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清華,黃光輝,王 鵬,孫傳強,馮賢慧
(清遠市中醫(yī)院肺病科,廣東 清遠 511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患,在我國40 歲以上人群中COPD患病率為13.7%,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家庭及社會造成了重大負擔[1]。COPD患者因為反復的呼吸道炎癥,導致肺組織的不可逆性損傷,引起肺功能下降,加重了病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反復發(fā)作,可引起患者免疫力低下,細菌耐藥增加。中醫(yī)藥治療COPD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研究應用小青龍湯聯(lián)合中藥穴位貼敷治療AECOPD,觀察對C反應蛋白(CRP)和降鈣素原(PCT)的影響,現(xiàn)總結如下。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清遠市中醫(yī)院肺病科門診及住院AECOPD患者76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診治中國專家共識》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其它器官、系統(tǒng)嚴重疾病的患者、對研究藥物過敏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其中治療組男性32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72.74±10.07)歲,平均病程(7.25±3.30)年;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73.16±9.43)歲,平均病程(8.42±3.8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參照指南標準,根據(jù)不同病情,給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控制性氧療、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等。
治療組: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口服小青龍湯外加穴位貼敷治療,小青龍湯藥物組成:炙麻黃9g、桂枝9g、細辛3g、法半夏12g、干姜3g、白芍6g、五味子6g、炙甘草9g;每天1劑,水煎2次,一次煎取藥液200mL,早晚2次分服,連續(xù)14天。穴位貼敷藥物組成及制備方法:將白芥子、制延胡索、制半夏各10g,甘遂、細辛各15g,研碎成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備用;選取肺俞、脾俞、定喘、膻中作為治療穴位,做成約0.5cm大小的圓餅貼敷于治療穴位上,予醫(yī)用膠布固定,每次貼敷4h,1次/d。兩組均以14天為一個療程,14天后綜合評價療效。
(1)肺功能:治療前后觀察兩組第1秒用力呼氣量 ( FEV1) 、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氣量與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2)炎癥相關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第7天、第14天血白細胞(WBC)、C反應蛋白(CRP)、血清降鈣素原(PCT)的變化。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采用SPSS 18.0,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比較
如表1,兩組患者治療后FEV1、FVC及FEV1/FVC(%)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治療組FEV1、FVC及FEV1/FVC(%)均較對照組改善明顯(P<0.05)。說明治療組治療后肺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相關指標比較
如表2,兩組患者治療14d后,WBC、CRP及PCT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且治療組下降程度明顯超過對照組(P<0.05)。
COPD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氣道長期處于慢性炎癥及缺氧狀態(tài),易發(fā)生反復感染,是導致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2]。AECOPD患者由于氣道解剖結構破壞、支氣管清除能力下降,導致原有的定植菌釋放炎癥介質,引起呼吸道感染,從而出現(xiàn)咳嗽、咳痰增加,氣喘加重[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祖國醫(yī)學“肺脹”“喘證”等疾病范疇。其外寒內飲證的病機主因患者素體陽虛,津液失于輸布,致水飲內停;加之起居不慎,復感風寒,則寒飲內動[4]。本研究采用小青龍湯治療,方中麻黃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溫陽化氣行水以化里飲,兩者相須為君,共達解表散寒之效;細辛、干姜溫肺化飲為臣,亦可助麻、桂解表祛邪;佐以五味子收斂肺氣以止咳,芍藥養(yǎng)血和營,兩者一散一收,共奏止咳平喘、防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效;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炙甘草調和諸藥兼為佐使,亦有益氣和中之功;諸藥合用,共奏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平喘止咳之功。有研究發(fā)現(xiàn)[5],小青龍湯加味治療外寒內飲證COPD患者有較好的療效,并能快速、有效降低患者COPD中醫(yī)證候評分,在明顯改善COPD患者呼吸功能的同時,還能降低患者肺內炎性反應。另有研究表明[6],小青龍湯能快速拮抗組胺受體,拮抗氣道平滑肌收縮的同時,減少氣道阻力,增大肺動態(tài)順應性,從而進一步改善COPD患者小氣道改變引起的癥狀。穴位貼敷療法是通過藥物、腧穴、經絡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中醫(yī)外治法,與中藥內服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本研究采用白芥子、制延胡索、制半夏、甘遂、細辛制成藥餅進行穴位貼敷治療,方中以白芥子、制延胡索辛溫助陽、行氣散結;細辛溫肺化飲;制半夏燥濕化痰;甘遂行氣散結,并可防辛溫太過。有研究表明[7],穴位貼敷能降低慢阻肺患者血清MMP-9、lL-8 水平,減輕氣道炎癥損傷程度,減緩氣道的纖維化及氣道重塑進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8],中藥穴位貼敷能快速降低AECOPD患者血清CRP、IL-6、TNF-α水平,從而抑制炎癥反應,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小青龍湯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后,兩組患者FEV1、FVC及FEV1/FVC%均較治療前改善,且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小青龍湯聯(lián)合穴位貼敷較常規(guī)西藥治療能更好地改善肺功能;兩組患者治療14天后WBC、CRP、PCT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治療組下降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小青龍湯聯(lián)合穴位貼敷能有效降低AECOPD患者炎癥指標。
綜上所述,小青龍湯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能顯著改善AECOPD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可能與其控制炎癥水平有關,其可能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