定周圍神經的位置,該種方式的影響因素較多,與患者的配合度有著密切聯(lián)系,在患者出現過度緊張、害怕等情緒時,將會影響其配合度,不能保證麻醉注射位置準確性,出現偏差,降低麻醉效果,最終對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不利影響。
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在臨床上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其充分發(fā)揮了科學性及全面性,且操作簡單,只需連接好刺激儀的正負極,進入刺激針,對刺激針進行調整,進而了解患者的肌顫動情況,在最小電流輸出時,如果患者上肢神經區(qū)域肌顫動明顯,即可以確定患者的麻醉藥物注射位置;此外,應用神經刺激儀定位神經時,并不要求一定要與神經直接接觸或穿透動脈定位。有臨床研究表明,神經刺激儀在減少創(chuàng)傷性神經損傷、出血及局部麻醉藥中毒中具有重要意義[7];神經刺激儀可使周圍神經阻滯特異性增加,通過刺激神經,誘發(fā)相關反應,進而出現特定的肌肉運動,進而確定阻滯位置,提高神經阻滯的可靠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麻醉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麻醉起效時間及阻滯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神經刺激儀輔助定位下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可提高麻醉優(yōu)良率,縮短麻醉起效時間及阻滯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