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霞,竇訓研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具較高致殘率與病死率的腦部疾病,臨床上主要采取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及控制血壓等手段治療[1]。氯吡格雷是急性腦梗死治療常用藥物之一,治療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但部分患者仍可能發(fā)生缺血性血管事件,此種情況稱為“氯吡格雷抵抗”[2]。氯吡格雷抵抗發(fā)生的具體原因目前尚不清楚,通常認為與循環(huán)血小板增加、基因多樣性、生物利用度及其他血小板激活通路被激活等多種因素有關。相關研究顯示,血栓通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與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該藥物可改善急性腦梗死氯吡格雷抵抗狀況[3]。本研究觀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2018年6月常州市金壇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氯吡格雷抵抗患者160例臨床資料。其中男84例,女76例;年齡45~85(62.20±4.13)歲;發(fā)病48 h內血小板計數(shù)(1.00~4.50)×1011/L。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營養(yǎng)支持與對癥治療,并予硫酸氫氯吡格雷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生產(chǎn),國藥準字J20180029)1片,每天1次,連續(xù)用藥14 d。出現(xiàn)氯吡格雷抵抗后加用注射用血栓通(凍干)[廣西梧州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20025652]500 mg混合5.0%/10.0%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50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連續(xù)用藥14 d。
1.3 觀察指標與測定方法 比較患者加用血栓通治療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相關炎性因子[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變化。測定方法:患者治療前與治療14 d后采集肘靜脈血液樣本,放置于1∶9的枸櫞酸鈉抗凝管中以1 000 r/min轉速離心8 min以制備(富)血小板血漿,后再以3 000 r/min轉速離心15 min制備(貧)血小板血漿,將(貧)血小板血漿作為對照;應用二磷酸腺苷(ADP)作為誘導劑,終濃度為10 μmol/L,利用血小板聚集儀進行血小板聚集實驗并記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加用血栓通治療前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為(3.72±1.62)%,加用血栓通治療后為(2.47±1.71)%,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712,P=0.000)。增加血栓通治療后患者各項炎性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見表1。
表1 患者加用血栓通治療前后相關炎性因子水平變化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急性重癥疾病,該病癥起病急,具有較高的致殘與病死風險,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突然性頭痛、耳鳴、偏癱及昏迷不醒等癥狀,因此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以盡快改善患者的臨床病癥并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急性腦梗死在中醫(yī)學中歸屬于“缺血性中風”范疇,其主要的病因是氣滯血瘀,治療原則為通絡活血、化瘀通脈[4-7]。
氯吡格雷是臨床上用于預防與治療由血小板高聚集所導致的心、腦以及其他動脈循環(huán)障礙疾病,其可抑制ADP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ADP介導的糖蛋白GPⅡb/Ⅲa復合物的活化[3],從而發(fā)揮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并且氯吡格雷對于血小板ADP受體的作用是不可逆的,經(jīng)口服后吸收速度較快并且與血漿中蛋白的結合率高達98.0%,其代謝產(chǎn)物無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但在臨床應用中發(fā)現(xiàn),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情況,采用氯吡格雷治療的臨床效果相較于其他患者明顯更低,有關研究認為藥物間的反應、腎功能受損、冠狀動脈疾病、基因差異及吸煙等因素可能導致氯吡格雷抵抗的情況出現(xiàn),從而導致藥物的抗血小板效應較低且較難預測[7]。
氯吡格雷抵抗對患者的臨床治療具有不良影響,患者具有較高的心血管再梗死或是嚴重出血等風險,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嚴重的威脅,因此臨床需要采取有效手段進行防治,以盡量提高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的最終結局。血栓通注射液是臨床上常用的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藥物[3],主要成分為三七總皂苷,該藥物成分具有良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與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F(xiàn)代藥理學認為,三七總皂苷可對患者的ET-1與血小板功能產(chǎn)生有利作用,具有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的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與黏附,從而發(fā)揮良好的抗血栓效果,并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同時,血栓通所具有的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能夠有效緩解多種炎性因子分泌所導致血管內皮損害情況,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免疫反應并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從而避免引發(fā)炎性因子風暴,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8]。因此,將血栓通注射液應用于急性腦梗死氯吡格雷抵抗的治療中,能夠加強對患者的抗血栓治療效果,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血小板是血液中具有黏附、變形、聚集及釋放作用的組織,通過測定人體的血小板聚集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顯示患者的健康狀況并為相關疾病的診斷提供較為準確的依據(jù),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多見于高血壓、急性心肌梗死、抗炎抗體復合物反應及血栓性疾病等,因此,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會明顯升高,從而對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造成不良影響,并可能出現(xiàn)血栓情況,增加患者發(fā)生心腦血管血栓的風險[9-10]。加之患者使用氯吡格雷進行治療,一旦發(fā)生氯吡格雷抵抗情況,則對患者的生命造成進一步威脅,也增加了臨床救治患者的難度,因此采用有效的方式降低氯吡格雷抵抗發(fā)生率、改善患者血液循環(huán)情況,對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與患者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加用血栓通治療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顯低于加用血栓通治療前,提示該治療方式可有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提高對急性腦梗死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升用藥安全性并改善預后。同時,增加血栓通治療后患者各項炎性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表明使用血栓通注射液可顯著改善患者機體炎性因子分泌情況,提示患者的腦梗死情況得到有效緩解。其中TNF-α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在血清中的表達水平會明顯升高,而TNF-α的水平高低與患者內皮功能的損害情況有直接關系,也是體現(xiàn)患者預后的可靠指標[12]。故臨床在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時,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情況的患者,并合理調整氯吡格雷治療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對患者加用其他有效治療藥物或手段,并加強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監(jiān)護,從而改善患者的治療效果[13]。
綜上所述,血栓通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臨床效果佳,能夠進一步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