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慶
(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西晉中 032000)
在臨床檢驗中,血常規(guī)檢驗屬基礎檢查項目,通過采集血液標本,分析、化驗血液中多項指標的形態(tài)與數(shù)量,可輔助臨床判斷受檢者的疾病與機體狀況,在疾病診斷與預后評估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目前臨床在開展血常規(guī)檢驗時,以靜脈血與末梢血采集方式為主,末梢血采集較為便捷,應用范圍較廣,且在實施采集時,受檢者疼痛感與不適感較輕,易被其接受,但末梢血的樣本量較少,在采集過程中易受環(huán)境的污染,導致血液標本檢驗結(jié)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1]。而靜脈血液循環(huán)速度較快,穩(wěn)定性更高,且可重復檢測,血液直接通過負壓進入到真空試管中,降低了溶血風險與重復采血率[2-3]。不同的采血方式會造成檢測結(jié)果的差異性,并影響臨床疾病的診斷和病情的評估?;诖?,本研究主要探討了不同采血方法應用于血常規(guī)檢驗中對檢測結(jié)果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 年7 月至 2021 年8月在晉中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接受血常規(guī)檢驗的100 例體檢者的臨床資料,并按照采血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末梢血組與靜脈血組,各50 例。末梢血組研究對象中男、女性各25 例;年齡22~70 歲,平均(46.05±12.72)歲;體質(zhì)量50~70 kg,平均(60.25±4.17)kg。靜脈血組研究對象中男、女性分別為30、20 例;年齡25~75歲,平均(46.45±13.02)歲;體質(zhì)量50~70 kg,平均(60.50±4.35)kg。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依從性較好,可清晰、準確配合者;無言語溝通障礙、精神障礙者;未合并重大疾病者等。排除標準:存在凝血障礙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存在暈血、暈針史者等。本研究經(jīng)院內(nèi)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
1.2 研究方法
1.2.1 血液采集方法 叮囑所有研究對象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前一晚夜間12:00 之前開始禁食、禁水、保持心情處于平靜狀態(tài),均于次日晨起8:00 進行檢測,對于血液標本的采集與檢驗應由同一個檢驗者來完成,以此降低判斷結(jié)果時發(fā)生的偏差。末梢血組研究對象實施末梢血檢驗:以一次性消毒采血針對受檢者無名指指腹內(nèi)側(cè)血樣進行采集,首先輕輕按摩采血部位,使局部組織自然充血,然后對皮膚進行消毒,待干燥后緊捏采血部位兩側(cè),右手持一次性消毒采血針迅速刺入,深度以2~3 mm 為宜,血液自然流出或稍加擠壓后流出,第1滴血液因混入組織液,棄去不用,使用加有抗凝劑的一次性試管收集血樣100 μL,采血結(jié)束后,用無菌干棉簽壓住采血部位以止血。靜脈血組研究對象實施靜脈血檢驗:采血前準備一次性采血針,在確認無異常情況后,對受檢者肘正中靜脈進行輕拍,將靜脈凸顯出來,并以止血帶進行捆扎,之后以無菌棉簽進行消毒處理,連接一次性的采血針與加有抗凝劑的真空試管,在完成消毒工作后實施穿刺,在此期間叮囑受檢者機體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不可晃動,采集血液3 mL,完成后指導研究對象正確按壓穿刺部位。
1.2.2 檢測方法 所有血液標本需盡快送檢,時間不可超過4 h,以此降低檢查結(jié)果的誤差,兩組研究對象均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紅細胞計數(shù)(RBC)、白細胞計數(shù)(WBC)、血小板計數(shù)(PLT)、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容(HCT)及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1.3 觀察指標 ①統(tǒng)計兩組研究對象采血時間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②比較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guī)檢測指標,包括RBC、WBC、PLT、Hb、HCT 及MCHC 水平。③采用調(diào)查問卷的方式統(tǒng)計兩組研究對象的血液采集滿意度,總分為100 分,其中滿意為≥ 85 分,基本滿意為60~84 分,不滿意為 ≤ 59 分[4]??倽M意度=滿意度+基本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研究應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采血時間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靜脈血組研究對象的采血時間顯著短于末梢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研究對象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采血時間與采血成功率比較
2.2 血常規(guī)檢驗指標 靜脈血組研究對象的RBC、PLT、Hb、HCT及MCHC水平均顯著高于末梢血組,而WBC水平顯著低于末梢血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guī)檢驗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guī)檢驗指標比較(±s)
注:RBC:紅細胞計數(shù);WBC:白細胞計數(shù);PLT:血小板計數(shù);Hb:血紅蛋白;HCT:紅細胞比容;MCHC: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
組別例數(shù)RBC(×1012/L)WBC(×109/L)PLT(×109/L)Hb(g/L)HCT(%)MCHC(%)末梢血組503.24±0.256.42±0.65206.90±30.13 102.75±8.1235.24±3.1527.03±4.27靜脈血組503.80±0.605.30±0.41221.74±35.75 115.39±10.72 40.53±6.1530.07±6.54 t 值6.09210.3052.2446.6465.4132.752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滿意度 靜脈血組研究對象對采血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末梢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研究對象滿意度比較[ 例(%)]
目前,臨床在實施血常規(guī)檢查時,采血部位以動脈、靜脈及末梢為主,不同的采血方法在細胞成分、化學組成等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區(qū)別,同時也是造成血常規(guī)檢驗結(jié)果出現(xiàn)差異的重要原因。
采集末梢血時由于手指處血管比較細,且出血量較少,故而在采集過程中需反復擠壓穿刺部位,增加了血液采集難度,因此采血時間相對較長;同時末梢血受針刺深淺、溫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會使其數(shù)值發(fā)生波動,影響檢測結(jié)果的準確性[5-6]。靜脈血是從機體肘靜脈處采集血樣,靜脈血液循環(huán)速度較快,抽取方便,不易受溫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穩(wěn)定性高,可縮短采血時間,且樣本量較大,相較于末梢血,可使因樣本量不足對檢驗結(jié)果產(chǎn)生的影響降低,同時避免了反復穿刺,降低受檢者痛苦[7]。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靜脈血組研究對象的采血滿意度顯著高于末梢血組,采血時間顯著短于末梢血組,提示以靜脈血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采血時間較短,血液采集成功率較高,因此可以減輕受檢者的不適與痛苦,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同時,本研究中,靜脈血組研究對象的RBC、PLT、Hb、HCT 及MCHC 水平均顯著高于末梢血組,而WBC 水平顯著低于末梢血組。分析可能是,相較于末梢血,靜脈血采集所使用的真空試管管內(nèi)負壓一致,血樣與抗凝劑的比例也一致,減少了樣本發(fā)生溶血的可能,樣本不易變質(zhì),故而檢驗結(jié)果更為可靠。除此之外,人體血液內(nèi)所含成分比較多,以末梢采血法進行檢驗,容易受采血位置的影響,且在消毒過程中,消毒棉球的纖維可混入血液樣本,無法確保檢驗結(jié)果的準確性[8-9]。這表明外界因素對末梢血的影響較大,血液檢測結(jié)果準確性較低,未能準確反映出受檢者機體的各項指標數(shù)值。可見以靜脈采血法開展血常規(guī)檢驗,各項指標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所得檢驗結(jié)果更可靠、真實,臨床可將其作為首選采血方法。
綜上,臨床在開展血常規(guī)檢驗時,以靜脈血檢驗與末梢血檢驗所得診斷結(jié)果不同,相較于末梢血檢驗,靜脈血檢驗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與滿意度均較高,可為臨床診治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jù),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