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黃土地》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標志性作品,這部作品無論是從畫面還是主題上都能讓人體會到意味深長的意境,本文從構(gòu)圖、色彩、光線的明暗對比等視聽元素去分析和感悟這部經(jīng)典的優(yōu)秀作品。
《黃土地》這部電影筆者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每一遍看完后都會去思考和領會電影中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臺詞和每一首配樂中所蘊含、所暗示、所要表達的意境。這部文藝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于1984年,由陳凱歌執(zhí)導,改編自珂蘭的小說《深谷回聲》。王學圻、薛白主演,張藝謀攝像,趙季平配樂。影片講述了陜北農(nóng)村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做主定下娃娃親,她無法擺脫厄運,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聲,抒發(fā)內(nèi)心痛苦的故事。
一、那些印象深刻的鏡頭
電影的開頭是一個九秒的固定鏡頭,采用四分之三的不規(guī)則邊緣構(gòu)圖,畫面中四分之三的地方都是黃土,對于天空只留下了很窄的一塊,天空總是被賦予自由和希望,那漫無邊際的黃土帶給人的是貧窮與束縛。電影中的第一個鏡頭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感情基調(diào)與意境,壓抑的內(nèi)心等待解放,仿佛在告訴觀眾女主在等待一個可以帶來自由、帶來希望的人出現(xiàn)。一個滿是黃土的搖鏡頭過后,緊接著是一個固定鏡頭,這也是一個四分之三的構(gòu)圖。相反的是,天空占據(jù)了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三,地平線變低,遠方緩緩出現(xiàn)一位解放軍。雖然從第一個固定鏡頭到第三個固定鏡頭只間隔了二十秒,但是當看到第三個鏡頭中的天空時,觀眾在情緒上突然有種釋放之感,將剛剛壓抑的心情釋放,認為自由和光明也許會到來。
隨著解放軍越走越近,人在漫無邊際的黃土面前似乎變得不那么渺小。緊接著又是漫無邊際的黃土高原搖鏡頭,畫面定格在解放軍戰(zhàn)士顧青的一個主觀鏡頭上,采用同樣的邊緣構(gòu)圖,地平線要夠著天空。漫漫黃土高坡上有一條路,這條路直通接近天空的那棵樹。樹代表新生和希望,天空代表自由,但通往它們的路上必須經(jīng)過那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象征封建束縛與壓迫。陳凱歌導演利用鏡頭語言構(gòu)圖在意境上形成鮮明的對比,黃土代表著封建與貧窮,解放軍和天空則象征希望與自由,在追求新生和自由的路上沖破這漫無邊際的黃土和根深蒂固的封建是十分艱難的。對稱構(gòu)圖也是電影《黃土地》中運用較多的,翠巧的家中先后都出現(xiàn)了土窯洞的門和窗,其采用典型的拱門形狀構(gòu)圖,左右對稱,再加上昏暗的燈光似有似無的光暈,壓抑的情緒會被不自覺地被帶入,同時使人體會到翠巧不想出嫁的悲傷和抑郁。
二、那抹意味深長的色彩
影片《黃土地》中的色彩也是導演用來表達思想和意境的重要手段,灰色是這部電影的色彩基調(diào),天沒有一點藍色,只有一片灰,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沒有一點綠色,也是灰色一片,這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氛圍,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命運,完美地體現(xiàn)了人物的渺小和暗淡。影片在開始時有一行婚轎隊在黃土高原上行走,顯得十分渺小,灰黃色的基調(diào)將新娘婚轎的紅色鮮明地凸顯出來,灰黑的生活好像只有結(jié)婚那一抹鮮明的紅色可以帶來點綴,然而那一抹紅也不過是封建禮教下的產(chǎn)物。
