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澤民,王琪
(1.昆明醫(yī)科大學,云南昆明 650031;2.云南民族大學,云南昆明 650031)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 由此產生了 “留守兒童” 這一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相應引起大家的重視,這個群體展現出來的各種問題也越來越多,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健康、生存、生活和安全等方面。
教育困境是困擾農村留守兒童的最突出的問題。學者們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中最容易出現逃學、玩游戲、厭學、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yè)不按時完成等現象。楊琴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在學業(yè)適應和人際適應方面均不理想, 表現為較多的遲到、曠課、欺負同學、 說謊打架等行為, 還有很多留守兒童迷戀網吧和游戲廳等場所, 常感到無助、 空虛甚至有少數學生對父母產生怨恨心理[1]。
留守兒童處于身體成長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如果不能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正確引導,很容易形成心理創(chuàng)傷,甚至心理畸形。趙峰通過對農村9~15 歲留守與非留守兒童進行實地問卷調查和心理測試發(fā)現,農村留守兒童相比非留守兒童,更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且在人際關系、適應能力、情緒障礙和焦慮等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更易出現問題[2]。他們具有“認知偏差、情緒消極、行為障礙、人格障礙、人際關系障礙、適應障礙”等心理特點[3]。盧利亞則認為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心理負擔較重,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出現各種問題,影響其身心健康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礙。長期缺乏父母照顧、并在非正常家庭環(huán)境氛圍下成長的兒童,往往對社會漠不關心,缺乏安全感,有些人直到青春期仍然表現出挑釁性、沖動性和其他不當行為[4]。
我國兒童安全整體狀況得到顯著改善。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狀況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近幾年來,危及兒童安全的事件頻頻發(fā)生,農村留守兒童成為主要受害者。辜勝阻、易善策等認為,目前,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家庭監(jiān)管、 學校關心和社區(qū)關愛,導致他們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往往容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5]。從時空范圍看,可以劃分為校園安全、家居安全、戶外安全等問題;從類別屬性來看,可以劃分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娛樂安全等問題[6]。
學界關于農村留守兒童困境成因分析立足于當前農村留守兒童面臨的學習、 生活、 心理健康等問題,從家庭、學校、社會層面進行分析,主要概括歸納如下。
首先是人員社會中的人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活,人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成長,社會生活條件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的發(fā)展。臧書起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可以說是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大背景下滋生出來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城市化迅速推進,城市往往選擇就地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農民工也想掙脫“土地的枷鎖”外出務工。其次是城市化的巨大發(fā)展并沒有讓農民獲得較高收入,一些省份的城鄉(xiāng)居民之間收入水平差距甚至越來越大。加之,農村地區(qū)經濟條件落后,教育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顯然,這就構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客觀經濟因素。再次是社會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影響,讀書是“無用的投資”在很多農村家長中存在。從次是農村家庭大子女較多,很難負擔所有子女的教育費用。最后是相關政策執(zhí)行力不夠,相關政策法規(guī)貫徹落實不力之事時有發(fā)生[7]。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心理、 行為習慣、 道德品行、社會交往等方面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處于缺失狀態(tài)。杜銀花、趙文華認為長期親子分離的家庭模式,必然導致父母家庭教育角色和教育職能的缺失,對留守兒童成長、發(fā)展造成影響。父母長期遠離孩子,不能對子女進行基本的家庭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作業(yè)輔導,加之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忙于工作,下班后已無心再對子女進行“遠程指導”,對遙控管理孩子缺乏科學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8]。父母教育角色能否由其他人充當?隔代教育如何發(fā)揮、補充家庭教育職能?這是學界廣泛探討、研究的話題。黃冰、鐘詩華指出隔代監(jiān)護家庭教育必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作為留守兒童代理監(jiān)護人的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他們受文化素養(yǎng)、 教育理念等因素影響,普遍存在著“重生理輕心理”“溺愛”等問題,他們的教育理念完全落后于當下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在農村隔代監(jiān)護情況下,隔代教養(yǎng)“能養(yǎng)不能教”的矛盾突出,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習慣、道德品行、社會交往等問題[9]。
學校教育是一個人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地。學校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對孩子的應試教育,要善于發(fā)現留守兒童身上的特殊性,注重對他們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楊純杰認為當前農村學校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質量普遍落后,農村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有效教育功能不斷喪失,學校管理不當問題長期存在; 農村教育意識上存在嚴重不足,學校資金短缺,師資配備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解決[10]。姜姝、朱瑩等通過數據追蹤調查和數據分析發(fā)現農村教育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得不到保障。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部分留守兒童會受到同學和教師的歧視,使他們產生厭惡學校、教師、同學的心理活動,不愿將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他人分享,更不會向同學、教師請求幫助,這是造成留守兒童學習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此外,不同地區(qū)教師不能夠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有的甚至歧視留守兒童[11]。
目前,學術界針對如何改善農村留守兒童困境的研究大多以問題為導向,進一步提出對策建議,歸納如下。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的出現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有直接聯系。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就要從引導農民工返鄉(xiāng)就業(yè)入手。盛星指出政府應發(fā)揮主導作用,通過資金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積極開展農民工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扶持工作,引導農民工因地制宜地發(fā)展農村特色經濟。這不僅能增加父母陪伴兒童的時間,還能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不再讓農民工做“要娃還是要錢”的單項選擇題,從而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現狀[12]。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校是陪伴留守兒童的主陣地,學校應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注的力度,為其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人文關懷,能快樂學習的校園氛圍,承擔起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責任。如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活動;組織農村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培訓[13]。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開展心理健康講堂,幫助留守兒童正確認識自己、 正視并積極健康的應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14]。
父母是子女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起著學校教育、 社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應該時常關注留守兒童在家的情況,關心孩子的生活、 身體和學習,留守兒童父母應保證每天與留守兒童進行視頻或語音交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減少他們心理的孤獨感,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父母的關愛,盡量彌補留守帶來的情感缺憾[15]。另外,應重視孩子監(jiān)護人的選定問題。應盡可能留下父或母其中一方照管子女,如果夫妻雙方同時外出務工,更應該想辦法把子女寄放在學習環(huán)境較好、有一定責任感、能用比較科學的方法監(jiān)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處,如果沒有可靠的人代為監(jiān)護,父母則需權衡各種利益關系,加強對留守子女的關心與呵護[16]。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缺失、關愛不足,易出現生理安全問題和心理安全問題。因此,社會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號召更多人、更多社會組織重視留守兒童群體,加強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資源支持。對于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的幫扶。政府、民政部門、學校以及其他部門等要格外關注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的留守家庭,可以以社區(qū)、社會組織等作為支撐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支持網絡,指導家庭教育步入科學教育的軌道,彌補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知識內容的缺陷,并進一步探索志愿者等社會支持組織為留守兒童家庭提供“面對面”“一對一”志愿服務的模式,定期為農村留守兒童進行學業(yè)上、生活上、心理上的指導,改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助力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fā)展[17]。
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普遍關注,國內學者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等問題的相關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呈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通過文獻檢索可以看出,國內學者無論是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分析,還是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支持路徑探索都有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雖然多,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在眾多文獻中,很少發(fā)現有學者就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總結,大多學者都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分類方法進行研究,從總體上來講不能很好服務于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困境的理論需要。因此,我們認為,應該有的放矢,轉變以往籠統的研究方法,最后通過借鑒相關研究經驗,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尋找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困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