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敏 陳 登
(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四川 廣元 628000)
此章常被人們拿來作為指責孔子鄙視農業(yè)勞動及農業(yè)勞動者的“證據”。如果單純就字面理解,看似合理,但如果全面考察,則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輕視農業(yè)勞動,相反孔子是非常重視勞動并體恤農業(yè)勞動者的。為此,本文擬對此做探討。
孔子在這一章闡述了政治主張,提倡禮治,而不是以農治國,不能以偏概全地批評孔子輕視農業(yè)。
“樊遲請學稼”中,孔子說自己學稼不如老農、學圃不如老圃。首先反映了孔子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非常虛心地表明了自己不善稼圃;從側面反映了孔子對老農、老圃的尊重。之后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即反對農學治國,主張禮仁治國。
不過,在這段話中,易造成誤解的有三處。
首先,“小人”一詞容易引起歧義。此處小人并不是罵人?!靶∪恕币辉~見《尚書·周書·無逸》載:“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薄睹献印る墓份d:“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其中小人有老農、老圃之意。又見清毛奇齡《四書媵言》有:“遲以為世好文治,民不信從,不如以本治治之,此亦時近戰(zhàn)國,幾幾有后此神農之言之意,特非并耕耳,然而小人之用矣。古凡習稼事者皆稱小人?!笨梢?,“小人”一詞,并不具有后人譯作的道德貶義。由此不能把“小人”作為批評孔子鄙視勞動者的靶子。
其次,針對樊遲。這段話孔子只是反對樊遲習稼圃,并沒有說反對全天下人習稼圃??梢?,說孔子鄙視勞動人民,有失斟酌?!胺?,魯國人,字子遲,少孔子四十六歲?!保?](《尚書》)他非常好學,從道德文章到生產勞動,都想學習,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4](《孟子·滕文公上》)??梢姺t已是響當當的君子,并且曾協(xié)助冉求打敗齊軍,還是一名官員??鬃又陨珔杻溶蟮爻庳熕麤]出息,是因為樊遲身為君子謀食不謀道,身為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與自己的期望遠遠相悖。正如《兒女英雄傳》中解釋道:“他老人家(孔子)正在一腔的救世苦衷,沒處發(fā)泄,想道‘假如吾道得行,正好同二三子共襄治理’,不想這樊遲是話不問,偏偏的要請學稼請學圃起來。夫子深恐他走入長沮、桀溺的一路,倘然這班門子弟都要這等起來,如蒼生何,所以才‘對癥下藥’,合他講那‘上好禮……’三句?!保?](《兒女英雄傳》)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那種恨鐵不成鋼的殷殷期望,他那種直抒胸臆的真性情,以及堅決反對學生參與土地爭并的潮流中,影響為政,使國家更混亂。也可以看出他施行人道,尚賢舉國,意圖挽救當時“天下無道”的迫切心情。
再次,程樹德說這段話強調“遲問稼圃,夫子即以上好禮等詞為教,何其針鋒之不相對,所答非所問。自古注以來,均不得解。學稼之請,即欲習農家之書也??鬃痈嬉灾鬼氂枚Y治則民服,不必采用農家之說,如此一問一答,方可銜接”[6]。(《孔子家語》)由此說明樊遲請學稼并非學種谷種菜,而是習農家之書,以農治國。孔子主張以禮治國,所以很真誠地告訴樊遲他種谷不如老農,種菜不如老圃。他主張用禮義信治理國家,教育人民,則天下人都會扶老攜幼前來歸附,不必學農家之書,走以農治國的道路??鬃优c樊遲只是政見不同,孔子并無鄙視勞動及勞動人民之意。
從社會大背景下看,孔子主張人們各盡其職,并不否定農業(yè)勞動。
