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輝
白內(nèi)障是臨床眼科比較頻發(fā)的器質性疾病,其主要發(fā)病群體是老年人,患者伴有明顯的視力障礙[1]。其致病因素為創(chuàng)傷、中毒、營養(yǎng)障礙和免疫功能異常等。在多因素干擾下,患者的眼部晶狀體代謝會嚴重異常,進而使晶狀體混濁,視網(wǎng)膜無法有效投射光線,導致白內(nèi)障癥狀。該病治療延誤會導致視力下降,嚴重者會造成失明后果[2-3]。在人口老齡化因素的影響下,該病發(fā)病率日益提升,已成為威脅老年群體的重大威脅。手術是該病的首選療法,合理化術式能夠改善手術療效,優(yōu)化生活質量。臨床多采取非超乳小切口手術(以下簡稱“小切口術”)治療該病,其創(chuàng)傷性小,但是精準性欠佳,遠期療效有限[4]。隨之,超聲乳化術逐漸成為較為理想化術式,其切口接近于小切口術,且術后愈合快,散光小,利于視力恢復。本研究選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7例白內(nèi)障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小切口術與超聲乳化術用于該病治療的效果。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107例白內(nèi)障手術患者,(1)納入標準:①符合手術指征;②單眼發(fā)病;③凝血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①伴有青光眼和角膜疾病;②伴有顱腦等影響視力類疾??;③伴眼底病變;④治療前高度近視;⑤伴溝通或意識障礙。以隨機法分為A組(54例)和B組(53例)。A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40~79歲,平均(49.85±0.84)歲;病程0.7~10年,平均(5.23±0.81)年。B組,男28例,女25例;年齡41~77歲,平均(50.05±0.73)歲;病程為0.5~12年,平均(5.27±0.3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以后準許開展,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
儀器選擇超聲乳化儀(慧眼醫(yī)療科技公司;國械注進20163232957;Pulsar),后房型人工晶狀體(5.5 mm 光學直徑)。
A組予以超聲乳化術治療:術前散瞳使用林格平衡液(湖南康源制藥,國藥準字H20100138),做好相關準備后予以表面麻醉處理。使用開瞼器適度開瞼,在近角膜邊緣經(jīng)平面角膜刀制備切口,寬度是3.5 mm,而后進入前房。切口位置是透明角膜的10~11點方向,在13~14點方向做一輔助切口,寬度約為1 mm。于前房內(nèi)注入粘彈劑,評估其充盈度,而后將撕囊鑷輕柔置入前房,環(huán)形撕囊(直徑5 mm)后使用二分裂濁法將晶狀體核破碎組織進行蝕刻處理,并乳化吸出剩余碎核。二次注射粘彈劑后將折疊式的晶狀體放置在囊袋中,將粘彈劑清除,并在輔助切口內(nèi)少量注射平衡液,檢查切口情況。
B組予以小切口術治療:散瞳和術前準備同上。切口位置在鞏膜上方的橫鞏膜隧道部位,長度為5.5 mm,切口中央與角膜緣之間的距離為1.5 mm,對板層鞏膜行分離處理。對前房行穿刺處理后將房水放出,適量注射粘彈劑,予以連續(xù)式的環(huán)形撕囊處理。分離水分層后上抬晶狀體核偏上位置并進入前房,將切口適度擴大,于晶狀體核以下注射少量粘彈劑后取出核體。注吸晶狀體皮質,并在囊袋和前房中注入粘彈劑,置入晶狀體并調(diào)位置。使用注吸器將剩余粘彈劑抽吸出,術畢。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淚膜破裂時間、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結果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治療效果采用以下評價標準,顯著療效:癥狀徹底消失,眼壓與視力恢復90%以上,無房角粘連等并發(fā)癥;初見療效:癥狀基本消失,眼壓與視力恢復50%~90%,無房角粘連等并發(fā)癥;未見療效:癥狀未改善,眼壓與視力恢復50%以下,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傆行?顯著療效率+初見療效率。
