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孝感 432000)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fā)展,家庭關系也出現多元化結構,如單親家庭、貧困家庭、暴力家庭等,由于這些家庭環(huán)境的不同,子女的心理發(fā)展、性格特征等也會發(fā)生變化,尤其是單親家庭或暴力家庭等對子女的戀愛心理在更大程度上傳遞負性情緒;同時,隨著國民經濟迅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獨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及關愛度也隨之增高,從而導致子女對家庭或戀愛的依戀心理的提高[1]。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啟蒙老師,家庭是孩子通向社會的第一座橋梁。我們常說“孩子一出生,他心靈上這塊土地是荒蕪的,父母是這塊土地的第一個播種者,你種下什么樣的種子,就會結出什么樣的果實”,所以,父母的言行和孩子的個性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直接影響這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個人成長。不同的家庭關系會導致孩子不同的性格,比如,在留守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比較獨立,喜歡和自己交流,不愿意與他人交往,膽小焦慮,恐懼不安;在家庭關系中母親比較強勢的家庭中,會使孩子在種種約束中變得自卑,缺乏安全感,男孩子往往會變得懦弱,女孩子則叛逆不羈;在單親家庭關系中成長的孩子,承受著來自家庭、學習和社會的壓力,孩子往往會感到失望、無助,情緒壓抑,往往控制能力差,問題行為較多[2]。因此,父母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質量、經濟能力以及父母之間感情等各種因素,都將會直接投射在他們的子女身上,將直接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因此,該次研究主要著重于“問題”家庭關系給子女帶來的依戀及戀愛心理的影響,探索其中產生的問題和怎么解決心理困惑問題。
人際交往中存在的現象基本可以用心理學里的“依戀”來解釋。依戀貫穿于人的一生,影響著人的個性和生活質量。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和家庭的相處也可以用“依戀”來解釋。如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拜在研究孤兒院的兒童時發(fā)現幼時缺乏母親照顧的兒童會出現較多的心理問題,于1969年正式提出了依戀的概念。他認為依戀是嬰兒與特定對象之間的情感連接,它發(fā)生在嬰兒和經常與之接觸、關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間。當嬰兒與母親之間逐漸建立了一種特殊的社會性情感聯結,即對母親產生依戀。發(fā)生在母嬰之間的依戀表現為:嬰兒用目光追蹤母親,多人在場時嬰兒只看母親的臉,母親離開以后再出現時他會高興的微笑,嬰兒玩耍時如果母親在他的視線之內,他會感到安全、愉快,如果母親不在他的視線之內,他會感到恐懼、焦慮時;而當他們饑餓、寒冷、疲倦、厭煩或疼痛時,最需要的是母親。”鮑爾拜所說的這些是在解釋子女在嬰兒時期所表現出來的依戀,這對于在子女的后期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依戀現象也有一定的支持和解釋[3]。
我們所研究的家庭關系對成人依戀的心理影響正如鮑爾拜所說的,這是一種建立的特殊的社會性情感聯結,但是由于家庭關系的不同,這種“特殊的社會性情感聯結” 可能會導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養(yǎng)成過分依戀的情況,而這種過分依戀的情況,常常出現在家庭關系不和諧的家庭關系中。在沈陽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網中的一篇《家庭關系對孩子心理成長的影響》中提到“糟糕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甚大。處理不好,懂得再多教養(yǎng)技巧也無用”,其中,有一項關于“兒子和媽媽過度親密”的情況是這樣說的“父愛缺失的家庭,母親會和孩子格外親密,母親會把對丈夫的愛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會格外地依戀母親,這就是我們俗稱的‘媽寶’”。根據精神分析理論可知,母子過度親密可導致男孩性別認同與性意識發(fā)展延遲,使男孩內心印刻著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的“俄狄浦斯情結”,戀母的男孩子長大后,往往婚姻生活不和諧,不懂得處理妻子和母親之間的關系,造成家庭矛盾[4]。相反的,如果母親愛父親,會讓孩子產生“仿父”意識,即模仿父親以獲取母親的愛,對減輕戀母情結有幫助。這只是糟糕的家庭環(huán)境中的一種,還有很多如暴力家庭、 父母其中一方很強勢、父母感情淡漠等情況對于孩子的心理影響來說,都會造成很深刻的負面影響,比如,孩子的自卑感,變得膽小懦弱,還有壓抑情感等,這些情況都會讓孩子形成對父親和(或)母親的依戀心理。孩子對于父母的常見的依戀模式有4 種。
