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一丁 諸林峰 王曉豪 茹 偉 趙一俊陳光杰 黃 勇 唐達星 徐 珊
隨著尿道下裂手術理念的更新,術者越來越重視尿道下裂患者陰莖下彎的矯治;隨著尿道下裂手術技術的準確運用,再發(fā)陰莖下彎在尿道下裂手術后并發(fā)癥中的所占比例越來越低。 但在對早期手術患者的遠期隨訪中,依然有再發(fā)陰莖下彎者,需引起重視[1]。 嚴重陰莖下彎不僅影響外觀及排尿,還將影響成年后性功能[2]。 有關兒童期尿道下裂手術患者遠期再發(fā)陰莖下彎處理的報道不多[3]。本文對2010—2019 年由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收治的36 例尿道下裂術后再發(fā)陰莖下彎病例的處理及結果分析如下。
選取2010—2019 年由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收治的尿道下裂術后再發(fā)陰莖下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自然勃起時在陰莖側面拍照后用測量角度軟件測量提示陰莖下彎>30°;因尿道皮膚瘺、尿道憩室、尿道裂開等術后并發(fā)癥處理時術前勃起試驗提示陰莖下彎>30°。 排除原發(fā)性伴有陰莖下彎的尿道下裂患者。 最終本研究共納入36 例尿道下裂術后再發(fā)陰莖下彎患者,年齡42~232 個月,中位年齡136 個月。 其中Tanner 分期1、2 期者5 例,Tanner 分期3 期及以上者31 例。 伴有尿道皮膚瘺3 例,尿道裂開1 例,尿道憩室2 例。首次手術年齡9 ~88 個月,中位年齡23 個月;其中29 例行TIP 手術,7 例為一期Duckket 手術。
圖1 陰莖下彎矯正策略Fig.1 Flowchart of correcting strategy
所有手術在基礎麻醉和骶管麻醉下進行;術前及術中各階段給予人工勃起試驗后用量角器測量陰莖下彎角度,以此角度作為手術策略選擇的依據。 手術步驟如下:
1. 留置合適的導尿管后給予徹底脫套,去除陰莖腹側的皮膚瘢痕及肉膜組織;脫套完成后給予人工勃起試驗。
2. 陰莖下彎矯正策略如圖1 所示,具體步驟及分組如下: ①若陰莖伸直,為A 組;給予陰莖皮膚整形,保持陰莖腹側皮膚無張力縫合,必要時轉移陰囊處的皮膚至陰莖處覆蓋。 ②若陰莖下彎<30°,給予白膜折疊術矯正下彎,期間行人工勃起試驗驗證陰莖伸直,為B 組[4]。 ③若陰莖下彎>30°(圖2),在冠狀溝下陰莖干處離斷尿道,將近端尿道沿海綿體表面剝離去除短尿道對陰莖下彎的影響(圖3),再次人工勃起試驗評估下彎角度,陰莖伸直者為C組;若仍存在陰莖下彎則給予白膜折疊術,為D 組。
3. A、B 兩組中同時給予尿道相關并發(fā)癥的處理(尿道瘺修補術,尿道裂開尿道修補術及尿道憩室切除后行尿道成形術),再行陰莖皮膚整形術,充分保持陰莖腹側皮膚無張力縫合。 凡士林紗布、彈力繃帶包扎5 d 后拆除;無尿道并發(fā)癥處理者術后即拔除導尿管,有相關尿道并發(fā)癥處理者留置導尿管7 ~14 d 后拔除。
4. C、D 兩組中精確測量陰莖腹側缺損的尿道長度。 同時改鼻插管全身麻醉,予口腔唇黏膜代尿道術。 口腔周圍徹底消毒鋪巾,口腔內兩側填塞紗布條防止血液流入氣道;根據所需的尿道長度取相應的下唇黏膜,寬度一般取1.5 ~2.5 cm,用記號筆標線后四角牽引(圖4);黏膜下注射1 ∶200 000 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后沿標線切取下唇黏膜,切取后創(chuàng)面無需縫合;刮除黏膜下組織后用8F 或10F 導尿管作支架,將黏膜片連續(xù)縫合成管(圖5);再將新尿管近遠端分別與離斷后的尿道斜形吻合(圖6);利用周圍皮下肉膜組織覆蓋,防止尿道瘺。 保持陰莖腹側皮膚無張力縫合,必要時轉移陰囊處的皮膚至陰莖處覆蓋。 術后用凡士林紗布加壓包扎口腔創(chuàng)面,3 d 后拆除;凡士林紗布、彈力繃帶包扎陰莖,5 d 后拆除,留置導尿管14 d 后拔除。
于拔除尿管后15 d、6 個月、12 個月進行隨訪,之后每年門診及電話隨訪,隨訪術后并發(fā)癥包括殘留陰莖下彎、尿道狹窄、尿道皮膚瘺以及尿道憩室。術后取平臥位自然勃起時在陰莖正側面拍照后用測量角度軟件測量,若陰莖下彎角度>15°定義為殘留陰莖下彎。 有排尿困難或疼痛性排尿滴瀝癥狀者判定為尿道狹窄。 陰莖腹側有尿液排出者判定為尿道皮膚瘺。 排尿時尿道處有囊袋樣鼓起者判定為尿道憩室。
