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廳 內蒙古民族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音樂系
鄂爾多斯民歌漫瀚調是一種融合蒙漢文化的民族音樂形式,其民間小調具有文學性與藝術性,已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通過分析目前漫瀚調的藝術特色、傳承情況與發(fā)展現狀,總結漫瀚調在民歌音樂傳播中的藝術價值,同時對漫瀚調民歌在民族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的發(fā)展現狀與困境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探究漫瀚調在教育中的傳承與發(fā)展路徑,實現漫瀚調民歌的發(fā)展。
漫瀚調是鄂爾多斯準格爾地區(qū)的一種地方性民歌,其曲調主要記錄了當地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脈絡,風格自由灑脫,扣人心弦,令人回味。這種特殊的民歌是在蒙古民歌發(fā)展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晉、陜等漢族民歌的基礎上形成的,是蒙漢民族融合的一種文化象征,“漫瀚”就是由“蒙漢”的讀音而不斷發(fā)展而來的[1]。在如今傳統(tǒng)民間藝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漫瀚調也作為一種反映地方特色的民歌曲調而不斷實現傳承與發(fā)展。
民歌是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音樂文化,主要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用于抒發(fā)內心情感而形成的一種音樂類型。但是在目前高等院校的音樂類教育活動中,學生對于民歌普遍認識不夠深入,使得民歌漫瀚調的教學工作存在一定的困境。一方面,在如今外文音樂、流行音樂、電子音樂發(fā)展的背景下,學生對于市場上較為流行的音樂類型存在較高的興趣,且受到整個社會音樂文化的影響,學生更愿意順應時代潮流來學習流行音樂等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由于本土的漫瀚調民歌音樂人數不足,使得學生對于該音樂類型存在著“庸俗”“土氣”的刻板印象,從而不屑于學習漫瀚調民歌中的曲調、音樂變換技巧等方面的內容,使得漫瀚調在教育活動中面臨著傳播層面的困境。
漫瀚調民歌的演唱與表演教育活動需要實現內容、技巧與情感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中實現民族音樂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傳承。而目前在我國民族高等院校的教學師資中,雖然建設了一批優(yōu)質的專業(yè)教育團隊來保障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但由于缺乏專業(yè)傳承性師資,目前漫瀚調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仍是一種淺層次的教育。漫瀚調民間藝人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掌握了民歌音樂的精髓,是漫瀚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播人員,但是我國高等院校目前暫未將漫瀚調的民間藝人融入目前的專業(yè)音樂教師團隊,這就使得民歌漫瀚調在教育教學中缺乏專業(yè)的師資力量,教學的專業(yè)性有待提高。
當下在我國的音樂市場中,華語流行音樂、韓流音樂占有較大的市場規(guī)模,擁有較為廣闊的受眾群體。而高等院校的青年學生在流行音樂的影響下,其對于音樂類型的審美逐漸朝著流行音樂靠攏。例如在我國音樂軟件中,相關的民族音樂的類型少之又少,民歌音樂缺乏市場,這就使得漫瀚調在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瓶頸。高等院校在教育活動中為實現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往往借助網絡上的音樂軟件來進行學生的輔助性教學工作。由于我國缺乏民歌漫瀚調的傳播平臺與渠道,這就使得民間漫瀚調難以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與傳播。
民族類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開展多樣化的民歌教學課程,旨在通過專業(yè)性教育提高民歌的普及性,凸顯民歌教育的重要意義與價值。而在目前的民歌音樂教育中,我國高等院校教師在教育中主要開展民樂表演技巧、長調短調教學、民間音樂藝術賞析等內容的教學,其教學重在演唱表演技巧與方法的教授以及對學生音樂表現力的培養(yǎng),而對于學生在民歌表演中的表現力、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培養(yǎng)有一定程度的欠缺,這主要是因為目前高等院校在開展民間漫瀚調的教育活動中,未實現民間藝人教育與專業(yè)教師教學相融合,使得專業(yè)課程教學教師本身缺乏漫瀚調的情感理解能力,進而影響學生對漫瀚調的認知與理解。
