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馮國華 易 媛 劉東濤 劉 靜 劉立偉 馬紅勃
(1.江蘇徐淮地區(qū)徐州農業(yè)科學研究所 江蘇徐州221121;2.南京農業(yè)大學 江蘇南京210095)
徐麥2023 系江蘇徐淮地區(qū)徐州農科所和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2006 年以‘矮抗58’為母本、‘良星99’為父本進行雜交,通過系譜法育成的高產穩(wěn)產高效小麥新品種。2020 年通過國家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200071),已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 保 護 權 ( 申 請 號 :20183493.4,公 告 號 :CNA024392E)。‘徐麥 2023’屬半冬性,成熟期較對照‘周麥18’早熟0.3 d。幼苗半匍匐,葉片寬長,葉色深綠,冬前分蘗力較強,成穗多,春季起身拔節(jié)較早,兩極分化快,苗腳較利索,耐春季低溫能力較好。區(qū)試平均株高79.4 cm,莖稈彈性較好,抗倒伏能力較強,株型松緊適中,穗層厚,旗葉短小、上沖,耐后期高溫能力較好,灌漿快,落黃好,熟相較好。近長方形穗,結實性較好,白殼,短芒,白粒,籽粒角質,飽滿度較好。2017-2018 年度區(qū)試畝穗數(shù) 40.2 萬穗、穗粒數(shù) 34.4 粒、千粒重40.0 g。2019 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穗數(shù)43.2 萬、穗粒數(shù)34.7 粒、千粒重42.7 g、株高79 cm??共⌒澡b定,慢條銹病,高感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葉銹病。冬春性鑒定結果為冬性類。兩年品質檢測: 籽粒容重808 g/L、783 g/L,蛋白質含量 13.56%、14.67%,濕面筋含量 29.9%、32.5%,穩(wěn)定時間 5.7 min、6.2 min,吸水率59.0%、60.0%。筆者通過不同播期、播量及追肥方式等栽培處理方式系統(tǒng)分析了‘徐麥2023’的生理特性,旨在探索出一套適用于‘徐麥2023’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以便加快該品種的推廣應用,實現(xiàn)其生產應用價值。
試驗于2018-2019 年在徐州市農科院試驗田進行,前茬田箐。以‘徐麥2023’為供試品種,采用三因素裂區(qū)設計,以播期為主區(qū);設 10月10日、10月25日、11月9日 3 個水平,以播量為裂區(qū),設每畝播量 7.5 kg、12.5 kg、17.5 kg 3 個水平,以追肥方式為小裂區(qū),設返青期追施緩釋肥(A1)、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A2) 兩個水平,緩釋肥為活性腐殖酸復合肥料(N、P2O5、K2O 占比分別為 15%、15%、15%)。全生育期純氮用量為 16 kg/畝,基追比為 5∶5,P2O5和 K2O 各施用8 kg/畝。小區(qū)面積為 7.52 m2(1.6 m×4.7 m),機條播,等行距(23.3 cm)種植,其他田間管理同一般高產大田。
從表1 可以看出,播期對產量具有一定的調控作用,在播期10月25日條件下產量最高,與10月10日條件下產量差異較小,均顯著高于11月9日條件下的產量,說明旱茬條件下‘徐麥2023’最適播期為10月10~25日,播期過遲不利于產量提升。產量隨播量的增加呈現(xiàn)遞增趨勢,但各播量水平間差異不顯著。各播期、播量條件下采用不同的追肥方式,其產量高低的變化趨勢表現(xiàn)不一,10月10日播種的各播量水平下均以A2 處理產量較高;10月25日、11月9日播種的各播量水平下兩種追肥方式對產量的影響規(guī)律基本一致,均以A1 處理產量較高。在本試驗條件下,最高產量在播期10月25日、播量17.5 kg/畝、A2 處理 (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 的組合下獲得,略高于播期 10月10日、播量 12.5 kg/畝、A2 處理的組合下的產量水平,說明播量對播期有一定的補償作用,推遲播期可通過增加播量來實現(xiàn)高產。
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對穗數(shù)有一定的調控作用。隨播期的推遲,穗數(shù)顯著減少,增加播量對穗數(shù)有一定的補償作用,穗數(shù)隨播量增加呈增加趨勢,但各播量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各播期、播量條件下采用不同的追肥方式,其穗數(shù)高低的變化趨勢表現(xiàn)不一??傮w而言,在播期10月10日條件下,各播量水平下均以 A2 處理穗數(shù)較高;在播期 10月25日、11月9日條件下,各播量水平下兩種追肥方式對穗數(shù)的調控作用與產量的影響規(guī)律基本一致,以A1 處理穗數(shù)較高。
表1 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各播期、播量條件下采用不同的追肥方式,其穗粒數(shù)高低的變化趨勢表現(xiàn)不一。播量7.5 kg/畝時,各播期條件下均以A2 處理穗粒數(shù)較高,而增加播量分別至12.5 kg/畝和17.5 kg/畝時,各播期條件下均以A1 處理穗粒數(shù)較高。在A1 處理下,每穗粒數(shù)隨播期推遲先增后減,在播期10月25日條件下每穗粒數(shù)較高,增加播量,每穗粒數(shù)隨之呈現(xiàn)遞增趨勢;在A2處理條件下,每穗粒數(shù)隨播期推遲先增后減,播期10月25日條件下每穗粒數(shù)較高,增加播量,每穗粒數(shù)不增反降。播期和追肥方式對千粒重有顯著或極顯著的調控效應,播期10月10日條件下千粒重顯著高于其他兩播期,而A2 處理更有利于籽粒灌漿充實,其千粒重顯著高于A1 處理。由通徑分析(表2)可知,增加穗數(shù)對提高產量潛力有極顯著調控作用,說明高產栽培應以適當增加群體穗數(shù)為技術關鍵。而穗粒數(shù)與千粒重顯著負相關,生產上應著重注意協(xié)調每穗粒數(shù)與千粒重的矛盾。
