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滄州師范學院,河北滄州 061001)
21 世紀以來,國家蓬勃發(fā)展,自覺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增強,各地紛紛掀起了國學啟蒙教育的熱潮。在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滄州在推動經(jīng)濟高速運轉的同時,也加快了文化建設。滄州的《詩經(jīng)》在國學啟蒙教育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1]。因此,充分利用《詩經(jīng)》文化資源服務滄州國學啟蒙教育也是加快滄州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滄州的《詩經(jīng)》文化資源非常深厚,堪稱中國第一。從早期留存下來的南皮的尹吉甫墓、獻縣的劉德墓、任丘的韓嬰故里、河間的毛萇故里,向世人詮釋著滄州作為《詩經(jīng)》文化重地的特殊地位。兩千多年來,從西周、西漢、東漢一直到當代,世世代代的人們秉承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詩經(jīng)》矢志不移地薪火傳承。尤其是當代,為了進一步挖掘和開發(fā)《詩經(jīng)》文化資源,傳播、推廣和普及《詩經(jīng)》文化,滄州市政府為此作出了積極的努力[2]。
滄州早期的《詩經(jīng)》文化資源,可追溯到西周至西漢。首先是參與了《詩經(jīng)》文本原始生成的中華詩祖尹吉甫。尹吉甫,西周封矩(今河北省南皮縣)人,周宣王時任太師。他的真實姓名,最早不為人知,經(jīng)王國維、郭沫若等學者考證后,得知他姓兮,名甲,字吉父。因父與甫古音相同,文獻中多寫作吉甫,尹是官職(《尚書·君奭》記載有尹、保、呂、巫等官)。中國政法大學中文系教授黃震云考證,尹吉甫是周宣王時代《詩》的主要寫作和編訂者[3]。清康熙《南皮縣志》中就記載了尹吉甫所作《詩·大雅·崧高》篇八章,《烝民》篇八章,《韓奕》篇六章,《江漢》篇六章,這些頌詞、 祭文以及抒情詩被保留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尹吉甫傳奇一生,他的貢獻不僅在《詩經(jīng)》的編纂,而且曾跟隨周宣王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尹吉甫逝世后歸柩故里葬于南皮城黃家洼村西南,俗稱“將軍墳”。公元1171年,乾隆皇帝南巡至此,曾命吏部侍郎曹秀先祭墓并立碑以志。1982年7月,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是西漢時期對《詩經(jīng)》進行闡釋的韓嬰、毛萇。韓嬰,西漢燕涿郡鄚(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鎮(zhèn))人,漢初著名儒學思想家和經(jīng)學教育家。韓嬰精通儒學,這為他闡釋和研究《詩經(jīng)》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韓嬰一生傳播《詩經(jīng)》,收受眾多門徒,這為《詩經(jīng)》的世代傳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雖然,到北宋《韓詩內傳》就失傳了,但是,韓嬰無疑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出過重要貢獻的人。毛萇,西漢趙國(今河北省河間市三十里鋪村)人,世稱“小毛公”,景帝子河間獻王劉德立毛萇為《毛氏詩》博士,毛萇開始傳授《毛詩》,從河間傳向外地,從漢至魏晉,《毛詩》逐漸興旺,宋時更是占據(jù)了獨尊地位,從此《毛詩》就是《詩經(jīng)》,《詩經(jīng)》也就是《毛詩》。
從東漢到當代,滄州出現(xiàn)了一系列對《詩經(jīng)》進行注解闡釋的重要學者和論著,雖然,至東晉、十六國,由于北方動亂迭起、政權交替頻繁,《詩經(jīng)》的傳授受到了影響,但是,總體而言,他們在《詩經(jīng)》的傳播史、接受史、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東漢時,冀州河間樂城縣(今河北省獻縣)劉淑,數(shù)十年如一日,在河間國都樂城設立精舍傳授《詩經(jīng)》。東晉末的程玄,作為這一時期傳承《毛詩》學的先師之一,他在勃海(今河北省南皮縣、東光縣一帶)潛心闡教《詩經(jīng)》。北齊末,國子監(jiān)有兩位以傳《毛詩》而著稱的博士,一是善說《毛詩》的劉軌思,冀州勃??ぃń窈颖笔|光縣)人;二是著《毛詩章句》的張思伯,瀛洲河間郡樂城縣(今河北省獻縣)人。隋代,被范文瀾先生稱為真正的儒學大師的劉炫和劉焯,對《毛詩》的研究更加深入,所著《毛詩述義》《毛詩義疏》成為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的藍本。作為尹吉甫后裔的唐代瀛洲河間縣(今河北省河間市)尹錟,也曾在冀魯?shù)鹊貪撔膫魇凇对娊?jīng)》。最值得一提的是,五代時期馮道,瀛洲景城(今河北省滄縣相國莊)人,他倡議并主持雕刻包括《詩經(jīng)》在內的《九經(jīng)》,對《詩經(jīng)》的傳承和普及作出了巨大貢獻。此外,清代直隸獻縣(今河北滄州市獻縣)紀昀對《詩經(jīng)》的研究貢獻巨大,幾乎勾勒了從漢初到清初近兩千年的《詩經(jīng)》研究史,其在文化史上的盛名也流傳不朽。
