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方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七中學 湖北 宜昌 443000)
經過不斷的探索與研究,我們構建了“情境設疑、自主探究、交流反思”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變得鮮活起來,讓學生行動起來。教得輕松,學得主動。具體流程如下:
我們知道:“獲取知識的過程,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獲取、主動建構的過程?!毙枰⒁獾氖牵灾魈骄?、互助交流不能取代獨立思考、探究設疑。那么,如何實現自主探究、互助交流呢?學生的自主探究必須圍繞課題開展,偏離了課題的探究活動毫無意義,純粹是浪費時間和精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探究時出現的各種可能性,盡可能的圍繞課題引導,突出自主探究活動的主題性,讓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效開展。因此,課堂中教師要設計讓學生情景設疑的環(huán)節(jié),預留自主探究的時間,創(chuàng)建展示探究成果的平臺。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學生才能在學習中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而在課堂上,我們老師恰恰會忽略這個問題,讓探究活動失去了方向。
例:在教學九年級上學期第二十一章“花邊有多寬”時,教師設計了的這樣問題情境:拿一副長方形藝術字,請你給它四周鑲邊,你認為應該怎樣設計?
不少學生給出了多種形式的鑲邊圖案,但整體來說不是過寬就是過長,總體顯得不協(xié)調,沒有美感,不能達到我們所要求的目標。究其原因,在于最初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沒有充分考慮到問題的指向性問題。所以,學生的探究活動偏離主題就很正常了!
建議:
可以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已經裝裱好的字畫,讓學生體驗裝裱好的效果,感受藝術之美,然后和學生一起研究裝裱的特征:裝裱的寬度完全一致。然后剪掉邊框,提出問題:
(1)你能恢復出原來的樣子嗎?動手設計一下;
(2)你為什么要這樣設計?依據是什么?
這樣,有初始圖形做思維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就會圍繞主題進行了。
例:“梯形的性質”的教學
師:請同學們拼接兩個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試試能拼出怎樣的幾何圖形?(學生拼接)
師:請同學們上前展示自己拼出的圖形。(學生當眾展示,并在黑板上畫出拼接和圖形)
師:還有不同的拼法么?(學生繼續(xù)展示)
正確認識學生拼圖的多樣性,這樣有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發(fā)展,但課堂時間有限,教學目標的達成是首要目標,所以要注意時間的控制和方法的引導。
再就是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要有意義,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不要把課堂教學形式化,華而不實,任何課堂探究活動都是圍繞問題展開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其價值體現,脫離了這個根本的探究是得不償失的。
例:“長方形性質”教學:在得出長方形的定義之后,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測量、折紙、說理等。
評析: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它具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那么,這樣的自主探究的意義就不是很大了。
建議:長方形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除此以外,哪些是長方形所特有的性質?邊、角、對角線分別具有什么特征?分別與哪個圖形的性質有關?能否對其進行歸納整理并準確描述?這樣,不僅對舊知識進行了復習有效復習,還對新知識進行了探究,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歸納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應該過多地限制,不要干擾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過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讓自主探究成為習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種快樂的生活體驗,也就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要有開放性。
例:要求學生對一堆亂放的書籍進行分類整理:把自然科學書籍集中擺放,把社會科學集中擺放,把娛樂書籍集中擺放,……學生按要求開始擺放。
按照老師的要求,學生會很快行動,但是他們只是被動的做,沒有自己的主觀意識,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識,更不會由此解決此類問題?;顒咏Y束后,他們除了記得做了這樣一件事外,再遇到類似的問題,依然不會解決。
建議:老師在活動開始時不做要求,讓學生自己去整理,自己確定分類標準去整理書籍,在整理過程中,充分體驗同一分類標準下結果的一致性,標準不同呈現的結果也多種多樣。
數學學習過程就是不斷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通過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來完成教學、自主探究,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再認為這是一件枯燥的事,從而慢慢地喜歡數學學習,科學地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數學學習。從而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chuàng)設情景,主動設疑、自主探究、評價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再處于支配地位,而是想辦法讓學生自主設疑,主動探究知識,是課堂的引導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每個人的見解都能得到發(fā)表,把以知識傳授為主改為以思維訓練為主。教師要給足學生研讀教材的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去設疑,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實踐探究的能力,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有深度的質疑、探究、歸納,從而形成勇于探究問題的意志品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課堂模式的改革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數學教學的客觀需要,我們在學習先進理論、他人的經驗的同時,更要不斷優(yōu)化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模式,使每一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