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順
春節(jié)將至,每日簡單的三餐已讓我感到乏味,偶有食欲的沖動,便追憶起兒時西單一帶的美食,并遠(yuǎn)隔時空的精神“會餐”一番。
一般人常說的“西單”,南至宣武門內(nèi)大街,北至西單北大街,合成為京城非常有名的西單商業(yè)街。
西單南北大街兩側(cè)有很多著名飯莊,自西單大街改造后,這些飯店都陸續(xù)遷往西單以北的區(qū)域。
同春園是享譽京城的江蘇風(fēng)味中華餐飲老字號,為北京餐飲“八大春”之一,開業(yè)于1930年,1954年長安街拓寬街面時遷移到西單大街。1999年,長安街改造和西單路口擴建時,又遷址到新街口外大街東側(cè)。
之前位于西單的同春園飯莊是二層小樓,一層擺滿了餐桌,二層則是單間。我祖上是江蘇人,兒時家長帶我外出吃飯,去同春園較多。凡重要活動或是接待家鄉(xiāng)親友,也都是到這里用餐。就連父母親的婚禮也是在這里舉辦的。家長們是“舉目望佳肴,用餐思故鄉(xiāng)”,而年幼的我則是“抬頭看美食,埋頭飽嘴?!?。
同春園鎮(zhèn)店之菜是松鼠鱖魚。魚的肉和皮翻轉(zhuǎn)后油炸得酥脆,翹首揚尾地立在盤中,再澆上油亮且紅彤彤的湯汁,酷似松鼠的臥姿,看著就會口水涌動。這是一道功夫菜,鮮活的鱖魚,有序的刀功,掛漿定型和適度的火候和炸功,甜酸適度的調(diào)汁,色香味都很獨到,不愧為京城一絕。
同春園的響油鱔糊命名直白——此菜必須有“響油”。富有彈性的鱔魚相互盤纏在一起,似鳥巢呈凹狀于盤中,凹處內(nèi)撒上了些許蒜末,蒜末上澆滿滾燙熱油,每每端上桌后仍吱吱作響,體現(xiàn)出“響油”的絕妙。
同春園還有水晶肴肉,為鎮(zhèn)江三怪之一,入口后清淡香酥,油潤不膩,口滑味鮮。
西單又一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小吃。我兒時,食品供應(yīng)相對匱乏,各家的經(jīng)濟條件也不富足,“下館子”并不常有,光顧較多的都是些小吃店。在我的記憶里,老西單的又一順以小吃為主。
又一順飯莊1948年8月剛開業(yè)時就在西單,是回族風(fēng)味餐廳。餐廳的門臉玻璃櫥窗里擺放著店里的拿手小吃——蛋黃白色的馬拉糕,黃澄澄的螺絲轉(zhuǎn),深棕色的糖火燒,還有晶瑩剔透的綠豆涼粉、配上腌制的胡蘿卜碎末和黃瓜絲,清脆爽口……
盡管美食眾多,給我留下了極深印象的還是它的“集體火鍋”和“羊肉餅“。
集體火鍋特別之處,是多位不相識的食客共用一個大火鍋涮肉。一張很大的圓桌,中央嵌著大火鍋爐,與常見的木炭銅鍋相似。爐膛外也是一圈湯水涮肉的鍋。此外,環(huán)形爐鍋內(nèi)分成多個格,至少8個以上,可供多位不相識的人在自己的格子內(nèi)涮食。
用餐的時候,先排隊繳費、取食料,然后各自去餐桌邊找個位置。吃的時候,每個座位對應(yīng)著涮鍋的格子,在各自的格子里涮食物。雖然格子是獨立的,但鍋里的湯還是相通的。這種吃法在一段時間后便沒有了。
又一順的肉餅獨樹一幟的是,需要分成兩個大扁餅鐺制作,一個是烙,一個是油炸。先將生肉餅放到第一個餅鐺,兩面翻轉(zhuǎn)烙成五成熟后,再放到第二個鍋里油炸。待大肉餅兩表面呈焦黃色后出油鍋。做熟的肉餅有很多層,每層肉餡都滿滿的。根據(jù)顧客需要,肉餅可整張或切塊出售,既可堂吃,也有外賣。這種肉餅制作的方式,我只在又一順見到過。增加了一道油炸工序,肉餅吃起來很香,遺憾的是油炸羊肉餅現(xiàn)已“失傳”。