受《詩經(jīng)》精神的灌溉熏陶,滄州涌現(xiàn)出一大批以弘揚儒家學說為己任的著名人物。他們有的是通經(jīng)碩儒,有的是學者型朝廷高官。他們通過教授生員、編纂傳世文獻等方式,傳承《詩經(jīng)》精神,弘揚傳統(tǒng)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相繼形成一系列與《詩經(jīng)》相關的歷史文化景觀,是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对娊?jīng)》的薪火傳承在滄州覆蓋面廣,滲透力強。河間、獻縣、任丘、泊頭等地成為傳承《詩經(jīng)》的重鎮(zhèn)?!对娊?jīng)》在滄州走入廟堂,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已經(jīng)內化為滄州人世代相承的精神元素。
近年來,為了加快詩經(jīng)文化的開發(fā)、創(chuàng)新,使其更具有影響力和震撼力,滄州市委、市政府圍繞弘揚“詩經(jīng)文化”做了大量工作。
河間詩經(jīng)公園的開發(fā),實現(xiàn)了《詩經(jīng)》文化與園林文化的完美結合。河間詩經(jīng)公園,位于河間市區(qū)詩經(jīng)中路南側,2013年9月開工建設,2014年7月投入使用。詩經(jīng)公園以弘揚《詩經(jīng)》文化為主題,精心設計,不僅栽植了《詩經(jīng)》中記載的北方所有的花、草、果、蔬等植物,而且還按風、雅、頌的寓意組合園圃,充分地將《詩經(jīng)》文化蘊于園林之中,使《詩經(jīng)》從歷史走進了百姓生活。2020年,河間市人民政府又決定開發(fā)建設詩經(jīng)文化小鎮(zhèn)綜合開發(fā)項目,并在滄州市首屆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上完成簽約儀式,項目擬選址在詩經(jīng)村鎮(zhèn)北三十里鋪、南三十里鋪、三官廟、君子館、 東詩經(jīng)村等區(qū)域,擬總投入100 億元人民幣,這又將譜寫河間《詩經(jīng)》文化發(fā)展的新篇章。
滄州園作為《詩經(jīng)》文化開發(fā)的又一新舉措,成為展示滄州文化底蘊的靚麗名片。2020年5月3日正式進入施工階段,占地面積7 112 平方米,以“風雅滄州”為主題,以詩經(jīng)文化為核心,在建筑和設計上充分融入《詩經(jīng)》元素。滄州園在整體布局方面,以“在水一方”景點為核心,周圍呼應“風雅閣”和“詩經(jīng)風雅”連廊等多個景點。主入口處設置“風雅滄州”景墻,篆刻有《詩經(jīng)》名篇節(jié)選?!霸谒环健睘闇嬷輬@核心景區(qū),包含“詩經(jīng)風雅”連廊、美人石、“風雅閣”三處景點。主體建筑“風雅閣”,取意于《詩經(jīng)》中的“風”“雅”兩大篇章,呼應滄州園的主題。為生動展示詩經(jīng)文化,在“風雅閣”中還充分利用3D 全息投影、H5互動、拼字游戲、抽簽送福等多種現(xiàn)代融媒體技術與詩經(jīng)文化元素相融合,讓游客在古今交融里感受詩經(jīng)文化的豐富多彩[4]。滄州園“呦呦鹿鳴”“顏如舜華”“綠竹猗猗”“隰有荷華”等多個景點創(chuàng)意,均取自《詩經(jīng)》中名篇,盡顯景色之美、詩經(jīng)之韻。
北京師范大學李山教授就曾經(jīng)說過,《詩經(jīng)》是有魅力的經(jīng)典,它塑造了民族的靈魂,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底。滄州有這么多的《詩經(jīng)》遺址和紀念地,文脈之深厚是滄州的寶貴財富。
目前,滄州市傳統(tǒng)文化啟蒙教育系統(tǒng)已經(jīng)逐步形成,不僅有各地各學校開設的國學教育課程,有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機構的傳播之外,河北省滄州文化研究會、滄州美術館、風雅頌講堂定期舉辦的公益講座可以看出,滄州啟蒙教育的形式與途徑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詩經(jīng)》文化也得到了大力的弘揚。
首先,學校教育為深入《詩經(jīng)》文化教育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探索和努力。2004年,河間曙光小學以創(chuàng)建“詩詞之鄉(xiāng)”為契機,師生共同學習、吟誦《詩經(jīng)》,將《詩經(jīng)》故事、美文華章,用歌舞的形式進行再現(xiàn)與演繹,以生動鮮活的圖片制作展板張貼于教學樓展廳,充分營造出濃厚的家鄉(xiāng)文化氛圍,從而讓《詩經(jīng)》教育成為曙光小學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又將其確定為校本課程,在滄州市教育局紀工委、河間市教育局、河間社會各界賢達的大力支持下,在多名骨干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出版了曙光小學經(jīng)典文化教育讀本,并特邀專家為師生講解《詩經(jīng)》,豐富師生的《詩經(jīng)》文化知識。