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靚子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北京 10160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币虼耍藗魇谟⒄Z基礎知識外,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體現(xiàn)了高職公共英語課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英語課程育人的目標?!罢n程思政”要與英語課程自然地有機結合,循序漸進,潤物細無聲地發(fā)揮著它的作用,不能讓學生有違和感,要讓學生能夠接受,而不是讓學生有用英語講思政課的錯覺,這樣不但沒有做到事半功倍,反而適得其反。
“課程思政”和高職公共英語如何能夠自然地結合在一起,是每一位高職公共英語教師都要思考的問題,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推進和要求下,我們應該將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完美結合,實現(xiàn)雙贏。
“一帶一路”倡議是適應人類社會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略。隨著世界全球化發(fā)展,“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對話,促進了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和交流。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建立積極向上的“三觀”,使他們遇到問題能夠積極主動地解決,為人樂觀進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建立學生的四個自信。進一步確立中國文化在學生心中主體地位,探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英語教學體系,積極地傳播中國文化正能量。
本文以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公共英語課程為例,探討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路徑。
目前,在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中,中國文化教育一直是高職英語教育中的缺失部分,多數(shù)高職院校只注重西方文化的輸入,忽略了中國文化的輸出,導致高職公共英語教學內容中中國文化內容較少。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實力逐漸增強,與世界聯(lián)系逐漸擴大。部分學生對外國文化的認知超過了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對西方文化的接受超過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學生對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等西方文化的節(jié)日的熟悉程度和參與度,大大超過對中國節(jié)日的認知,再加上學生多年的英語學習,導致他們用英語介紹西方文化的能力遠遠超過了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
北京社會管理職業(yè)學院同許多高職院校一樣,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部分一直是需要完善、改進的部分。教學中注重西方文化的輸入,忽略中國文化的輸出,這樣的英語學習是片面的。高職英語教學內容重視西方文化的介紹,西方化程度很高,而中國文化的呈現(xiàn)卻較少。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近幾年很多同行越來越重視高職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融入。2017年四川文化產業(yè)職業(yè)學院的何東在《大學英語教學與研究》發(fā)表的《“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yè)公共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融入》一文中提出在職業(yè)英語中融入中國文化的路徑;2018年遼寧金融職業(yè)學院素質教育學院呂巖在《北京城市學院學報》發(fā)表的《“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融入中國文化的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將中國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實現(xiàn)真正的跨文化交際。
第一,建構有中國文化輸入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體系。高職院校以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的,注重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且在我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對高職公共英語的要求也是服務于各個專業(yè),因此公共英語教學要與職場相結合。英語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工具,英語教學還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全面兼顧。在課堂教學的設計上,用西方文化引出中國文化,從而讓學生通過對比,了解東西文化的異同。例如,我們在講授《新生代英語高級教程1》時,第三單元“Let’s make a shopping list”中講到食物的英文表達,可以以此為切入點,介紹中國的主要菜系,并以一個菜系為例作展示,由學生分組來完成其他幾個菜系的英文匯報,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捋順中國文化的脈絡,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內涵。引導學生對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異進行比較,并適當對中國文化內涵進行拓展,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二,將帶有中國文化內涵的英語課程與職場銜接。由于我校以社會服務類的專業(yè)為主,主要培養(yǎng)崇揚仁愛和服務社會的未來工作者,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對我校各專業(yè)課程起到輔助的作用,使學生技能全面發(fā)展,更好地適應未來工作崗位。英語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大通用語言,英語教學不僅要傳播語言知識,也要幫助各行各業(yè)的人才更好地溝通,掌握交流技巧。促進中國各行業(yè)的進步,使文化得以繼承、傳播和發(fā)展。帶有中國文化內容的英語課程與學生職場銜接,能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發(fā)展,不斷增進世界各國理解和認同。
