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芳 內蒙古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的精神標志,對高校育人工作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發(fā)揮著導向功能、凝聚功能和約束功能。近年來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優(yōu)勢,有效應對新媒體環(huán)境所帶來的挑戰(zhàn),使新媒體助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自1986年“校園文化”一詞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首次被提出以來,眾多高等教育工作者在這一課題中,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做好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高校實現良性發(fā)展,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隨著科技不斷發(fā)展,新媒體在社會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受到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也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高校校園文化,主要指的是一所高等學校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由高校全體學生、教職工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共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文化科技活動,在此期間所創(chuàng)造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構成來看,高校校園文化可以分為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行為文化三個部分。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的靈魂所在,體現了一所高校獨特的歷史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價值取向,是全體學生、教職工共同認可的行為方式、信仰及價值觀。
高校的校園文化對培養(yǎng)大學生人才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它主要具備以下功能:
第一,導向功能。高校校園文化是全體學生、教職工在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寄托和支撐,是高校全體成員學習、工作的動力,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成員。一方面,高校校園文化可以直接引導高校全體成員的心理和行為;另一方面,其可以通過價值認同來引導高校全體成員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第二,凝聚功能。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可以培養(yǎng)全體成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高校的全體學生、教職工之間建立起密切、相互依賴的關系,使個人的行為和思想與整個組織有機地融為一體,產生凝聚的合力。
第三,約束功能。每一所高校的校園文化都有其核心理念,可以對全體成員的學習、工作、生活等行為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一方面,高校制定的規(guī)范、準則等作為其制度文化,成為對全體成員的硬性約束;另一方面,存在于校園文化中的群體準則、道德規(guī)范等,對高校全體學生、教職工形成了一種軟約束。
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可以對高校全體成員的精神和行為起到引導、凝聚、約束的作用。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受到了密切關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曾提出:“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應遵循文化規(guī)律,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校園特色的校園文化”。
“新媒體”這一概念最早于1967年由美國人戈爾德馬克提出。“新媒體”是伴隨互聯(lián)網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而出現的媒體形態(tài),主要依托計算機、平板電腦、數字電視、智能手機等終端。
近年來,新媒體的興起和不斷發(fā)展,對高校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影響,也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新媒體環(huán)境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的機遇主要體現在:第一,多樣的載體。新媒體環(huán)境下,除傳統(tǒng)的廣播、報刊等渠道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園網站、校園貼吧等平臺傳播校園文化,這樣能夠大大激發(fā)高校學生的參與熱情。第二,豐富的內容。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校園文化可以以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內容更加豐富。第三,開放的交互方式。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不受現實空間中身份的限制,在虛擬空間內的交流能夠營造出更加開放的交流環(huán)境,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更平等的交流和互動。
新媒體環(huán)境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了機遇,有利于高校校園文化快速、廣泛傳播,從而強化全體成員對校園文化的認同。但是,新媒體同時也為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首先,新媒體容易對校園主文化產生沖擊。校園主文化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占主導地位的校園文化。處于成長階段的大學生好奇心強,從新媒體處獲得的豐富資源可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而同時,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看待問題不夠客觀全面,易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新媒體豐富的資源中所出現的一些非主流文化容易對校園的主文化造成沖擊。
其次,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具有隨意性。新媒體在增強互動性的同時,也加強了虛擬性和匿名性,提高了參與者發(fā)布信息的自由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新媒體信息的隨意性。而這些隨意性的信息,未必是校園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
再次,新媒體使得校園傳統(tǒng)媒體的吸引力降低。長期以來,傳統(tǒng)媒體發(fā)揮著建設、宣傳校園文化的主要作用,因此,盡管新媒體在一些方面有著一定的優(yōu)勢,但仍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宣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隨著90后、00后等“網絡原住民”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主要成員,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中擁有更加廣泛的受眾。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傳統(tǒng)媒體的吸引力,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進一步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新媒體環(huán)境下,校園主文化易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為此,高校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正確把握時代發(fā)展要求,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校園主流精神文化建設。首先,高??蓮男S?、校史、校歌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凝聚學校精神,以開展校訓解讀、校史講座、校歌學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加強校園主流精神文化建設;其次,從校風、學風等方面入手,加強對師生的培訓教育,深化師生理想信念,夯實校園精神文化;再次,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等各種渠道向廣大青年學子傳播主流的、前沿的、正面的知識和思想,進一步幫助高校大學生豐富知識、拓寬視野、增強辨別信息的能力,推動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不斷發(fā)展。
加強制度文化建設,提高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高校在數字化建設不斷推進的同時,還要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從多個方面加大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在信息內容方面,對校園新媒體平臺信息、言論進行嚴格審核,確保信息安全、文明、健康;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相關數字平臺的管理制度、細化管理要求;在管理人員方面,增設崗位、加大培訓力度;在網絡輿情處理方面,提高研判和處置能力、制定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對新媒體的監(jiān)管力度,有利于塑造良好的高校校園文化。
整合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資源,助力校園文化建設。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許多高校都拓寬了校園文化宣傳的渠道,建設了校園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推進新媒體宣傳的多樣化,并不意味著弱化傳統(tǒng)媒體的校園文化宣傳功能。高校的傳統(tǒng)媒體運行時間較長,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都有更好的保障,制度建設較為完善,信息審查更加嚴格,因此其信息發(fā)布更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對建設、宣傳校園文化的作用不容小覷。為了進一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高校需要從形式、內容等多方面做好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有效整合,充分使兩種媒體優(yōu)勢互補,最大程度地為校園文化建設助力。
高校校園文化對全體成員的思想、行為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利于促進高校自身及其全體成員的共同發(fā)展。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yōu)勢,有效應對新媒體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使其能夠真正服務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