曙光小學的校本課程堅持至今,為弘揚《詩經(jīng)》文化精髓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樣,2018年,滄州市鳳凰城小學將學國學、誦經(jīng)典作為學生的必修課,并且不同專業(yè)的教師結合自身的優(yōu)勢,根據(jù)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學生的需求,打造了包括《詩經(jīng)》在內的特色校本課程,在此基礎上研發(fā)了校本教材《五個一》,有效地彰顯出學校國學經(jīng)典培育的教育理念。不僅基礎教育在為家鄉(xiāng)的《詩經(jīng)》文化教育努力探索,高等教育也作出了積極貢獻[5]。滄州師范學院《詩經(jīng)》研究所2004年12月正式成立,本著弘揚滄州《詩經(jīng)》文化,提升滄州文化品位,服務于滄州地方文化建設的宗旨,先后開展和參與了多項活動,如《詩經(jīng)》進校園、《詩經(jīng)》全民閱讀、道德大講堂、國學進社區(qū)等,并發(fā)表《詩經(jīng)》相關學術論文30 多篇,這為《詩經(jīng)》文化的宣傳、推介和弘揚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其次,諸多國學教育培訓機構應運而生,他們將《詩經(jī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相結合,精心打造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機構越來越多,規(guī)模也日益壯大,大多機構會通過模塊教學的形式,在《詩經(jīng)》誦讀和語言訓練方面,除此之外,還會舉行一些活動,例如:夏(冬)令營、強化培訓班、國學體驗活動、國學主題活動等等,從各方面來培養(yǎng)和豐富幼兒的文化內涵,開啟幼兒以及青少年《詩經(jīng)》啟蒙的智慧之門。2012年滄州養(yǎng)正學堂正式開辦,秉承著“教育生活化,生活經(jīng)典化”的教育理念,它的國學啟蒙課程形式豐富多樣,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吟誦教學和音樂讀經(jīng)。
最后,一些社會性的國學研究機構對《詩經(jīng)》文化的弘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2012年,滄州市國學研究會正式成立,這是由滄州國學研究人員及支持國學研究的人士自愿結合組成的社團組織。研究會以弘揚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文化為宗旨,以提高廣大群眾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為目標,舉辦國學學術會議,創(chuàng)建 國學教育基地,來自滄州市的12 所學校成為首批“國學教育基地”。這12 所學校是:滄州市第二中學、滄縣中學、滄州市第三中學、滄州市第五中學、滄州市第十四中學、滄州市第八中學、滄州市職教中心、滄州市民族中學、滄縣實驗學校、滄州市新華小學、 滄州市育紅小學、 滄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國學研究會定期舉辦講座,各教育基地均要求參加,擔任講座的主講教師主要來自滄州師范學院相關專業(yè)的教授和副教授,他們不僅是國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的委員,而且長期致力于國學研究,經(jīng)驗豐富,成果豐碩,為國學研究會孔子學院的學員們精心搭建了國學啟蒙學習平臺和交流機會[6]。其中如滄州師范學院商隸君教授的《中國古代詩詞中的禮儀文化》在推廣、普及《詩經(jīng)》禮儀知識,啟蒙和發(fā)揚國學精髓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016年,滄州文化研究會和《滄州日報》《滄州晚報》聯(lián)合舉辦《詩經(jīng)》文化主題征文活動,得到了各地作者的熱烈響應,參賽作品以論文、消息、圖片的形式反映了各地對《詩經(jīng)》文化的傳播和弘揚情況,這無疑在滄州建州1500年之際,對擴大滄州《詩經(jīng)》文化的影響力意義重大。
另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以滄州圖書館為代表所舉辦的一系列《詩經(jīng)》推廣活動。滄州市圖書館于2013年9月28日設立《詩經(jīng)》專題文獻館,館藏文獻計八百余種、三千余冊,涵蓋了多種《詩經(jīng)》注本、研究專著和普及性讀本,全面反映了歷代《詩經(jīng)》研究的面貌和成果。自專題文獻館成立之后,滄州市圖書館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系列《詩經(jīng)》推廣活動,如以品讀《詩經(jīng)》為主要內容的“穿越千年時光·感受《詩經(jīng)》之美”2016年度燕趙少年讀書活動,2020年,為了擴大《詩經(jīng)》之鄉(xiāng)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領略《詩經(jīng)》之美,滄州圖書館在網(wǎng)上推出“詩情畫意”——詩經(jīng)文化圖文展,以引領廣大讀者讀經(jīng)典、誦經(jīng)典。這些活動的成功舉辦必將對《詩經(jīng)》文化的普及工作產(chǎn)生重要的推動作用。2014年10月8日,滄州市電視臺“文化滄州”欄目特邀滄州市政協(xié)原副調研員田國福先生主講《詩經(jīng)》,分4 期進行,他結合多年對《詩經(jīng)》的研究深入淺出,引經(jīng)據(jù)典,反響巨大。田國福先生是當代《詩經(jī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者,他搜集了大量的《詩經(jīng)》典籍,并編寫《歷代詩經(jīng)版本叢刊》,被稱為“中國收藏《詩經(jīng)》第一人”。此外,風雅頌大講堂的開講與文化八仙桌的系列訪談活動的開展,不僅梳理和傳播著滄州古今的文脈,無疑也為《詩經(jīng)》的啟蒙提供了重要的平臺。