為了表現(xiàn)黃土高原的壓迫感和包圍感,影片主要使用黃色這一色彩基調(diào),其使用的黃色不是明亮的黃、跳躍的黃,是沉穩(wěn)甚至還有些壓抑的土黃,類似于黃河、窯洞、黃皮膚的色彩,將由內(nèi)而外的壓抑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讓人內(nèi)心產(chǎn)生很強烈的想要沖破這無休止的壓抑。除了黃色,還大量使用紅色,如紅蓋頭、紅轎子、紅衣紅褲、紅腰帶、紅腰鼓、紅花和紅馬,整個畫面的紅色帶來十分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在情緒上跌宕起伏,形成明快的節(jié)奏感。紅色的鮮明與黃色的壓抑幾次三番想要沖破束縛壓抑,只不過都變成了泡影。正如張藝謀導演所說,《黃土地》的色彩理念是“設色取濃郁,不取清淡”。
三、那些直入內(nèi)心的光線
影片《黃土地》中,燈光的運用以暗調(diào)為主,昏暗似乎占據(jù)了影片大多數(shù)場景,顧青在翠巧家和翠巧父親第一次交談,談話內(nèi)容涉及訂娃娃親,這在村里人看來是最正常不過的了。燈光是昏暗的燭光,整個屋子暗到連臉都看不清,但是封建婚姻觀念深深映入了人們的內(nèi)心,在這樣一個長期受封建思想束縛的地方,追求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光明之路是很難走的。當顧青要離開時,翠巧去找顧青希望能跟他一起回延安部隊,顧青因為規(guī)矩拒絕翠巧獨自離開。此時,顧青所處的環(huán)境是略微有些昏暗的,而翠巧在畫面中相對較亮,她勇敢地與封建婚姻做斗爭去爭取自由與愛情,這也是影片中翠巧最為高大的一個畫面。她不向命運屈服,努力地抗爭,然而最后還是被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原所吞噬。
當顧青走后,村里畫面都以昏暗為主,似乎希望走了。然而,顧青回到延安時又是另一個場景,晴朗的天空一派光明,鑼鼓聲天,朗朗乾坤一派喜慶洋洋。明暗對比強烈,當顧青從延安再次返回村子時,整個黃土高坡的畫面變得明亮起來,要想沖破封建思想牢籠,人民必須緊跟黨走。影片中,每一處光線的明暗不同都是意境的暗示,如束縛與希望、無奈與抗爭。
四、那些深深打動人的細節(jié)
影片《黃土地》中還有很多十分獨特的細節(jié),在配樂上有四個人唱了歌,分別是酒席上的后生、翠巧、憨憨和翠巧她爹。酒席上的后生唱完歌后,顧青夸獎道:“這唱得是真好。”身旁的村里領導隨口說:“這后生就是祖輩上窮出了身,都三十大幾了,還迎不上個婆媳,光會唱個酸曲?!睆拇甯刹康脑捳Z和動作中就可以看出,這里的村民對于民歌的不重視甚至是鄙夷,和顧青此次進村搜集民歌的任務從一開始就形成一個對比。翠巧的歌聲貫穿影片始終,她唱的是關于女兒家的一生,反映了女兒家是封建婚姻的犧牲品。
影片中,翠巧對于歌曲《鐮刀斧頭老?頭》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好奇到慢慢嘗試再到學會,這首歌的學會暗示翠巧與命運抗爭的決心也在增強。憨憨在放羊時給顧青唱歌,唱的是《尿床人》——一首孩子們開玩笑的歌。憨憨很認真地唱完,換來顧青的哈哈大笑,顧青教給了憨憨《鐮刀斧頭老?頭》:“砍開大路工農(nóng)走,蘆花子公雞飛上墻,救萬民靠共產(chǎn)黨。”雖然這僅僅是一首歌,但是可以看出黨的先進思想和文化已經(jīng)開始進入年輕一代。翠巧爹在顧青走的前一天晚上唱了一首歌,唱的是一位凄苦女人一輩子,這首歌無不透露著悲涼,對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他們來說,無非只有兩個字——認命。前一個鏡頭留給人們太多的想象,這兩個鏡頭間的連接又是那么突然,一種視覺的沖突又給了人們對這兩個空間時間的強烈對比,如黑暗與光明、無聲與喧騰、壓抑與奔放。
影片中有多處具有象征和有意境的事物,嗩吶無論是喜事還是喪事都會吹響。迎親隊伍把紅色的轎子停在翠巧家門前,由喜婆掀起簾子,簾子背后全是空洞洞的,翠巧就這樣被送進了這黑暗中,這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女人們共同的悲哀,也是悲劇的使然。在影片的結(jié)尾處,顧青出現(xiàn),從地平線和天空交界處走來,身后一片光明,將希望的意象具象化,告訴眾人光明和希望來了。此時的憨憨在與眾多求雨人做著反方向的奔跑,他努力沖破擁擠的人群朝顧青也就是希望的方向跑來,也許天空此時下的雨就是為了滋潤這干涸的希望。
《黃土地》是一部優(yōu)秀的經(jīng)典電影,每一個鏡頭語言的運用、每一首配樂的插入都恰如其分地引人深思,通過仔細品味每一個畫面,人們能體會到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境交織在一起,使人深刻體會陳凱歌導演在這部電影中寄托的情感。
(四川傳媒學院傳播與經(jīng)管學院)
作者簡介:苗曉東(1994-),男,山西臨汾人,碩士,研究方向:影視藝術(shù)創(chuàng)作、導演藝術(shù)、紀錄片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