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瑤 西藏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一直是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高校,是匯集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學子的聚集地,他們在進入高校前所接觸的不同文化造成了多種文化在高校內的匯聚,因此,在高校中的文化交流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發(fā)展好高校內跨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多種文化的相互融合,汲取多種文化的優(yōu)勢,將多元文化滲透至高校,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高校既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引領、傳播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重要機構。高校在文化育人、文化引領、文化交流和文化創(chuàng)新過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責任。高校內的文化交流,有著其獨特的優(yōu)勢。作為系統的教育場所,高校擁有獨特的文化交流圈,使得莘莘學子可以在這個文化交流圈中了解認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進而汲取其他文化的優(yōu)勢之處。
所謂“跨文化交流”就是不同文化體系、文化要素以及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交往活動,它是不同文化形態(tài)之間的對話、合唱、滲透、碰撞、轉換、共享行為。眾所周知,高校不同于中小學的一個區(qū)別在于它更多地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求學者,而在這其中,就促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子之間的相互交往。
廣泛開展高校內的文化交流,推動優(yōu)勢互補,有助于增強校際學術流、信息流和文化流的互動,有助于廣大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吸收其它高校校園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完善知識結構,培育創(chuàng)新精神,孕育良好品格,提高綜合素質。高校內的跨文化交流,已經具備了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人文氣息、文化底蘊,但缺少相對應的政策與關注,來發(fā)展高校內的跨文化交流活動。
高校內學生結構的多樣性,促使了不同地域的學子經歷了認識、了解、熟悉的過程。在他們相處的過程中,無疑會產生很多不同文化的碰撞。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所處地域不同,所帶來的生活習慣也有本質上的差別。
就拿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來說,北方人愛吃面食,南方人更愛吃大米;北方人喜歡大塊吃肉,南方人則更喜歡把肉切得細細的;北方人愛大碗喝酒,甚至冬天也要喝冰啤酒,南方人則要把酒燙得溫溫的才能入肚;北方人愛吃餃子,南方人卻更愛吃餛飩。這些鮮活的例子,無疑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體現,在高校中,我們更容易了解和認識到不同地域的人們,加深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高校是使我們可以更便捷地開展文化交流的場所,但是在學生日常生活中,我們發(fā)現大多來自不同省份的學生并沒有成為交往密切的好友,多數大學生的密友更傾向于“老鄉(xiāng)”或者是“舊友”。
作為文化高地,高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具有高層次性,高校不只是簡單地對文化進行保存與傳遞,還能夠發(fā)揮其人才優(yōu)勢和科研優(yōu)勢,對文化進行批判性選擇,促進文化不斷更新;不只是對文化的零散傳播,還能夠根據教育規(guī)律與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對文化進行系統性知識梳理與知識教育,同時能夠為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培養(yǎng)相應的高級專門人才。在學校的教育中涉及到跨文化交流時,教師要起到引領學生的作用,讓學生以最系統的方式,接受跨文化交流的學習。
學校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可以不僅限于國內跨文化交流,從全球視角出發(fā),進行各國文化的交流。例如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可以有系統化的跨文化傳播課程、跨文化交流課程,不僅如此,各類學科課程中也可以涉及到跨文化交流思想。比如在建筑類課程中,加設建筑文化這一板塊的理論內容,使人們在運用理科思維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其實,每一門學科的發(fā)展必然有其學科文化的背景,而文化的背景中,就存在了文化差異,造就了文化交流。
在當今的高校中,多數課程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跨文化交流的內容,但其并未受到老師及學校的重視,系統開設跨文化交流課程的學校更是少之又少。
跨文化交流在高校中的實現,必然與其學校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聯系。高校中適宜的學校管理,可以促進跨文化交流進一步發(fā)展,管理部門通過一定的制度及工作,可以更快速地促進跨文化交流。
在學校宿舍分配管理中,科學的宿舍分配制度可以更高效地發(fā)展跨文化交流。學校宿舍,是學生進入高校生活中的第一個交際圈。在學校宿舍里,學生可以更親密地接觸到不同地域的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不同文化,進而產生文化的碰撞。如果能把更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學生編排到一個宿舍,必定會引起不同文化的碰撞。當然其中也會由于文化差異產生不可避免的沖突,如何解決文化差異,發(fā)展有效跨文化溝通,這就需要學校在宿舍分配中靈活且有考慮的安排。
目前各大高校在宿舍分配中并未考慮到跨文化交流的因素,而是更多地把相同地域或相鄰省份的人編排到一個宿舍,其考慮的原因大多也是為了使學生的生活習慣趨于相似,更好地適應,但是并未考慮到,不同地域的學生居住在一起,也會產生不一樣的優(yōu)勢之處。
調查發(fā)現,影響和制約高校跨文化交流的因素眾多,筆者主要從學校和學生兩方面進行了分析。
學校影響和制約跨文化交流的因素主要有兩個:
一是缺少學校系統的相關課程。學校缺少系統的有關跨文化交流的課程,沒有讓大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大學英語公共課程中,教師會在課本內容中擴展傳遞國外文化,但多數情況下都是課堂上的小插曲,即便說者有意,聽者也不一定留心。
二是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校內跨文化交流相應的活動較少,部分學生想通過一些機會了解不同文化卻無法實現。同時學校缺少相應的政策支持,對于還未發(fā)現跨文化交流優(yōu)勢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很難主動邁出接觸不同文化的第一步,跨文化交流就無法得到進展,從而大大減弱了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高校所帶來的環(huán)境條件、空間條件都為學生能夠積極地實現跨文化交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在學生的實際交流過程中,他們心理上會更青睞于和自己文化底蘊相同或相似的人接觸與交流,更大程度上避免與有不同文化底蘊的人交往。有多種原因可能造成這種現象,其中文化的差異以及從小對外來文化的鮮少涉及是影響高校學生較少主動去了解外來文化的一個主要原因。
加之他們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導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不容易溝通,從而缺乏情感上的共鳴,使人們從心理上抵觸與外來文化的交流。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先入為主,是引起跨文化交流中產生問題的重要原因,也是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總之,加強高校內的跨文化交流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fā)展各種文化以及對不同文化的交往交融。對多元文化的追求一直是我國積極倡導的內容,高校內的跨文化交流過程,能夠更便捷地實現對多元文化的追求。
因此,各大高校都應結合本學校的地域特征、學校特色、人文素養(yǎng)等多方面因素,以便更好地促進跨文化交流,使學生能夠在這種開放性的空間中適應不同文化并接納其差異性。各類院校的跨文化交流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應為不同文化搭建更好的展示平臺,為各類文化充分表現建立制度,并最終為國家更好實現多元文化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