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水蓮 黃 櫻 葉艷菲
(湖南工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對于教學研究工作來說,課堂教學研究工作在其中占據重要地位,科學合理且深入地落實課堂教學研究工作,可以加速教學改革進程,推動教師得到更好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從整體來看,課堂教學行為屬于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最基本構成元素之一,在新時期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中,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逐漸構成,使傳統的課堂教學行為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有必要針對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的教學行為開展深入的研究工作,以為教師隊伍的建設和發(fā)展及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奠定重要基礎,切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目前,國內外開展的課程教學相關研究工作,均將教學過程作為主要切入點,并于不同角度開展分析工作。
S-T分析法即于教學實地觀察教學活動,或是采用觀看教學錄像的方式,實施教學行為采樣工作,之后分析和判斷各項行為是否來自教師,并將分析判斷的結果使用“S”或“T”記錄。一般情況下,記錄結果以曲線的形式表現。采用S-T分析法,可以有效獲取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的行為和其他各項行為的整體分布情況及相關的量性分析數據,還可針對其進行客觀指導,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方法。但其不足之處主要為分類相對較粗糙,僅能夠劃分“教師行為”或“非教師行為”,不能針對具體的教學行為特點及各項行為的分布開展全面深入的分析工作,不利于教學過程中各項特點的充分展現和有效把握。
TIMSS是一種錄像研究方法,全稱為“國際數學和科學評測趨勢”,主要根據特定錄像信息開展分析工作,并構建成相應的信息編碼表,針對課堂概況和談話分別進行編碼,再選擇樣本課程開展現場錄制工作,最后對數字化處理的錄像和編碼統計之后獲取的課堂教學信息開展對比分析工作。這一方法由課堂教學流程信息入手,針對教學行為開展分析工作,優(yōu)勢在于可以對課堂教學具有更全面和完善的認知,但是該方法的操作較復雜,對相關工作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正是因為如此,在開展工作過程中的應用頻率相對較低。
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分析系統,由弗蘭德斯課堂互動分析系統演變而來。弗蘭德斯課堂互動分析系統為美國學者弗蘭德斯(Ned Flanders)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系統,主要針對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行為開展分析工作,并進行操作定義。在應用該系統的過程中,需要以語言類型列表為基礎,實施樣本編碼工作,并建立數據矩陣,分析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具有針對性地提出優(yōu)化建議。弗蘭德斯課堂互動分析系統誕生后,迅速在課堂教學分析工作領域之中得到廣泛應用,雖然整體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實際上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僅能夠分析對象的語言行為,同樣重要的多媒體展示、課堂實驗等教學行為因為不包含語言,所以被該系統忽略,同時,對于學生方面的學習行為該系統同樣未能充分考慮。[1]
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分析系統,雖然脫胎于弗蘭德斯課堂互動分析系統,但在此為基礎進行了相應的改進。以弗蘭德斯課堂互動分析系統為基礎,教師的語言活動進一步細化,同時結合學生語言行為及技術行為,分析系統再次完善,在應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分析系統的過程中,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均可得到統計分析,也可以對課堂教學情況進行細致、準確的描述。但是從整體上來看,雖然已經針對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互動分析系統進行了大幅度的優(yōu)化改進,但實際上,其仍完全處于語言行為分析的范疇之內,在信息技術教學環(huán)境下的計算機設備操作及多媒體等未得到明確的劃分,仍然存在部分具有教學意義的行為被忽略的情況,導致行為分析工作結果的正確性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利影響。[2]
當前課堂教學分析方法已經能夠在相應領域中體現出獨特優(yōu)勢,但與此同時也有顯著的劣勢,難以有效適應新時期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工作的需求。以此為基礎,將現有的課堂教學分析方法作為參照,結合課堂教學活動理論,構建更加符合當代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工作需求的分析系統,該系統可以從教學活動的角度出發(fā),針對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行為開展分析工作。在該系統中,課堂教學活動可以被劃分成三個部分: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無意義活動。之后,該系統可針對各項活動進行分類編碼,再應用抽樣的方式隨機獲取樣本,針對行為類型進行編碼,以構建成數據矩陣,分析課堂教學行為。
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學環(huán)境相對于以往發(fā)生了大幅度變化,開展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分類處理教學行為。應用該系統時將教與學的行為主體及具體內容分別作為切入點,進行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課堂教學行為的分類處理工作,將信息技術及多媒體設備融入教師、學生及無意義三個類型活動中。
從總體上來看,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開展教師活動,主要包括語言講授、設備操控、多媒體演示及常規(guī)的提問、反饋和課堂監(jiān)督、管理、控制等工作,顯然,該過程中的設備操控、多媒體演示為傳統教學過程中不具有的新環(huán)節(jié),開展課堂監(jiān)督、控制、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針對學生的各項活動實施監(jiān)督及管理,以避免學生出現走神等影響教學效果的情況。在學生活動方面,內容主要包括提問、回答、小組討論、課堂練習、觀看演示及操作媒體等。除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之外,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存在部分無意義活動,一般來說,即不利于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沉靜或是混亂等情況。[3]
本文所應用的系統與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法相同,均需開展抽樣活動,也就是采用相應的頻率根據教學視頻抽取樣本,再判定其類型,使用對應代碼實施編碼工作,構成原始的數據表,再將原始數據處理成為數據矩陣,使相鄰抽樣點編碼組合成為數個序對,最后進行類推并連接成為矩陣,使用這一矩陣結合課堂教學觀察,能夠針對課堂教學行為開展深入的分析探討工作。[4]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因為不具備相應的輔助設備,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主要為教師板書講解,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應用范圍越來越大,信息化手段已經能夠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輔助作用,教師可以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首先使用教學軟件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準備課件,更具體、有趣地表現知識內容,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思考知識內容及知識內容產生的原理。因為當代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元,所以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于網絡中搜索相關的、趣味性的資料,供學生在娛樂當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另外,應用信息化手段還可以促使教學方法越來越豐富,通過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深入情境中充分感受知識內容的實際應用,有利于學生更有效地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內容。[5]
從實際上來看,諸多學科知識均具有抽象化的特點,對于尚未能完全理解知識內容的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不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由此,可以應用信息技術將知識形象化,使抽象的知識內容更生動、全面地展示于學生面前,幫助學生了解知識原理及知識產生的途徑,并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此同時,學生在不斷了解知識原理的過程中,可以逐漸掌握知識中存在的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將課前準備的視頻、音頻、圖片等資料向全班學生展示,大幅度減少板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占用的時間。例如在進行物理學科或是地理學科教學時,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則時常需要在黑板上繪制復雜的電路圖、地形圖等,占用部分課堂教學時間,影響教學效率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應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有效節(jié)約課堂教學時間,還可以吸引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注意力,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發(fā)展,促使學生更高效地吸收和掌握知識。
在開展課堂教學行為分析工作的過程中,越來越全面的分析方法有利于全面、細致、真實地反映課堂教學活動的各方面情況,充分暴露其中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優(yōu)化和改進教學過程,不斷提高教師專業(yè)能力、專業(yè)素養(yǎng)。與此同時,將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深入知識學習的氛圍中,更加有效地學習、理解、吸收和應用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能夠客觀地查看、分析、反思教學過程,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