安全型依戀——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依戀行為,這類孩子從小在家人愛護下長大,充滿安全感,內心也比較自信,所以不會因為一時離開家人而感到驚慌失措。因為孩子明白家人是愛自己的,不會把自己拋棄,因此再次回到父母身邊,依舊會開心快樂。
回避型依戀——這類孩子通常會表現出冷漠、淡定,像一個“小大人”一樣,他們對父母的離開并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這類孩子其實特別渴望父母的關愛,希望與媽媽建立親密關系,但因長時間被忽視、被冷落,他們不敢表露心聲,怕失去更多,所以這類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也比較大。
焦慮—矛盾型依戀——這類孩子的表現就是,家人一離開,他們就會大吵大鬧,發(fā)泄自己的不滿,但和媽媽在一起,又表現出焦慮的情緒,甚至反抗一種親密關系的形成。
混亂型依戀——這種依戀模式是在1990年被心理學家加進來的,相比于前3 種依戀行為來說,這類孩子的安全感極差,甚至會用過度任性來釋放心中的恐懼,心理學研究表明,這類孩子可能更容易在精神方面出現問題。
對于依戀行為的說法,很多父母認為這和孩子的性格有關,有些是天性使然,但心理學研究的結果否定了家長的看法,他們認為孩子的性格只有30%來自于先天,而剩余70%是后天教育形成的。所以建立一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我們的第一個家,就叫作“原生家庭”。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叫作“原生情結”。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歷程??梢哉f,原生家庭也是影響我們最早,持續(xù)力也最久的環(huán)境及系統。在第二部分內容中提到“父母的生活態(tài)度、生活質量、經濟能力以及父母之間感情等各種因素,都將會直接投射在他們的子女身上,將直接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痹谏衔闹形覀円灿懻摿瞬煌彝リP系導致孩子會產生不同的負面情緒,這些負面情緒也會影響到這些孩子的戀愛心理[5]。
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承受著來自家庭、學習和社會的壓力,孩子往往會感到失望、無助,情緒壓抑,往往控制能力差,問題行為較多。體現在戀愛中,他們容易沒有安全感,不信任對方,不相信愛情。仍以“媽寶男”為例,經常出現在父愛缺失的家庭里,母親會和孩子格外親密,母親會把對丈夫的愛,轉移到孩子身上,孩子就會格外地依戀母親,這樣即使在戀愛時仍會過于依戀母親,凡事以母親為中心,處理不好和戀人或愛人的關系,也有可能把他的戀人也當作另一個“媽媽”,接著就會導致戀愛雙方發(fā)生矛盾,并且“媽寶男”也不能很好地處理這些矛盾。再以感情中的第三者女性為例,這種女性一般都存在戀父情結,原因是小時候父愛的缺失,導致在成年后仍然對這種父愛充滿渴望,希望能夠有父愛一般的關愛,所以會對較為年長的成熟男性感興趣,就會不由自主地充當第三者。
暴力型家庭關系是指父母雙方經常吵架或者相互拳腳的家庭關系。同樣,暴力型家庭關系也只是指父母二人之間的暴力行為,也會因為各種其他因素將暴力實施到孩子身上[6]。這種家庭關系容易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性格孤僻,容易恐懼、驚慌、焦慮、脾氣暴躁,沒有安全感,懼怕戀愛和婚姻。這樣的孩子在以后建立戀愛和婚姻的時候,更容易發(fā)生家庭暴力,不愿與戀人或孩子溝通問題,而是與父母一樣,通過暴力解決問題,通過吵架或毆打的方式來解決雙方之間存在的問題。這對于戀愛和婚姻來說會產生惡劣的影響。同時,這種孩子在戀愛、婚姻關系中也更容易經受不住失戀的打擊,情緒低落,甚至產生自殘、自殺甚至謀害雙方等相當嚴重的后果。
通過兩個“問題”家庭。研究了原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問題,以及在他們的人生中面對感情的問題,他們多數都表現為懼怕感情,不能通過正確的方式解決發(fā)生的問題。由此看出,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結”,會在子女成長后在夫妻相處中不受控制的重復出現,才會導致上述所出現的問題,也就是孩子成年后的行為、認知、情緒都起了連鎖反應。心理學家認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們是與自己的伴侶相處,其實是不斷重復經歷自己過去與父母的關系。戀愛關系或者婚姻關系,可以說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互動模式的重現。當然,也有很多家庭都很和諧和藹,家庭氛圍都很好,其子女的成長環(huán)境也就比較好,對于他們的人生觀、 價值觀、戀愛觀的形成也都奠定了好的基礎。