民族高等院校在開展民歌漫瀚調的教學中,首先需要廣泛吸納社會性人才來豐富教學資源,從而通過豐富的師資力量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一方面,高等院校需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在調查中對漫瀚調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并且校教師能夠通過拜師學藝的形式學習民間藝人掌握的漫瀚調,這就能夠將漫瀚調的傳承逐漸拓展到高校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也可以廣泛吸納民間藝人,邀請藝人們進學校從事相應的教學科目,這就能夠通過面對面的教學來實現漫瀚調的傳承與教育。同時,院校也可以拓展校園的音樂展演文化活動,聘請漫瀚調民間藝人參與高校的民歌音樂展演活動,從而通過現場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民歌,強化對于民歌漫瀚調的理解與應用。
民歌漫瀚調是一種反映蒙漢文化的民歌音樂,其音樂曲調中融入了人民群眾在歷史實踐中對于家鄉(xiāng)歷史文化以及時代變遷的民族情感。這就需要在高等院校的民歌音樂教育中重視情感表達教育,通過漫瀚調的教學來促進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的提高。首先,民族類高等院校需要完善民歌教學目標,將知識能力目標、情感與價值觀目標進行優(yōu)化與更新,從而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開展漫瀚調的民歌教學活動。其次,民族類高等院校需要實現教學資源的本土化改造[3]。這就需要在教材的編排與應用上,將漫瀚調作為民歌的一個重要教學板塊來展開教學,并且在教學活動中基于地方特色編排本土化民歌音樂教材,以本土化的教學內容開展民族情感教學。最后,在整個民歌教學活動中,民族類高等院校需要對課程安排進行優(yōu)化,不僅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技術技巧性教學,更重要的是在課堂中對于漫瀚調的歌詞的大意、反映的社會歷史變化等內容進行解讀,從而在歌詞解讀的過程中強化漫瀚調的精神引領作用。
漫瀚調在民歌音樂的呈現過程中,存在著曲調、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等方面的特殊變化,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對這些方面進行規(guī)范化教學,將原汁原味的漫瀚調在教學活動中實現文化傳承。一方面,在《達呼爾希里》等蒙古短調類的漫瀚調教學中,需要對曲目中基本的曲調、旋律特色等內容進行詳細教學,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瀟灑豪放、簡潔明快的音樂特色[4]。另一方面,隨著漫瀚調的不斷發(fā)展與演化,其曲目的類型以及音樂風格也在逐漸發(fā)生變化,例如有些歌曲受到了二人臺坐腔的影響而加入了前奏與間奏,使得原先的漫瀚調的節(jié)奏變化更加明顯。在此類音樂曲目的教學中,就需要對變化前后的曲式結構、節(jié)奏節(jié)拍等方面的內容進行規(guī)范化教學,從而更好地將原版的漫瀚調在高等院校的學生群體中實現傳承與發(fā)展。
漫瀚調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將其中的文化思想、文化理念實現全面?zhèn)鞒?,這就需要在音樂教育中拓展教學內容,將漫瀚調背后的故事以及人物精神進行傳播,從而在教育活動中實現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一方面,要將漫瀚調背后反映社會歷史變遷、時代發(fā)展的故事進行教學,就要通過故事化的教學活動將民族精神融入學生群體中,從而更好地實現民族精神的傳承。另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聘請專業(yè)的漫瀚調歌手進行課程教學,要將歌手背后的學習故事、學習過程進行分享,在師生互動與交流中打造共通的民族文化空間,更好地在平等化的雙向交流中實現民歌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綜上所述,民歌漫瀚調作為一種地方的民歌藝術,能夠在傳承與發(fā)展中將地方的歷史、民俗、文化等內容融合其中,并通過一種音樂敘事的形式進行文化理念的傳承與發(fā)展。我國民族類院校在開展漫瀚調等音樂教育活動中,需要基于漫瀚調的藝術特色來進行音樂教育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廣泛吸納民間藝人,重視情感表達以及故事性教育,從而在教育活動中推進漫瀚調在學生群體中的普及,更好地將民間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