我的大女兒到底飛走了,去陪她奶奶去了。這個討債的冤家,她才七個月,連大號都冇取啊。我哽咽著說,大梁,你女兒也……她陪她奶奶走了……大梁的頭猛地一抬,口唇劇烈地抖動起來,突然像決了堤,噴出撕心裂肺的哭聲。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此時社會動蕩,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變革的時期。在經濟上,隨著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土地大面積開墾,農業(yè)大幅度發(fā)展,人口相應增多,極大地發(fā)展了生產力;經濟制度由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向自由買賣的土地私有制過渡,小商品經濟出現。在政治上,越來越多的人經濟自足,不愿再歸附領主,競相企圖獨立,諸侯之間爭戰(zhàn)不斷,王權開始衰落,卿大夫專政,出現“陪臣執(zhí)國命”的歷史現象。在思想上,禮崩樂壞,價值觀念瓦解,等級隸屬的金字塔受到新的經濟政策的沖擊而變得搖搖欲墜,傳統(tǒng)觀念動搖,一些新思想出現,致使“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4](《孟子·滕文公下》),兄弟相殘,權臣僭越,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上的周禮遭到嚴重破壞;政局動蕩不安,諸侯爭相擴張土地,掠奪財富,對老百姓的剝削日益殘酷,百姓暴動風聲云起,列國兼并,夷狄交侵,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境。面對如此之局,孔子憂國憂民,積極入世,努力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仁政德治,熱切希望消除紛亂、重整秩序,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1](《論語·公冶長》)的理想境界。為此,孔子倡導人們應遵循周禮,各安其分,各盡其職??鬃又鲝埦討搶P闹\政,反對君子參與世俗爭地運動,同時也不主張君子事農??鬃诱J為君子就是要獨善其身,兼具經國治世的責任,而不是為己牟利或避世休閑??鬃臃磳邮罗r,并無輕視勞動及勞動人民之意,勞動人民是應該從事勞動和接受勞動教育的。
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從政的士人君子,而不是習農之才,因此,不能割裂地評價孔子不重視農業(yè)教育。
孔子面對道之不存、國之不興、民之不幸,鞭長莫及,只能授業(yè)以教弟子,讓弟子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寄托于后起之秀振興國家。
孔子培養(yǎng)致君澤民、安邦定國的人。他極力勸導弟子應具備治理國家的本領,掌握治理國家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禮義信,以打破當時混亂的局面。他反對弟子們參與土地之爭,使國家混亂,主張弟子們面對混亂要獨善其身,遠離爭名奪利的世俗之爭,做淡泊名利、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孔子培養(yǎng)積極入世、踐行仁道的人。在《論語·微子》這章中,孔子與弟子們周游列國,不知辛苦地四處呼吁,在為社會改革而努力之時,遭到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的嘲諷,孔子沒有生氣只是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意思是說若天下有道,自己也愿意為“斯人之徒”,只是因為現今天下無道,所以說本人才欲“易之”??梢姡鬃臃e極入世,身體力行實踐自己的政見,而不主張學生學習長沮、桀溺之舉(因為這兩位隱士因時局動蕩、世風日下而采取消極避世,躬耕于田野,自食其力,不問世事的做法)。孔子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
孔子培養(yǎng)“學而優(yōu)則仕”,從政弘道的人。如孔子所說:“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保?](《兒女英雄傳》)培養(yǎng)君子就是要“好禮、好義、好信”,以此管理和引導百姓,應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而不應該放棄本職工作學習種植莊稼,這樣就是失職,本末倒置,不務正業(yè)。不然,如果官員們都去學稼圃了,那么誰來管理國家?