第三,中國文化要與時俱進。文化傳播不僅是歷史文化的輸出,也是現(xiàn)代文明、人民生活和社會發(fā)展情況的輸出。讓全世界了解中國,對中國有正確、公正的認識,也是將中國文化融入英語課程的一個目的。要結合當下互聯(lián)網信息化的傳播手段,將中國發(fā)生的時政大事、網絡流行熱詞等信息融入英語課堂。要想讓世界了解中國,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建立積極向上的“三觀”,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辨別事物的能力。注重中國文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融入,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構建學生的中國文化思維,提高學生用英語來傳遞中國文化的能力。我們要提高學生自我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使中國文化在學生心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積極地傳播中國文化正能量。
第四,教學內容可擴展至多元文化?!耙粠б宦贰背h本著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促使文化間的傳播和交流更具有深遠意義。教師在做課前準備的時候,除了準備語言基礎知識外,還要結合教材積極備好文化內容部分,挖掘文化內涵。文化的拓展既包含增加中國文化的輸出,也包含加入“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文化輸入。教師首先要了解沿線國家和地區(qū)文化風俗宗教信仰等情況,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矛盾與沖突。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注重本國文化的輸出,還應加入沿線國家有代表性的文化輸入,順應人類社會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存的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構建跨文化認同。增強文化多元性,既可以增加英語教學的趣味性,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多國文化,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第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教學手段。高職英語教學可以借助網絡平臺,使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實施文化教學,也必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師給學生布置唐詩英譯的接龍任務,如果在課上進行,會縮短課堂教學的時間;如果通過布置紙質作業(yè)形式來完成,只能考查學生的書寫能力,無法增強學生口語方面的能力。但是通過網絡平臺上傳英文朗讀音頻和唐詩英譯抄寫記錄,既符合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的特點,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會占用課上教學時間,學生參與度極高,反饋學習效果良好,一舉多得。運用網絡平臺教學手段,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更自由,環(huán)境更加舒適,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和研究,從而有助于中國文化內容在英語教學中的融入,有助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文化。
首先,由于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在公共英語課程中融入中國文化,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對某一個文化點感興趣,教師擴展開來的時間較長,可能影響該次課的教學計劃,導致教學內容拖延等現(xiàn)象產生。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提前做好教學計劃,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中國文化通過信息化的手段融入英語教學中。在之后的研究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平臺,將擴展內容推送至網絡課程平臺,這樣既符合學生學習習慣,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復習和隨時查看。
其次,時事新聞素材通常是由任課教師在上課前一天晚上,甚至是在上課前幾分鐘錄屏發(fā)到網絡平臺,時間比較緊張,沒有形成文字版的教學材料,課后沒有及時總結和整理,沒能把當時的火花及時記錄下來。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及時記錄,整理總結,充分利用記錄的資料,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增強學生學習母語文化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力。
最后,在課題實施階段,發(fā)現(xiàn)高職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教學中對于中國文化學習的內容還不夠全面,例如哲學思想、藝術等較難理解和較抽象的內容僅通過時事視頻了解部分內容,不夠系統(tǒng)。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迫在眉睫,使學生成為合格的文化傳承者和文化傳播者,也能更好地體現(xiàn)“課程思政”的總目標。
語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時代世界人民心靈交流的橋梁,而文化交流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人民之間溝通的紐帶。高職的英語教育應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注重中國文化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融入,提高學生用英語來傳遞中國文化的能力?!耙粠б宦贰背h增加了中國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需求。相互交流溝通的跨文化交際要求高職公共英語教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傳播中國文化的能力,注重中國文化意識的融入,培養(yǎng)學生建立四個自信,擴大視野,使學生站在更廣闊的平臺,懷著愛國情懷對待自己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為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提供輔助,要更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搭建富含中國文化內容的高職公共英語課程網絡教學平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中國文化與英語教學的融合。我們應該挖掘更多在社會服務類相關行業(yè)體現(xiàn)的中國文化,助力培養(yǎng)崇揚仁愛、服務社會的合格人才,以滿足學生未來的崗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