表2 產量通徑分析
圖1 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對徐麥2023 葉面積指數(shù)(LAI)的影響
從圖1 可以看出,自播種至出苗后,隨生育進程的推移,群體葉面積指數(shù)(LAI)呈增加趨勢,在孕穗期達到峰值,后逐漸下降。播期、播量及追肥方式對孕穗期最大葉面積指數(shù)(LAImax)有一定的影響。各播期條件下LAImax平均值大小表現(xiàn)為10月25日處理>11月9日處理>10月10日處理,說明播期 10月25日條件下孕穗期群體結構最佳。增加播量,LAImax隨之遞增。兩追肥方式相比較,以A1 處理LAImax較高。
從圖2 可以看出,隨生育進程的推移,小麥群體干物質積累量呈遞增趨勢,尤其是拔節(jié)后干物質開始快速積累,至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達到峰值。隨播期的推遲,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顯著降低。增加播種量,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先增后減,播量12.5 kg/畝條件下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顯著高于其他兩種播量水平。追肥方式對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影響較小,兩種追肥方式間差異均未達到顯著水平。不同播期、播量及追肥方式組合下成熟期干物質量大小變化有所差異,總體而言,在播期10月10日條件下,各播量水平下以A2 處理干物質積累較多;播期10月25日、11月9日時,各播量水平下則以A1 處理成熟期生物量較高。
圖2 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對徐麥2023 干物質積累量的影響
從表3 可以看出,早播有利于拔節(jié)期形成較高的群體高峰苗,播期10月25日條件下高峰苗數(shù)較小,但成熟期莖蘗成穗率則顯著高于其他兩播期,說明拔節(jié)期應建立合理的群體質量基礎,過高的高峰苗數(shù)會在拔節(jié)后產生較大的無效分蘗,并不利于最終穗數(shù)的形成。增加播量,高峰苗和莖蘗成穗率均呈增加趨勢,但各播量水平間差異未達到顯著水平。兩種追肥方式相比較,A2 處理雖然高峰苗數(shù)低于A1處理,但成熟期莖蘗成穗率則高于A1 處理,說明拔節(jié)期及時補充速效氮素供應能更好的滿足拔節(jié)后小麥快速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需求,有效減少無效分蘗,最終形成較高的穗數(shù)。
圖3 表明,收獲指數(shù)(HI)受播期、播量及追肥方式一定程度的影響。HI 隨播期推遲、播量增加而呈增加趨勢。不同播期、播量組合下,兩種追肥方式的 HI 高低規(guī)律不一,最高 HI 在播期 11月9日、播量17.5 kg/畝、A1 處理的組合下獲得。
表3 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對徐麥2023 高峰苗及莖蘗成穗率的影響
圖3 播期、播量和追肥方式對徐麥2023 收獲指數(shù)(HI)的影響
由表4 可知,產量與拔節(jié)期后的各生育時期干物質積累量、花后干物質量、莖蘗成穗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進一步分析可知,穗數(shù)和千粒重均與苗期LAI、各生育時期干物質積累量、花后干物質生產量亦存在顯著正相關。每穗粒數(shù)與孕穗期LAImax、開花期LAI、HI 存在顯著正相關。
本試驗條件下,‘徐麥2023’ 最適播期為10月10~25日。且在 10月25日播種、播量 17.5 kg/畝、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的條件下產量較高,說明播量對播期有一定的補償作用,在推遲播期條件下可通過增加播量來實現(xiàn)高產。由通徑分析(表2)可知,增加穗數(shù)對提高產量潛力有極顯著調控作用,說明高產栽培應以適量增加群體穗數(shù)為技術關鍵,播期、播量配合有助于提高成穗數(shù),而穗粒數(shù)與千粒重顯著負相關,生產上應在保證適宜穗數(shù)的基礎上著重注意協(xié)調每穗粒數(shù)與千粒重的矛盾。
表4 產量與各主要群體質量指標的相關關系
在各生育期條件下以10月25日處理孕穗期LAImax、莖蘗成穗率最高。增加播量,孕穗期LAImax、高峰苗、莖蘗成穗率和收獲指數(shù)(HI)均隨之遞增,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先增后減。兩追肥方式相比較,以返青期追施緩釋肥處理的孕穗期LAImax、拔節(jié)期高峰苗數(shù)較高,但莖蘗成穗率則以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的處理較高,說明拔節(jié)期及時補充速效氮素供應能更好的滿足拔節(jié)后小麥快速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需求,有效減少無效分蘗,最終形成較高的穗數(shù)。相關分析表明,產量與拔節(jié)后各生育時期干物質積累量、花后干物質量、莖蘗成穗率均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生產上應注意同步提高上述群體質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