可見,孔子不回答樊遲關于種植的問題,是想提醒他應做好自身的管理工作,這本身與是否鄙視勞動沒有直接關系。
孔子出身平民,一生禮遇勞動者,并無鄙視農業(yè)勞動者之嫌。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苗裔,但至孔子這代相隔很久,已從貴族地位下降到一般平民。其父名紇字叔梁,任魯國陬邑宰,其母顏徵在??鬃尤龤q時喪父,十六七歲喪母??鬃右嘣疲骸拔嵘僖操v,故多能鄙事。”[2](《論語·季氏》)鄙事是雜活之意??鬃釉诩臼祥T下當過“委吏”(管理倉庫員)、“乘田”(管理畜牧者),如此說來,孔子本身就出身平民,迫于貧寒家境從事微小的工作,與廣大勞動人民同甘共苦,他自己就是勞動人民,怎么會鄙視自己呢?相反,正是由于孔子出身卑微,自幼艱難地生活,使他對民眾的疾苦充滿了深切的同情。
《論語·微子》中有這樣一章:“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這句反映了當時讀書人不從事種植勞動,教育內容脫離生產勞動。但不能說孔子是鄙視勞動,因為接著子路回去告訴孔子,孔子聽了并沒有生氣,而是讓子路回訪,答謝那位荷蓧老人“殺雞為黍而食之”。可見,孔子對勞動者有的只是尊重。再有,孔子對“接輿而歌”的“楚狂”,仍下車準備以禮相待,也說明孔子不鄙視勞動者。
孔子述有豐富的民本思想,他體恤勞動人民。他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現在“愛民”“富民”“重民”。如“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白迂曉唬骸缬胁┦┯诿穸軡?,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孔子認為做到“博施于民”就是圣人。再如“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1](《論語·公冶長》),等等。如果孔子鄙視勞動人民或農民,那么怎么又會有這么多的愛民、富民、重民的話語呢?
孔子“愛民”的思想集中體現“仁”上,“仁”即“愛人”?!胺簮郾?,而親仁”[1](《論語·學而》)。統(tǒng)治者只有施仁于天下,才能“得民心”,才能使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yè)。例如:當子華替冉子為其母請粟時,孔子說:“君子周急不濟富?!保?0]
(《論語·雍也》)君子只救濟急切需要的窮人,不會周濟富人。這說明孔子贊成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霸紴橹?,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乎!’”[1](《論語·雍也》)可以把糧食分給家里的鄉(xiāng)親們。由此可以了解到孔子對勞苦民眾充滿同情和關愛,這里的愛不是博愛大愛,而是普遍意義上的仁愛,是有針對性和選擇的,他把愛民的思想從一般意義上的情感訴求落實到民眾的基本物質生活中,“博施于民而能濟眾”[10],從根本上體恤民眾。
孔子“富民”的思想秉承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1]。(《論語·公冶長》)
《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贊揚鄭國大政治家子產嚴于律己、恭敬上主、恩惠民眾、合理役使人民的四種品德??鬃用鎸γ癖娚畹募部酂o依,贊同以民為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認為為政之首就是要解決民眾的基本生活問題。在《論語·顏淵》“子貢問政”中,“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足食放在為政的第一位,首先要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訴求?!鞍傩兆悖肱c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1]
(《論語·顏淵》)當然,孔子的民本思想,并未停留在使民足食的基本要求上,孔子主張在此基礎上富民,“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論語·子路》)孔子庶富教的三步民治之舉,意味深刻,言簡意賅地道出治民乃治國之本,由此可見,孔子對民的關懷是這樣透徹,鄙視勞動之說有失商榷。
孔子“重民”的思想體現在對民眾生命的尊重??鬃犹幱谂`時期,人被分成三六九等,奴隸的身份賤如牛馬,視為財物。在《論語·鄉(xiāng)黨》中有馬廄失火一事,孔子退朝便問:“傷人乎?”??鬃硬贿^問馬匹財物,只關心馬廄服役之人的生命有沒有受到傷害。當然在馬廄服役之人肯定不是什么高官貴戚,他們是社會最底層的奴隸??闯隹鬃記]有人的高低貴賤之見,他珍視的是人的生命。在戰(zhàn)火橫飛、動輒刀兵相見的社會,孔子重民的思想反映出他超凡脫俗的品質。反對以人形作俑、遇到辦喪事就哭等事例也都顯示出孔子的重民思想。
總之,“術業(yè)有專攻”,農業(yè)技術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孔子所教育的內容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我們不能因為孔子不擅長農事,不主張弟子們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就批評他鄙視農業(yè)勞動,看不起農業(yè)勞動者。這種以偏概全、盲目夸大的認識觀會混亂我們對歷史的把握,使我們迷失對真相的探索。對孔子勞動觀的考證要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全面分析:追根孔子的思想背景,辨析后人的斷章取義;明晰孔子的教育訴求;了解孔子的體驗,全面地解讀孔子的農業(yè)勞動觀,為今天的農業(yè)教育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