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丹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內科疾病,指由于冠狀動脈脂質代謝異常,產生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引起血管腔可供血液流通部分狹窄或阻塞,進而造成心臟血供及氧供不足,甚至出現嚴重病變壞死的心臟病。該病患者臨床起病較急,可突發(fā)心前區(qū)疼痛感,多為發(fā)作性絞痛或壓榨性痛感,若未及時進行治療,患者發(fā)展至重癥時會對心臟正常功能產生不可逆性損傷,伴發(fā)心臟破裂、心室壁瘤及心肌梗死后綜合征等多種惡性并發(fā)癥,甚至引起死亡,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3]。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的藥物種類繁多,且由于使用劑量的差異治療效果各異。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劑量厄貝沙坦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及作用機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7月-2019年1月東北輸變電設備集團中心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組原則分為觀察組(57例)與對照組(57例)。觀察組男26例,女31例;年齡45~69(57.68±6.43)歲;病程1~11(5.83±3.19)年。對照組男30例,女27例;年齡48~70(58.47±6.12)歲;病程1~12(6.04±3.57)年。2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有可對比性。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參照《穩(wěn)定性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4]制定納入標準:(1)胸骨后部明顯不適感,主要表現為壓迫感、發(fā)悶、緊縮或沉重感,同時還伴發(fā)呼吸困難、坐立不安或瀕死體驗;(2)一般癥狀持續(xù)時間為數分鐘,與過度勞累或情緒激動相關,經休息或硝酸酯類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3)經實驗室、心電圖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排除標準:(1)對本研究所用藥物經實驗室過敏檢查結果呈陽性;(2)近期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3)伴發(fā)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或重要臟器慢性疾?。?4)自身免疫功能缺陷。
1.3 治療方法 2組均接受硝酸酯類藥物、調脂及抗凝血治療等常規(guī)治療: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北京京豐制藥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93525,規(guī)格:20 mg/片)1片口服,每天2次;酒石酸美托洛爾片(珠海同源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57289,規(guī)格:50 mg/片)1片口服,每天3次;阿司匹林腸溶片(浙江華潤三九眾益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3022161,規(guī)格:50 mg/片)2片口服,每天1次。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大劑量厄貝沙坦片(石家莊以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0794,規(guī)格:75 mg/片)治療,起始劑量為每次1片,每天1次,維持劑量為每次4片,每天1次。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小劑量厄貝沙坦片治療,起始劑量為每次1片,每天1次;維持劑量為每次2片,每天1次。2組均治療2個月。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比較2組治療前后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1)采用飛利浦醫(yī)療公司生產的HD6彩色超聲系統檢測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包括頸動脈斑塊厚度、斑塊面積及數量;(2)采集患者晨間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取上層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檢測所用試劑由上海美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檢測操作按照使用說明書執(zhí)行,結果由計算機自動生成。
2.1 治療前后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 治療前,2組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頸動脈斑塊厚度、斑塊面積及斑塊數量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比較
2.2 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血清CRP、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冠心病分為隱匿性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臟病及猝死5種臨床類型,其病理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致病因素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高血糖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及社會心理因素等。據相關研究顯示,機體異常水平的炎性反應積極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5-6]。因此,選擇高效安全的藥物對癥治療為臨床治療冠心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既往對于冠心病患者臨床多采用硝酸酯類藥物、降血脂及抗凝血治療,包括單硝酸異山梨酯片、酒石酸美托洛爾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等藥物,其中單硝酸異山梨酯片可軟化血管,起到擴張冠脈的作用,促使冠脈灌注量得到改善;酒石酸美托洛爾片屬于β受體阻滯劑,能夠對交感神經活動起到抑制作用,可改善心肌缺血狀況,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阿司匹林腸溶片可對血小板聚集發(fā)揮抑制作用,并起到擴張血管、加速血流動力的作用,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中,有著重要地位。但臨床實踐中發(fā)現,通過上述治療患者臨床療效仍無法達到預期[7]。因此,找尋一種更加有效,且安全性高的治療方式成為臨床冠心病治療重要研究方向。研究顯示,炎性反應最初是作為防御保護性反應存在,當其反應水平異常升高并逐漸發(fā)展成為慢性時,可引起病理性斑塊形成,而CRP、TNF-α及IL-6均參與炎性反應過程。其中CRP是人體中炎性反應的敏感性指標,當其水平升高時可沉積于動脈血管病變部位,激活炎性遞質的釋放,從而引起內皮細胞受損,誘發(fā)血管痙攣,從而加重動脈粥樣硬化程度;TNF-α則參與脂質類代謝過程,其與脂肪組織的過度表達密切相關;IL-6則可增加葡萄糖攝取,促使胰島素敏感性產生變化,誘發(fā)胰島素抵抗,且其還可促進黏附分子的表達及釋放,加速血小板凝聚,誘導肝臟合成CRP,進而通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血黏度上升,促使動脈粥樣硬化形成[8-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頸動脈斑塊厚度、面積及斑塊數量均小于對照組,且血清CRP、TNF-α及IL-6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大劑量厄貝沙坦在冠心病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積極意義。分析其原因可知,厄貝沙坦屬于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藥物,其可特異性拮抗轉換酶受體,從而阻止血管緊張素Ⅰ轉化血管緊張素Ⅱ的生化過程,減少機體細胞氧化自由基的形成,保護內皮細胞穩(wěn)定;同時該藥可特異性拮抗血管緊張素轉換酶Ⅰ受體,從而抑制血管收縮素及醛固酮的產生及釋放,有效擴張血管,改善冠心病癥狀[10-11]。此外,厄貝沙坦可產生抗炎作用,控制炎性因子水平,抑制冠狀動脈內斑塊炎性因子異常升高,從而防止斑塊再形成,有效改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降低對冠狀動脈細胞的損傷[12]。在一定范圍內,使用大劑量厄貝沙坦可增加藥物作用濃度,全面阻斷血管緊張素的釋放,從而有效提高治療效果[13-14]。但長期大量使用厄貝沙坦治療時可能引起患者血糖、尿酸異?;螂娊赓|紊亂,對患者造成其他損傷。因此,臨床使用時需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謹慎用藥[15]。
綜上所述,大劑量厄貝沙坦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程度,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但臨床用藥安全性有待提高,故使用時需結合患者情況進行綜合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