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峰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 重慶 402160)
科技體育是利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將有關體育的活動和事物進行改造和改良。內容包含了科學理論的進步和技術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科學精神。伴隨科技革命的發(fā)生,科學技術以不可阻擋的威懾力進入世界各個領域。它所帶來的便利和舒適,一度讓人們將它捧上了神壇。對于體育,更是如此。體育器材的更新,體育服裝的設計,體育制度的改革,體育人才的選拔制度,體育賽事的管理等等,無處不見科技的影子,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更像是各國科技能力的競技和展示。自2008北京奧運字正腔圓地提出“科技奧運”一詞后,科技體育算是正式在體育界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一席。然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即便科技體育一度讓體育登峰造極,但是層出不窮的體育丑聞卻幾乎可以讓體育名聲掃地。因此在享受科技體育所帶來的好處時,我們一定要對它的不利因素保持時刻警惕,這樣才能實現體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習近平同志曾說過:“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要發(fā)展國家體育事業(yè),科技體育是必不可少的。胡錦濤同志曾說過要實現全面建設和諧社會,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五個方面著手。個人以為這句話同樣適合于體育,以下將從五個方面看待科技體育的功與過。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體育事業(yè)發(fā)展隨著我國政治形勢的變化而大起大落,一個國家的體育發(fā)展水平與其體育管理制度密切相關,一個城市的體育賽事舉辦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它的體育管理制度是否科學,一個社區(qū)的體育活動能否長久開展下去取決于它的體育組織能力是否優(yōu)良。由此可見體育在政治層面所表現出來的制度建設和管理是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備條件。
伴隨科技體育的引入,大量系統的學科,如管理學、數學、統計學、心理學人力資源開發(fā)與管理學等學科,開始越來多的運用到體育制度和體育管理的科學規(guī)范中,如運用控制論和信息論對運動訓練過程的監(jiān)控,使訓練比賽管理信息化和規(guī)范化。2008年北京奧運之所以讓世界人民驚艷,除了上下文明五千年的歷史沉淀,重中之重在于它組織管理的科學化。它以電子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以現代管理技術為手段,運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工作,其中電子信息工程的科學技術應用水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我國的舉國體制就是科技體育在政治層面運作的產物。誠然,它為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其在人力、物力、財力的大量損耗也是不容忽視的。除此,科技體育為一個國家所帶來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體育的政治功能,進而在訓練手段和方法上采用一些過激的,不符合體育精神和道德的行為。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對體育事業(yè)的經濟投入。人們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必定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最低也要能夠解決溫飽問題。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多年的戰(zhàn)亂紛爭讓華夏人民首先致力于解決溫飽問題,雖從國家層面不斷的在推進國家體育事業(yè),但也從政治上經濟上受到制約,以至于新中國在奧運會中展示已是建國多年之后。
面對如今越發(fā)白熱化的申奧角逐,實在難以想象曾經奧運也有被棄若敝屣的時候。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舉辦前,奧運會所帶來的沉重經濟負擔已經讓舉辦城市享受不到它的快樂和激情,因此奧運會一度成為“燙手山芋”。為保護奧林匹克運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奧委會被迫同意將商業(yè)運作的模式引入奧運會。以T0P10為首的商業(yè)運作是科技體育在經濟層面上的活學活用,不僅扭轉了奧運會險將淹沒于歷史長河的悲劇,并讓它成為人們競相申辦的“搖錢樹”,更讓洛杉磯奧運會賺了個金滿缽。但是凡事均有一個“度”,所謂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奧運會的過度商業(yè)化就像一個已經惡化的腫瘤,如果不進行切除手術,即使再神圣的奧運圣火也凈化不出奧運會的純度?;仡櫄v史,在百年奧運的回歸之際,美麗的雅典娜在可口可樂面前黯然失色;第24屆漢城奧運上,主辦方為迎合轉播權買主而更改運動員比賽時間,嚴重影響運動員比賽水平的正常發(fā)揮;偌大一個非洲,至今都與舉辦奧運無緣,經濟上劣勢地位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傊?,科技體育所帶來的過度商業(yè)化,踐踏了奧林匹克精神,辱沒了奧林匹克文化,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盧元稹教授在《體育社會學》一書中提到,體育具有社會控制的功能,也就是體育對社會越軌行為的控制,即建立一種社會安全閥機制讓各種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在一個可控制的范圍內發(fā)泄。據統計,在大型體育賽事開展期間,社會上的犯罪率會下降,就是因為體育魅力無邊的吸引力。在心理學上,體育本身就具有調節(jié)精神,愉悅身心,宣泄壓力的作用??萍俭w育不斷地將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引入體育中,學習它們的理論和方法,進而發(fā)展成新的學科來指導體育的科學發(fā)展。然而由于體育學科中新型學科發(fā)展的不完善,體育研究者又沒有對其母學科進行系統規(guī)范的學習,導致對體育新型學科的學習還只僅停留在表面膚淺的認知上,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因此,面對層出比窮的體育問題,如興奮劑、球迷暴動、黑球黑哨、假摔等等,我們只能無奈嘆息,卻找不到能夠根治這些體育社會問題的方法。