烤肉宛店址最早在西單南的宣武門內(nèi)西絨線胡同,創(chuàng)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是京城最早的烤肉店之一。我兒時見到的烤肉宛餐廳,店鋪坐東朝西的一層式,面積并不很大。那時吃烤肉是先去排隊交費,肉是按照重量算,其他輔料的費用是算在肉價之中。
四川飯店:原西絨線胡同時的舊址
烤肉都是明廚現(xiàn)場制作的。高高的爐子上是一塊很大很厚的圓形鐵板,廚師站在火爐的后面,鐵板的左右擺放著肉片和輔料。交費后顧客持著小票再去烤肉爐前排隊,師傅按照顧客的交費單,逐份稱好肉片,依次單獨制作。肉倒在鐵板上翻炒,幾乎不放油,肉在滾燙的鐵板上吱吱作響并冒著青煙,當(dāng)肉片全部由紅變白后,再陸續(xù)加入料汁和輔料。吃的時候,掰開熱乎乎的燒餅夾著剛烤好的牛肉,真的很香,很解饞!
曾經(jīng)的四川飯店在西單路口南的絨線胡同51號,是一座三進(jìn)院落式很寬敞的庭院式飯莊。
20世紀(jì)60年代初期,父親帶著爺爺、奶奶和我一起去吃飯。我們很早就出發(fā)了,快到絨線胡同時,就看到來四川飯店吃飯顧客已經(jīng)排起隊,長長的隊伍到了西絨線胡同東口。我跟在父親的身后,等到飯店開門,按順序緩慢前行,直到午后,我們才進(jìn)了飯店,有了座位。
多年后,看到一篇采訪,我才明白那天父親帶我們?nèi)ァ毕吗^子“的前因后果。嚴(yán)重困難時期,北京市各大飯店都沒有鮮豬肉賣,雞魚鴨蝦也沒有,就賣素菜。四川飯店的貨源由四川省保證供應(yīng),先前四川運來的豬肉和烏皮雞儲存于東郊冷藏庫,數(shù)量大,所以這一時期四川飯店獨此一家供應(yīng)豬肉和雞(高價)。
我還記得,那天吃完飯回到家里,母親躺在床上,我站在床邊望著她那消瘦面孔問:“您怎么不和我們一起去吃飯?”母親寬厚地?fù)嵛课遥骸安荒芏既パ?!你奶奶更缺營養(yǎng),她的眼睛視力要失明了?!?/p>
母親善良之舉永遠(yuǎn)銘記于我心。
峨眉酒家建于1950年,是北京最早的川菜館之一,早期店址就設(shè)在老西單商場內(nèi)。
兒時,一個周日的下午,父母為了獎勵我考試成績優(yōu)異,帶著我到西單商場購買我想要的“海藍(lán)色拉鏈翻領(lǐng)運動衫”。我記得這件衣服價格是5塊9毛錢,在當(dāng)時已算不小的數(shù)目了。
逛完商場天色漸晚,父親就帶著我們在峨眉酒家吃晚飯。當(dāng)時的我覺得這家店鋪很大,房頂很高,堂內(nèi)都是老式木桌和帶靠背的木椅,桌與桌的間隙很寬松。我見木椅子靠背的兩個立柱突出,可以當(dāng)掛鉤用,就將書包掛在了上面。吃飯時,父親和母親隔桌對面而席,我坐在側(cè)面。我全神貫注于桌上的噴兒香的飯菜,無暇注意到身后椅子上還掛著的包。吃完飯起身時,父親才發(fā)現(xiàn)椅子上的包沒有了?;丶衣飞细赣H心情很不好,我也只能怏怏地跟在后面。慶幸的是,我把剛買到的運動衫穿在身上,使這件新衣服得以“幸免遇難”……兒時的趣事很多,但唯有這件事讓我的印象最深刻。
編輯? 張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