不管是依戀心理還是戀愛心理,成人在家庭關系影響的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對自身的各個方面或者不同心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在前面部分內容中,很多一類家庭的情況,導致他們產生的依戀心理在戀愛心理中也會體現出來。綜上所述,現擬定以下建議對成人的依戀及戀愛心理進行干預和指導。
和諧的家庭關系可以給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氛圍。就好像孩子生活在一個非戰(zhàn)爭的狀態(tài)。和諧也并不意味著家庭中沒有矛盾,人和人相處的過程中一定會有摩擦、有矛盾,關鍵在于父母是如何處理這些矛盾的[7]。很多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們吵架的情形,事實上,如果子女發(fā)現父母有矛盾了,在他們吵架時又不讓孩子看到,這時是孩子最緊張的時候,孩子不知道父母到底怎么了,因為什么事要吵架,就會開始胡思亂想;相反,如果父母在出現矛盾的時候,父母通過溝通或者其他方式解決矛盾,讓孩子知道因為什么發(fā)生矛盾,這個過程也是在告訴孩子矛盾是可以解決的,并且也可以通過這個事情讓孩子學會解決矛盾的方法。
現實中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父母之間明明沒有感情了,卻打著“因為孩子”的口號繼續(xù)著不幸福已經沒有愛的生活,這對于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有很多孩子都在經歷著這種事情,覺得自己就好像一個負擔一樣,成為母親或者父親的累贅,這個事情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在父母沒有感情的時候,很理性地告訴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是因為他們感情之間出了問題,才不能好好地在一起了,可是爸爸媽媽都會很愛自己的孩子的。這時候雖然還是要讓孩子面對父母分開的情況,可是不會讓孩子自己產生心理負擔,這種方法對于孩子來說,要比承受因為自己爸爸媽媽才勉強在一起的情況要好得多,對于他們的心理影響來說,也是一種健康的表達方式。
找到自我,學會獨立,建立自信心。建立自信心是一個需要很大耐心的過程,因為自信需要培養(yǎng),所謂的“培養(yǎng)”,即是說并非朝夕可達。要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這句話,雖然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但都是可以通過后天其他方式彌補的。有位哲人這樣說過:“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取決于他能夠在多大程度上獨立于這個世界”。這句話包含著深刻的智慧。很多的時候,獨立意味著完整地承擔必要的責任; 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承擔必要責任的人必然相對更加自信。自信的人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自己是自己,別人是別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
關心身邊的人,懂得分享愛,才能獲得愛。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我們往往很容易就會忽略別人的感受,照顧不了別人的情緒[8]。每個人也都希望別人的焦點多關注一下自己,如果嘗試去好好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愛是相互的,不要只懂得索取,不要過分依戀他人,學會關心身邊的人,身邊的人也會關心自己,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愛與被愛的美好。
家庭關系給成年人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都離不開對其心理的影響,不良的心理對身心健康都有著極大的危害,總是感到矛盾、壓抑不安和不愉快情緒的人,更容易免疫力減弱患上癌癥。因此,社會應該多多關注心理問題,針對成年人的依戀及戀愛心理開展心理教育講座,在學?;蛘咴诠纠锱e辦心理教育活動,準備一些關于心理教育的書籍,也可以通過不定時請一些心理專家為大家做一些心理放松活動,解決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