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琪,趙英,朱宇林,謝金梅,林彩燕,李莉
(1.玉林師范學院國際交流處,廣西玉林 537000;2.玉林師范學院生物與制藥學院,廣西玉林 537000;3.玉林市玉州區(qū)第五處級中學,廣西玉林 537000;4.玉林師范學院自治區(qū)級校外實踐基地,廣西玉林 537000)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 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習近平總書記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提出了科學設計課程思政的教學體系和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的要求。該文以“生物教學論”為例,對教師教育類課程思政建設模式進行探究,以期為師范生教師教育類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提供參考和依據。
教師教育類課程作為高等師范院校師范專業(yè)必修課程,承載著引導師范生形成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熟練運用教育教學技能的責任,在師范生入職前的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教學論是為生物科學專業(yè)學生開設的教學理論基礎課程,是生物科學專業(yè)師范生教師教育類必修課程,是通向教師教育類工作崗位的必經之路,因此《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體系構建尤為必要。
在全面開展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huán)節(jié)、 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強化顯性思政,細化隱性思政,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2],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生物教學論作為教師教育傳統(tǒng)課程必須與時俱進,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教學理念,加強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將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課堂教學著力點,培養(yǎng)“德業(yè)雙馨”的未來教師教育隊伍,從源頭上加強準教師師德師風建設。
生物教學論常常被理解為只是一門有關中學生物教學的教學方法類課程,在以往的課程內容上,比較側重對中學生物課程的熟悉、 教育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掌握以及教育教學過程中基本教學技能的運用,而對價值理念、思維方法挖掘的不多,對思政元素關注不夠。師范生不同于其他高校學生,他們既是現實的育人對象,更是未來的育人主體,生物教學論課程既要承擔起培養(yǎng)生科專業(yè)師范生教育教學技能的責任,更要做好引導師范生立志從教、立德樹人的教育引導作用。因此“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是職業(yè)賦予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然需要。
中學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全面提升生物科學素養(yǎng)是中學生物教育的根本目標,全面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是我們教育發(fā)展的最終目標,同時也要求教師教育工作能夠跟得上學生素養(yǎng)的提升,單純地上好課,上完課已經不能滿足全面發(fā)展的各類學生的需要,要求未來教師不僅要具備精湛的專業(yè)知識與教學技能,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充分挖掘該專業(yè)課程思政元素的過程,正是一名教師具備高超的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生物教學論” 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正符合“新課程標準”背景的要求。
課程思政建設已經在一些高校取得了非常寶貴的經驗,但就全國范圍來看仍存在一些阻礙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教師承擔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歷史使命,肩負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時代重任?!盵3]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4 個“正確認識”的要求,這既是對大學生的要求,更是對高校教師思政教育的要求。[4]“生物教學論”作為教師教育類課程,更應該將培養(yǎng)學生傳道情懷、授業(yè)底蘊作為與知識傳授并重的一門學科,可當前高校教師有著職稱評定壓力,不得不將科研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從而導致“課程思政”教育改革上花費精力不足,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塑造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出現隨意化、碎片化等傾向。
挖掘教師教育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必須要結合專業(yè)課程的具體內容精心設計,將豐富的思政內涵與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尊重課程的專業(yè)教學體系,保證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成性的前提下,合理組織素材,達到協同育人的目的。但實際情況是,生物課程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教育教學能力培養(yǎng)提升,著重在“形”上讓在校師范生盡早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而忽略了“神”上的內涵提升。究其原因在于,生物教學論教師與思政教師缺乏溝通以及良好的協同機制,更多的是單打獨斗,缺少團隊合作平臺與機制,導致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這就使得課程思政的落腳點不穩(wěn),不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共情,更好地做好師范生的價值引領。
“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建設的一個主要的制約因素就是評價體系不完善,導致內驅動力不足,從而不能發(fā)揮生物教學論任課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其一,評價內容過于單一。在高??己嗽u價中,科研業(yè)績成為起決定作用的評價指標,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等評價多流于形式,這些都促使專業(yè)課程教師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學術研究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其二,評價方式側重量化。教師考核多以課時量、科研成果數等為主要依據,對教師課堂教學水平、 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與否等難于量化,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且對教師的育人投入關注度不高。這些關系高校教師自身發(fā)展的評價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將極大地降低教師課程思政投入的精力。
“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應圍繞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教學觀,堅持把“立德樹人”貫穿到日常的課程教學中,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同效應。主要體現在以下范疇。
生物教學論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素質。教師自身的價值取向、教育方法儀態(tài)舉止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成為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師應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平時多注意教學語言,關注班上每一位學生,關心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這些都是教師的隱性教育力量,身教重于言教。在與學生的思想交流、知識碰撞中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信念傳遞給學生,從辯證的角度看待教育現象,將看待不同問題的視角與方法滲透給學生,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立志從教,樹立教育理想。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與素質才能夠與時俱進,充分發(fā)掘本專業(yè)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專業(yè)教學中塑造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家國情懷和正確三觀,從而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接班人[5],為“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體系構建提供基礎。
課程思政是在課程中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一種整體性的課程觀[6]。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地在課堂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而是要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當中去,這就需要選擇適當的形式進行融入。一是榜樣人物式,如在緒論中提到優(yōu)秀人物所具備的特點,可以給學生講述90 歲高齡的屠呦呦老師將自己的終身奉獻給祖國生物醫(yī)藥事業(yè)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學習她埋頭苦干、潛心鉆研、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工作作風。二是追求真理奉獻式,如我們講到第二章生物科學素養(yǎng)問題時,講到什么是生物科學素養(yǎng),具備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人,有什么特征時,可以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典型事例,引導學生內化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將生澀的理論知識與有血有肉的榜樣人物結合起來,堅定理想信念。三是價值觀提升式,在講到教學設計應用一章,著重強調價值觀提升的意義,如向學生講解我國動植物資源的多樣性,悠久的栽培作物歷史,以及城市發(fā)展導致的野生生物環(huán)境和資源的人為破壞等,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將自己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
“走出去”強調的生物教學論課程思政建設要多帶領學生走出去,如參加支教活動,用自己所學知識幫助需要的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生科專業(yè)師范生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實踐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在實踐中學習,最重要的是生物科專業(yè)的師范生可以運用自身知識去幫助、甚至改善一些地方的教育現狀,從而觸動這些未來的教師從心底里熱愛教育事業(yè)。此外,可以定期開展中學的教育實習、見習、研習活動,提高師范生專業(yè)技能,多從一線教師身上學習教育工作者的無私精神以及獲得教育工作帶給自己的快樂和成就感。“請進來”則側重于請那些教學效果好、教學方法新,學生愿意聽、 善于挖掘學生所思所想的教師來交流學習,互通有無。通過“請進來”實現創(chuàng)新學習方法、拓寬學生視野的目的,確保“課程思政”扎實有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盵7]“生物教學論” 課程思政體系的建設需要任課教師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找生物教學論的思政教育切入點,注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tài)度和對生物教學的熱愛之情,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