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奇
眾所周知,魯迅并非兒童文學作家,但作品中也有不少的與兒童相關,現(xiàn)今部編語文教材以全面鋪開使用,教材中有許多魯迅先生的選文,六年級上冊加入了魯迅單元,初中也選擇了8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固魯迅選文閱讀教學必定是小初一體化將遇到的難點和重點。魯迅作品豐富的內涵,有利于兒童精神文化的成長,塑造的人物形象符合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通過教學講解,不僅能讓也學生感受到魯迅先生對于人性的反思及對于黑暗社會的反抗,還能在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耙慌挛难晕?,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是校園中流行的說法,這反映了當下魯迅選文教學的窘境,所以在小初一體化的形勢下,對教學策略進行創(chuàng)新是當前的必要舉措,通過“三重建構”創(chuàng)新小初一體化視域下魯迅選文的教學策略。
一、將魯迅學習與兒童心理相建構,實現(xiàn)三重滿足
心理學家杜威提倡教育只有順應兒童的天性,才能有所作為。故而我們語文教師要時刻關注兒童的心理特征,你的教學手法能否與兒童心理產(chǎn)生共鳴,這是實現(xiàn)本文內涵價值的首要前提。
1.自身學習,滿足教學需求
目前我國語文教師中70、80后教師占比很大,由于成長環(huán)境的差異,我們甚至對于魯迅的作品戴上了有色眼鏡,認為魯迅的錯別字就不是錯別字,就叫通假字,魯迅的病句也是有時代意義的等等,但我們不能忽視,魯迅是白話文的先行者,我們語文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育人,這也就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通過閱讀魯迅的文章,不斷滿足課文教學的知識、內涵需求,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道路的引路人,從而從自身學識出發(fā)滿足教學需求。
2.前置性學習,滿足學生興趣
正如前文所說,學生對于魯迅的文章往往給予晦澀難懂的評價,我在教學六年級下冊魯迅選文單元時,沒有先上《少年閏土》《好的故事》,而是讓學生先自讀這兩篇文章,創(chuàng)新地進行了一次前置性的調查問卷,問卷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選文中哪一章節(jié)最吸引你,并寫上簡單的理由;二是選文中給你印象最深是哪個章節(jié),簡要說說為什么讓你印象深刻,可以是不懂之處,也可以是給你啟迪之處。孩子對于這樣問卷形式的作業(yè)表現(xiàn)了極大的興趣,反而認真閱讀了他們認為晦澀難懂的課文。
3.探究性學習,滿足內涵價值
新課標指出:面對閱讀時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時,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小初融合階段的孩子往往有了初步的自主閱讀、鑒賞及審美的能力,但還比較稚嫩,尤其面對魯迅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他們往往不能一下子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感受其深刻的內涵,但由于這階段孩子心理的不穩(wěn)定性及亟待成功的心理,對待他們不能一味否定其觀點,應多進行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例如教學《好的故事》一課時,通過各種形式反復吟詠,讓學生感受魯迅對于美好夢境的追求和向往,在學生無法理解的結尾處,我補充黑暗舊社會的閱讀資料,圍繞“再談夢境”這一話題展開探究,當學生說出見解之后,我再進行補充或深化,這時的學生是沒有教學輔導書的,是獨立的閱讀探究,進而讓魯迅對于美好未來的向往之情躍然于學生心中。
二、將魯迅研究與引導輔助相建構,實現(xiàn)雙向價值
魯迅在強調兒童本位的同時并不否認教育者的作用。11-15歲這個階段兒童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雖有所發(fā)展,但仍帶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觀性,所以教師應做好引導者、輔助者的角色。
1.研究文獻,引導學生探索文本價值
魯迅一直以來是我們中國文壇最受關注的作家之一,對他的研究至今仍不斷進行著,新的成果也是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通過關注魯迅研究,我們可以對教材文本進行補充、拓展,將課內的學習延伸到更廣闊的課外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學八年級上冊《藤野先生》一課時,有這樣一個問題:“棄醫(yī)從文是魯迅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課文,還有一些文章對此也有記述,如《〈吶喊〉自序》。課后查找相關資料,讀一讀,加深對魯迅這一人生選擇的理解。聯(lián)系實際,說說魯迅的人生選擇給了你哪些啟示”,雖然課后給予了好友許壽裳對其“棄醫(yī)從文”的解釋,但這遠遠還不夠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探索欲,這個時候我提供一些關于魯迅棄醫(yī)從文的研究文獻,供孩子們學習,這一階段的孩子對于閱讀文獻和檢索要點有了一定的經(jīng)驗,他們在問題的引導下,老師的輔助下,既理解了當時社會對魯迅個人成長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也激發(fā)了學生借助文獻資料探究、拓展課文的濃厚興趣。