21 世紀的核心產(chǎn)業(yè)就是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和傳承地方文化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工程。然而,在面臨以經(jīng)濟、信息和科技一體化為主要特征的世界文明浪潮席卷背景下,人們更應該充分挖掘其自身的、本土的地域文化的特色。
社會大眾推崇的“國學熱”雖然不能夠同國學教育相提并論,但是如果將其與國學教育有效融合,彼此相互呼應的話,就一定能夠有效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有效振興國學教育社會思潮。滄州的《詩經(jīng)》文化資源得天獨厚,作為國學中的經(jīng)典,以它來助力滄州國學啟蒙教育也最合適不過。這種助力,不僅需要大力的弘揚,更需要開展獨具特色的教育。
第一,利用《詩經(jīng)》文化資源,開發(fā)特色校本啟蒙課程。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概念。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正式發(fā)布。而校本課程是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对娊?jīng)》文化校本啟蒙課程的開發(fā),不僅旨在傳承《詩經(jīng)》精髓,弘揚滄州地方文化,而且對于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全面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既增強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進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更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健康的審美情趣。
第二,利用《詩經(jīng)》文化資源,提升地方國學啟蒙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關于《詩經(jīng)》的人文景觀對于《詩經(jīng)》 知識的積淀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尹吉甫墓、河間毛公書院、先賢館、詩經(jīng)村、詩經(jīng)博物館、 河間詩經(jīng)公園等都可以作為教師《詩經(jīng)》教育基地,組織參觀學習,通過引導、講解,使他們充分了解關于《詩經(jīng)》的發(fā)展歷程[7]。此外,作為滄州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滄州師范學院不僅設立了《詩經(jīng)》研究所,還有長期從事《詩經(jīng)》研究的專家,可以適當承擔培養(yǎng)《詩經(jīng)》啟蒙教師的任務,從而提升國學啟蒙教師的知識素養(yǎng)[8]。
第三,搭建《詩經(jīng)》文獻資源數(shù)字平臺,并實現(xiàn)共享。市圖書館的“詩經(jīng)館”目前還未建立書目型數(shù)據(jù)庫,文摘型和全文型數(shù)據(jù)庫,數(shù)字型數(shù)據(jù)庫。筆者認為,在弘揚地方資源方面,特色數(shù)據(jù)庫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注重收集、整理、保存原始素材,將其納入資源建設成果的范圍。特有的地方資源與民族文化資源正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險。需要盡快地利用聲音的、圖像的、文字的、實物的、數(shù)字的方式,特別是數(shù)字等方式將其進行保護、 記錄和傳承,把現(xiàn)有的地方資源與民族文化資源記錄下來,進行保護、開發(fā)和利用[9]。
國學啟蒙教育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更需要深入細致地挖掘,從而充分彰顯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10]。滄州作為《詩經(jīng)》之鄉(xiāng),更應該以傳承中華文脈為己任,以創(chuàng)建地方特色教育為方向,用全新的思想、理念、策略,搭建起地方國學啟蒙教育的新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