圖2 術中人工勃起試驗提示陰莖下彎>30° 圖3 在冠狀溝下陰莖干處離斷尿道,將近端尿道沿海綿體表面剝離,去除短尿道對陰莖下彎的影響 圖4 取寬度1.5 ~2.5 cm 的下唇黏膜,用記號筆標線后四角牽引,再獲取圖5 用8F 或10F 導尿管作支架,將黏膜片連續(xù)縫合成管 圖6 新尿管近遠端分別與離斷后的尿道斜形吻合Fig.2 Ventral curvature >30°after degloving Fig.3 Excision of neourethra Fig.4 Harvesting oral mucosa Fig.5 Continuous suturing of neourethra Fig.6 Urethal anastomosis
A 組4 例在陰莖皮膚肉膜脫套后陰莖伸直;B組5 例在陰莖皮膚肉膜脫套后存在<30°的陰莖下彎,給予白膜折疊術后陰莖伸直。 C 組20 例離斷尿道板后陰莖伸直,D 組7 例離斷尿道板且給予白膜折疊術后陰莖伸直, C、D 兩組27 例均給予口腔唇黏膜代尿道術。 TIP 手術后病例中A 組1 例,B 組1例,C 組20 例,D 組7 例。 Duckket 手術后病例中A組3 例,B 組4 例。 隨訪1 ~9.2 年,平均5.8 年,均無陰莖下彎。 其中A、B 兩組均再無尿道皮膚瘺、尿道憩室及尿道裂開。 口腔黏膜代尿道術(C、D 組)中有6 例(22.2%,6/27)發(fā)生尿道狹窄,均為術后拔除導尿管后出現排尿困難,急診給予尿道造瘺術,造瘺3 個月后關閉瘺口,之后均無尿道狹窄。 5例(18.5%,5/27)尿道皮膚瘺,均在術后6 個月予尿瘺修補術治愈。
先天性尿道下裂常伴有陰莖下彎,在尿道下裂矯治過程中,矯正陰莖下彎是尿道成形的前提條件。 發(fā)育停滯理論從病因上闡述了尿道下裂陰莖下彎的產生,腹側瘢痕理論從形態(tài)學角度描述了尿道下裂陰莖下彎,兩個理論共同指導醫(yī)生在手術時需解除引起陰莖下彎的因素,包括腹側皮膚肉膜的牽拉、短尿道以及棘手的海綿體發(fā)育不對稱[5,6]。這幾項主要因素也被約定俗成地認為是陰莖下彎的原因: ①皮膚肉膜因素; ②海綿體不對稱因素; ③短尿道因素。 根據這些理論進行程序化的處理也已達成共識,再次陰莖下彎是尿道下裂手術后并發(fā)癥之一,也可以在此共識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處理[7,8]。
去除陰莖皮膚瘢痕及肉膜因素后陰莖即伸直者,本研究認為僅僅是皮膚肉膜因素引起的陰莖下彎。 本組中有4 例術中腹側皮膚瘢痕攣縮嚴重,去除后雖然陰莖伸直,但是缺乏皮膚組織而增加了手術難度。 回溯前次手術情況,1 例為TIP 手術,3 例為Duckket 手術,提示在首次尿道下裂手術中需拿捏好腹側皮膚張力。 陰莖皮膚脫套后人工勃起試驗顯示陰莖下彎<30°者,本研究認為是不伴有短尿道的海綿體不對稱原因,本組中有5 例,結合前次手術情況,1 例為TIP 手術,4 例為Duckket 手術,可能與前次手術矯正不完全有關。
在諸多造成陰莖下彎的因素中,短尿道是一個重要因素,陰莖皮膚脫套后人工勃起試驗提示陰莖下彎≥30°時,則高度懷疑短尿道因素[9]。 本組27例被認定有短尿道因素而給予離斷尿道;而離斷尿道后7 例還存在陰莖海綿體發(fā)育不對稱,仍按慣例給予背側白膜折疊術來矯正。 追溯其前次手術,發(fā)現均為TIP 手術,前次手術中勃起試驗提示陰莖下彎<30°而未離斷尿道板,其中22 例存在輕度陰莖下彎而行背側白膜折疊術,術畢勃起試驗均顯示陰莖伸直。 但是,經過平均7 年以上的隨訪,經歷了陰莖的生長發(fā)育(生殖器發(fā)育情況均為Tanner 3 期以上),再次出現陰莖下彎,提示前次手術中即時伸直效果和遠期效果不一致。 因此,本研究推測陰莖腹側的病理因素,尤其是尿道牽拉因素和海綿體不對稱因素,對陰莖下彎的影響會隨著陰莖的生長而增加。 故在兒童期治療尿道下裂時,需考慮未來陰莖的生長,對陰莖下彎的處理應該更加積極,假如沒有去除所有潛在因素,陰莖會持續(xù)不對稱生長,會再次出現陰莖下彎。
再發(fā)陰莖下彎處理中離斷尿道后,成形新尿道的材料短缺,因此不得不采用自體材料移植[10,11],其中口腔黏膜是首選[12]。 雖然近年來有利用組織工程技術制作類似尿道的材料,但是臨床應用仍極少且效果未知[13]。 本組27 例在離斷尿道伸直陰莖后均有大段尿道缺失,周圍沒有足夠寬敞的皮膚來形成尿道,因此只能選擇了口腔黏膜成形尿道。 由于所有病例為TIP 手術后,擁有美觀的陰莖頭,故本研究保留遠端尿道后離斷陰莖干處尿道,運用口腔黏膜卷管后與兩端尿道進行吻合,此策略也被證明是可行的[14]。 雖然本研究的病例術后仍存在尿道狹窄和尿道皮膚瘺等并發(fā)癥,但是經后期處理后患者均能正常排尿,遠期隨訪效果良好。
程序化治療策略可以矯正尿道下裂術后再發(fā)陰莖下彎。 回顧首次手術過程,發(fā)現忽視了陰莖腹側病理因素,特別是尿道牽拉因素,首次處理過于保守是術后再發(fā)陰莖下彎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