2.解讀文本,輔助學生觸摸審美價值
對處在小初銜接階段的學生來說,我們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感悟能力之外,還要訓練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提升自身兒童文學素養(yǎng)上下功夫,多讀兒童文學,多寫兒童文學,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輔助學生對各類文本進行審美價值的感悟。
由于少年期是從幼稚向成熟發(fā)展的轉型時期,故少年文學必須重視美育與引導。正如魯迅的文章,其藝術的審美愉悅功能是極其強大的,所以有專家推崇魯迅的文章一言一字皆有美。因此,在小初階段10多篇魯迅選文中,小說方面,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小說的藝術特征,進而感受魯迅對人生的態(tài)度和追求,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時,我通過梳理魯迅對閏土的回憶,讓學生感知閏土機智勇敢又見多識廣的形象,以及與閏土間真摯的友誼,進而通過解讀文本讓學生感受到魯迅要“從四角便是天空的院子中走出來”的人生追求。散文方面,可以帶領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對散文的語言藝術進行感知,例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可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描寫百草園的文字,從詞句安排到語言節(jié)奏,在讀中讓學生感受到百草園豐富旺盛的生命力。通過文本的不同解讀方式,讓輔助學生觸摸魯迅作品中所傳達出的美感,使學生學會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審美體驗相互融合,進而找到與魯迅作品的共鳴。
三、將魯迅文學與兒童情趣相建構,拓寬教學模式
雖然魯迅文學不屬于兒童文學,但作為承載著人類傳達對下一代所寄予的文化期待。那怎樣讓兒童接受,就必須與兒童情趣相結合,基于情趣,我覺得可以拓寬豐富我們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
1.拓展藝術領域,實現(xiàn)融情于趣
部編本小學語文課本中的魯迅選文是《少年閏土》和《好的故事》,敘述生動、文筆細膩,在教學時,我嘗試采用繪畫模式展開教學。例如教學《少年閏土》時,對于第一自然段課后要求背誦,我便讓學生讀后進行繪畫,學生積極性很高,邊畫邊感受作者環(huán)境、人物描寫的細致生動。之后我讓學生自讀課文,選擇一個單獨場景,例如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刺猹等,作為繪畫材料,學生在繪畫中更直觀地感受魯迅語言藝術的魅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細致閱讀課文的習慣。
在教學九年級下冊《孔乙己》一課時,我認為小初銜接階段的孩子動作意識仍然占據(jù)學習系統(tǒng)中的主導地位,所以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來提高學生文學接受及鑒賞能力。而《孔乙己》一文由多個場景組成,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分場景的表演形式,給學生一節(jié)課的時間自讀自悟自演,第二課通過學生的表演,無論是表演者本身,還是作為觀眾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夠進行浸潤式的課堂,這樣有了感情,便樂于接受課文,更有利于理解人物形象、課文內涵。
2.開展“圍讀”活動,實現(xiàn)以趣悟情
“圍讀”一般用于影視作品,遷移于語文學習模式中來,就是教師組織學生圍坐在一起,依次朗讀你自己找到的關于主問題的文獻資料,大家集思廣益,商量討論,得出結論。在六年級上冊“走近魯迅”單元中,我就嘗試利用“圍讀”,通過將單元內四篇課文整合成一個任務,暨你認為魯迅是一個怎樣的人。鼓勵學生自己搜集魯迅的文章或者其他人評價、描述魯迅的文章,展開群文學習,有的學生找到了周海嬰的《記憶中的父親》,有的則是郁達夫的《懷魯迅》等。依靠“圍讀”各種文章,一方面集思廣益,發(fā)表自己的感概,令學生進一步地體悟魯迅的高尚品格,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通過自己的表達,說出對魯迅的崇高敬意,在學生的心里播下魯迅精神的種子。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了解到魯迅作品對學生人格和精神世界塑造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絕對不能將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學生,教師要通過引導和暗示讓學生自己親身體會和感受,通過“三重建構”的教學策略,發(fā)揮魯迅作品的教學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出一批批像魯迅先生一樣意志堅定、愛國愛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