對患者進行淚液分泌試驗(Schirmer),取得患者淚液分泌與基礎淚液情況。利用淚膜破裂時間測評淚膜穩(wěn)定性,將劑量為5~10 μl的熒光素鈉溶液滴至結膜囊內(nèi)部,叮囑患者瞬目約4次,然后平視前方。裂隙燈調(diào)節(jié)成寬裂隙光帶,記錄末次瞬目睜眼至角膜部位出現(xiàn)首個黑斑的實際間隔時間,即為淚膜破裂時間,連續(xù)測3次后記錄平均值,取平均值為最終統(tǒng)計數(shù)值?;A淚液量的計算方法采用吸附采淚法:將已稱重的濾紙片放入受檢者的下結膜囊內(nèi)吸收淚液,待紙片被淚液飽和后取出稱重。按淚液密度1.005計以紙片吸附的淚液量。淚液分泌量采用Schirmer試驗,方法是用一條5 mm×35 mm的濾紙,將一端折彎5 mm,置于下瞼內(nèi)側1/3結膜囊內(nèi),其余部分懸垂于皮膚表面,輕閉雙眼,5 min后測量濾紙被淚水滲濕的長度評估淚液分泌量情況。
并發(fā)癥包括后囊破裂、前房皮質殘留及虹膜損傷等。
A組的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例(%)]
A組淚液分泌量、基礎淚液量與淚液破裂時間均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淚液分泌量、基礎淚液量與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淚液分泌量、基礎淚液量與淚膜破裂時間比較(±s)
淚膜破裂時間(s)組別 淚液分泌量(mm/5 min)基礎淚液量(ml)A 組(n=54) 6.37±0.38 4.82±0.54 6.59±0.54 B 組(n=53) 4.32±0.47 3.27±0.22 5.55±0.42 t值 24.833 19.377 11.106 P值 0.001 0.001 0.001
A組的并發(fā)癥率為3.70%,B組為16.9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例(%)]
白內(nèi)障的高發(fā)年齡在45歲以上,其病理表現(xiàn)為晶狀體混濁,進而導致視物模糊等癥狀,最終誘發(fā)白內(nèi)障[5-6]。其可單眼抑或是雙眼發(fā)病,初期癥狀為自覺感受到眼前黑點和復視癥狀[7]。該病是致盲性疾病的最常見病型,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小切口手術是較常用的術式,其可快速植入人工晶狀體,無須縫線,角膜不易散光。且術后視力恢復較快,治療成本較低。但其可能會影響淚液分泌和淚膜功能,具有治療局限性[8-9]。超聲乳化術治療所選擇的器械較為精巧,便于操作,借助超聲乳化儀能夠準確且快速地將人工晶狀體植入至前房。其切口小,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白內(nèi)障病情合理調(diào)整手術方案,具有極強的靈活性[10]。且術后不易造成后囊破裂等并發(fā)癥,治療極為安全。此外,該術式可以縮短手術等待時間,患者可于未成熟期進行手術,更利于術后生活質量的提升[11]。但該術式的儀器費用高,學習難度較大,技術較為復雜,對操作者的專業(yè)性要求極高。為此,近年來,臨床眼科高度重視超聲乳化術??迫瞬诺呐囵B(yǎng),使手術技術得到顯著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該術式不適用于晶狀體核過硬患者,可能會導致嚴重不良事件[12-14]。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的總有效率高于B組(P<0.05)。治療后,A組淚液分泌量、基礎淚液量與淚液破裂時間均高于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超聲乳化術治療可以保護淚膜,適度延長淚膜破裂時間,且能盡量不干擾淚液分泌情況,對周邊組織不造成明顯損傷,實用性更強。A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B組(P<0.05),與張云等[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超聲乳化術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兩種術式均會導致應激反應,因此需要操作者規(guī)范操作,明確手術指征,保護虹膜及角膜,最大化減少手術風險。
總之,超聲乳化術對于白內(nèi)障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小切口術,其有助于病情康復,減少并發(fā)癥,療效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