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四川 成都 610100
香囊是中國傳統(tǒng)高雅精致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是中國人對個人生活品質(zhì)和生活質(zhì)量的一種追求。香囊在中國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從美學角度來看,香囊在各個時期的造型、紋理、色彩以及材質(zhì)等形式具有豐富的藝術欣賞價值。從實用性角度來看,香囊裝的是香料,香料大多數(shù)是芳香辛溫、化濁避穢的中藥,因此香囊具有防疫作用,香囊療法是中醫(yī)外治法的一種,香囊中藥的特殊氣味通過口鼻進入人體,從而達到調(diào)節(jié)陰陽,調(diào)整氣機、預防疾病的目的[1]。從文化角度來看,香囊是中國人的一種文化,香囊見證了愛情,香囊是一種禮物,至今,佩戴香囊仍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課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簡單的語言機械操練相比,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香囊的制作增強了留學生的動手能力。課堂是留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作為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漢語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向留學生介紹香囊的文化內(nèi)涵,可以幫助留學生了解香囊所傳遞的價值觀以及中國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親身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幫助留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留學生離開了熟悉的語言文化環(huán)境,文化差異隨之帶來跨文化交際障礙,對外漢語教師有義務幫助留學生適應環(huán)境,通過香囊的制作和香囊文化內(nèi)涵的講解,潛移默化地讓留學生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帶來的焦慮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學習漢語的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作為句子基礎的字和詞,對外漢語教師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堂上應該涉及字、詞的教學。字、詞的教學也應該體現(xiàn)重難點和非重難點,同時也應該體現(xiàn)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名詞“香囊”這個詞匯,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采用直接法,通過形象直觀的圖片讓學生理解實物;香囊具有祛邪的功效。香囊氣味芳香,形容詞“芳香”,對外漢語教師可以釋義為多指花草的味道香,但是“芳香”一詞前不受程度副詞修飾。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字和詞的教學不能與句子教學分割,始終服務于培養(yǎng)和提高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這一主要目標。
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涉及許多語法點,以“把“字句為例,在制作香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說出“我把布縫合”“我把材料塞進去”。讓學生理解“把”字句是用來強調(diào)行為結果或行為方式的句式,即謂語中的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對“把”字引出的受事施加影響,使它產(chǎn)生某種結果,發(fā)生某種變化,或處于某種狀態(tài)。同時讓學生理解“把”字句的使用條件。1.動詞一般是能帶支配對象的行為動詞。2.所用動詞的前邊或后邊要帶有表示結果或方式的附加成分。3.“把”字所介系的賓語通常是確定的。最后通過反復操練讓學生記住“把”字句句型。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課堂上也可關聯(lián)到動態(tài)助詞“著、了、過”的教學,在制作香囊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說出“我做著香囊。在制作完成香囊后,引導學生說出“我做了香囊”和“我做過香囊”,讓學生理解不同“著、了、過”分示不同的時態(tài),分別是進行時、完成時、過去時。在香囊制作完成后,還可涉及比較句,不同香囊形狀的比較,不同香囊大小的比較,不同香囊顏色的比較等等。
香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香囊的文化歷史由來已久,經(jīng)過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每個時代都給香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漢代的香囊以縹緲、流動的曲線為主的流云小鳥折射了對升仙的心之所往,唐宋時期的香囊對自然界動植物準確描繪,明清時期的香囊對人物圖案具體化描繪[2],至今佩戴粽子樣式的香囊仍是端午節(jié)的習俗。對外漢語教師對香囊演變歷史的講解可以讓留學生了解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香囊是愛情的紐帶,在《紅樓夢》中,黛玉發(fā)現(xiàn)寶玉將自己送給寶玉的香囊轉(zhuǎn)贈給別人后,生氣地將香囊剪破,青年男女將互贈香囊作為自己愛意的表達[3]。香囊象征著高尚,在古代,香囊作為禮物贈送不是一種普通的禮物,特別是在醫(yī)生與病人如以香囊贈送,更代表一種虔誠與敬意。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上也可以擴展到顏色詞的教學。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喜慶,當女子出嫁,娘家為女子準備紅色香囊意味著婚后生活紅紅火火。黃色代表至高無上,只有皇族才能使用明黃色的香囊。
留學生學習漢語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要經(jīng)過理解、轉(zhuǎn)化、記憶、儲存一系列過程。如果留學生不能了解漢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留學生在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時候就會陷入困境。假設留學生只是單純地理解“香囊”的字面意思,即含有香味的包囊,選擇在不合時宜的場合轉(zhuǎn)贈香囊予他人,那么結果必然會啼笑皆非。文化教學是鼓勵留學生學習漢語的一種方式,舒曼的“文化合流理論”,第二語言習得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自己本身的文化與第二語言文化的結合[4],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可以提高留學生利用漢語表達的積極性,從而實現(xiàn)提高留學生的漢語交際水平這一目標,因此,文化教學與漢語教學應該是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
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可以關聯(lián)的許語言點,可以運用情景法講解操練“把”字句,但是在講解操練的過程中,對外漢語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這個原則,“把”字句講解是建立在學生已經(jīng)掌握和理解結果補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我把香囊做好了”應該在學生理解并且能運用“做好”這個可能補語的前提下。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教學規(guī)律,切忌操之過急。同時香囊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果對外漢語教師不加以選擇,不僅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還會造成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抵觸心理,因此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應該循序漸進,從留學生的興趣點和相似點切入,選擇適應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文化需求的教學內(nèi)容,不過分夸大民族自豪感,始終保持一種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在友好的環(huán)境下完成教學活動。
運用香囊在對外漢語課堂的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應注重采用文化差異比較法,有利于避免學生對香囊文化的誤讀,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對外漢語教師在導入香囊見證愛情的文化課的時候,詢問學生的母語文化是否有類似可以見證愛情的信物,對兩種信物有何種不一樣的看法等等。運用文化差異比較法不僅能將中外文化差異引入到課堂中,而且能提高學生學習漢語運用漢語的熱情,活躍課堂氛圍,學生自然地理解和吸收。
香囊在對外漢語課堂上的運用是基于它本身的實用性、藝術性與其豐富的語言和文化內(nèi)涵,對外漢語教師在對外漢語課堂上運用香囊教學是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漢語、中國文化的積極性,而且能更好地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因此對外漢語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功底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