科技體育有其內在的文化內涵,主要包括客觀性和創(chuàng)新性。所謂“客觀性”,就是要承認科學真理的客觀性。通俗地講,就是只服從真理,不服從權威。體育運動的魅力所在就是它規(guī)則規(guī)范的公平公正,任何參與體育運動的的個體都必須自覺遵守比賽規(guī)則,這在錯綜復雜的現實社會中顯得尤其珍貴。所謂創(chuàng)新性,是因為科學永遠是在探索未知世界,是在尋找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體育長久保持生命力的秘密武器。體育場館的設計,體育器材的改良,體育服裝的用材,運動訓練方法的革新,運動醫(yī)學技術的提高,全民健身觀念的提出等等都豐富了體育的內涵和拓展了體育的魅力,這一切都應歸功于科技體育。
同時科技體育在文化層面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體育對科技的過分依賴。在制度上,體育依賴科學的管理制度,而不能從實際情況出發(fā),走西方職業(yè)體育發(fā)展道路的言論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在商業(yè)運作模式上,體育依賴科技體育引入的專業(yè)經濟知識,一味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而罔顧了體育思想中的人本主義。例如,體育場館商業(yè)化對金錢利益的過度追求,忽視了其全民健身的功效;在體育成績上,運動員對器材設備和服飾的依賴勝過體育方法和技能的創(chuàng)新,使運動賽場變成了各國科技能力的競爭。人已經不再是決定運動成績的絕對因素,科技正逐漸成為比賽場上的主角。
習近平同志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非常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2008年北京奧運就提出“綠色奧運”的理念,強調對環(huán)境的保護,這是完全符合世界潮流的??茖W技術的濫用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人類已經為自己的行為買了一筆昂貴的賬單。資源的巨額消耗,空氣的嚴重污染,水資源的匱乏,生物的絕跡,水土的流失等等一系列生態(tài)問題,人類在尋找科技手段進行解決的同時,卻帶來了更多的問題。體育運動號稱“綠色鴉片”,環(huán)保健康,本身就是一款凈土。但是一旦與科技掛上關系,就被調成了灰色調。每一屆奧林匹克盛會,舉辦國都把它當成世界對其綜合國力的一次考證,舉辦城市更是力圖將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來。因此,新場館,新道路,新建筑,新設備等等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盡管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也是不管不顧的;其實,奧運之后,又會有多少新事物投入到實踐生活中去呢?2012年倫敦奧運提出體育場館可持續(xù)利用的倡議,可見為舉辦奧運而新建的場館還有很多處于閑置狀態(tài)。我國的鳥巢和水立方雖已是投入后奧運的使用當中,但是是否達到收支平衡仍然是一個謎。除此,很多城市新場館的修建是建立在原著居民大量外遷,圈占城市土地的基礎之上的,這與當前所提倡的“綠色自然”是大相徑庭的。而且每次大型賽事結束之后,賽場一片狼藉,很多垃圾既無法回收利用,也無法綠色焚毀,很不符合當今“綠色環(huán)?!崩砟?。這就是科技體育在生態(tài)層面與現實情況格格不入的情況,不要讓科技這把雙刃劍傷人傷己。
人文體育是文化的體育,是以人為本的體育,是實現和諧的體育,是“更高、更快、更強”與“和諧、和睦、和平”的有機統一。不管是近代的理性還是現代的非理性,人文主義始終是圍繞著“人”而展開的,它強調的是對“人”的權利的關注,特別是作為個體“人”的尊嚴與獨立的關注,它包括對人的天賦權利的捍衛(wèi)以及對愚昧、強權等一切不合理現象的排斥。綜上所述,人文體育的理念要求正好彌補了科技體育的缺陷。若是在將科技引入體育的進程中,能夠用人文理念加以導向和限制,對實現體育可持續(xù)額發(fā)展的目標更進一步。
人文體育,重在一個“人”字,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重視。體育運動是根據人的需要而產生的,如果體育在發(fā)展過程中背離了人的需要,那就離滅亡不遠了。因此科技體育在發(fā)展過程中一定要尊重人的需求。首先,尊重普通大眾的需求。普通大眾是體育運動最根本的群眾基礎,科技體育在政治經濟等領域上的應用應該以普通大眾的體育需求為基準,不得違背他們的健身需求和娛樂需求;其次,尊重運動員的需求。運動員是一場體育賽事的主角,是體育表現形式的最佳載體。因此,尊重運動員的權利是人文體育的重要內容??萍俭w育以人文體育為導向,就應該關注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計劃;關心運動員的情感需求,而不是技術改造的產物;注重運動員退役后的出路,緊抓運動員文化教育,盡可能避免“英雄末路”的結局。
科技體育的運用應該符合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實際情況,不能盲目的跟風追求。不同區(qū)域的政治經濟發(fā)展水平不一樣,因此對科技體育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因此科技體育的運用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搞“一刀切”。我國實行的舉國體制,雖然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足,但是它卻是在對我國政治經濟水平進行綜合評估的基礎上提出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體育制度。在舉國體制實施期間,我國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升。從奧運金牌零突破到如今的排行榜第一位,舉國體制可謂功不可沒。與國外實施的職業(yè)體育相比,舉國體制在大眾體育的發(fā)展上略遜一籌。如果因為這一點而盲目地照搬外國體育體制,在我國體育產業(yè)剛剛起步,商業(yè)體育初發(fā)萌芽,職業(yè)體育還在摸索的客觀條件下和體育人口薄弱、人口質量不高的群眾基礎上,外國的體育體制在我國是走不通的。因此,科技體育的運用一定要有一個限度和范圍,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在符合人文體育要求的前提下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