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英
肝硬化是一種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調查數據顯示[1],我國肝硬化年發(fā)病率為17/10萬,發(fā)病群體集中在20~50歲男性,城市50~60歲男性患者病死率為112/10萬。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期的主要臨床表現之一,統(tǒng)計數據顯示[2],50%的代償期患者10年內出現腹水,5年病死率達到了44%,而頑固性腹水1年病死率超過了50%。中醫(yī)將肝硬化腹水納入“鼓脹”“水腫“范疇,認為其發(fā)生于肝脾腎功能受損,氣、血、水、瘀等實邪在腹中聚積所致,多表現腹大脹滿、皮色蒼黃等,治療以活血行氣、利水消腫為主[3]。本研究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應用中藥封包聯合取穴施灸治療,探討其對肝功能及臨床療效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擇醫(yī)院2018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肝硬化中西醫(yī)診斷標準;非難治性腹水患者;非心源性、癌性、結核性腹水;經基礎治療病情穩(wěn)定;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惡性腫瘤或其他肝疾??;合并有系統(tǒng)原發(fā)性疾??;存在出血傾向;既往有精神疾??;存在認知溝通障礙;病情惡化或其他原因退出。按性別、年齡、病程、肝硬化類型組間均衡可比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51.32±2.15歲;平均病程9.24±2.04年;肝硬化類型:乙型肝炎21例,丙型肝炎8例,酒精性肝病14例,原發(fā)性膽源性7例。觀察組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齡51.09±2.18歲;平均病程9.31±2.02年;肝硬化類型:乙型肝炎23例,丙型肝炎7例,酒精性肝病15例,原發(fā)性膽源性5例。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遵醫(yī)囑給予利尿劑治療、血管活性藥物治療、腹腔穿刺放液治療及腹水濃縮回輸;給予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用藥護理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中藥封包聯合取穴施灸治療,具體如下。
(1)中藥封包治療:①組方:中藥封包組方包括芒硝100g,茯苓、豬苓、炒白術、大腹皮、炒萊菔子各30g,烏藥20g,鹽澤瀉、炒葶藶子、路路通、炒王不留行籽、厚樸各15g,丁香9g,冰片6g,將藥物研磨成粉加凡士林調制成糊狀并封包。②治療位置選?。褐笇Щ颊哌x取舒適體位,暴露腹部,根據腹水情況及腹圍選擇合適的棉質多頭腹帶,將其置于腰后,選取患者腹部臍周穴位,包括神闕、關元、氣海、天樞及腹結穴等,將封包置于所選區(qū)位,粘合棉質多頭腹帶,并調節(jié)以保證松緊適宜。③照射治療:選擇8071-D1型紅外線治療儀進行治療,將治療儀移至封包上方約30~50cm處,根據患者溫熱感覺反饋情況調節(jié)距離,每次照射20~30min,每天1次,每個療程7d,連續(xù)干預2個療程[4]。
(2)取穴施灸治療
1)熱敏灸治療:①熱敏穴探查:囑咐患者治療前排空尿液,選取舒適且便于取穴的體位,選取規(guī)格為22mm×120mm的3年陳艾條。研究選取腹部任脈、胃經、脾經循行路線,腰背部督脈、膀胱經循行路線實施探查,基于回旋、往返、雀啄、溫和灸4步法,在皮膚上3~4cm處施灸,每種手法重復2~3遍,以皮膚潮紅為準,根據患者灸感反饋情況確定熱敏腧穴。②熱敏懸灸:護理人員按照辨敏選穴優(yōu)先原則選擇熱敏穴,每次選取2~3個熱敏穴位,對其實施溫和懸灸,距離以無灼痛感為準,施灸時間以灸感消失為度,約30~40min,并記錄每次灸感及施灸時間,每天1次,每個療程7d,療程間歇1d,連續(xù)干預2療程[5]。
2)穴位針灸治療: ①針灸取穴:主穴有中脘透水分、水分透氣海、氣海透中級,配穴有足三里、三陰交、肝俞、腎俞及三焦俞穴。②針灸治療:采用0.35mm×75mm無菌針,對主穴實施針刺,以針感放射至前陰為準,采用0.35mm×40mm無菌針,向脊柱方向斜刺背俞穴,刺入0.5~0.8寸,直刺足三里穴位,刺入1~2寸,施針手法均為平補平瀉法,留針時長為20min,每天1次,每療程7d,連續(xù)干預2療程[6]。
3)隔姜灸治療:選取鮮生姜1顆,切取0.5cm薄片若干備用,基于三棱針穿孔,引導患者取仰臥位,選取中脘穴、氣海穴、神闕穴、關元穴,將姜片置于所選穴位上,取艾條懸于姜片上4cm左右施灸,以皮膚潮紅且無灼痛感為準,每天1次,每次10~20min,連續(xù)干預2周[7]。
1.3.1 肝功能 干預2周后,根據檢查指標評價患者肝功能損傷情況,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指標水平升高,則肝實質損害越嚴重[8]。
1.3.2 治療效果 干預2周后,參照“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評價治療效果,包括有效(3級)與無效,有效Ⅰ級:癥狀有效Ⅰ級、B超檢查陰性、腹水完全消退、體質量恢復腹水前水平;有效Ⅱ級:癥狀有效Ⅱ級、腹水消退超過50%、體質量減輕超過2kg、腹圍縮減超過5cm;有效Ⅲ級:癥狀有效Ⅲ級、腹水消退不足50%、體質量減輕不足2kg、腹圍縮減不足5cm;無效:腹水無明顯變化,癥狀無明顯改善。肝硬化腹水癥狀改善效果劃分,Ⅰ級:排氣次數明顯增多,無腹脹感,且大便通暢、納食正常;Ⅱ級:排氣正常腹脹感有所緩解,且大便通暢、納食有所增加;Ⅲ級:排氣次數較少(每天1~3次),餐后有腹脹感,且大便狀態(tài)有所改善、納食一般;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9]。
采取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狀況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8.0%,高于對照組的82.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數據顯示[10],失代償期肝硬化腹水患者5年生存率約為14%~20%。臨床治療肝硬化腹水所涉措施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中醫(yī)治療,并強調加強生活管理。王艷等研究顯示[11],臨床西醫(yī)治療肝硬化腹水效果一般,病情纏綿難愈,而中醫(yī)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改善臨床效果。
本研究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應用中藥封包聯合取穴施灸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ALT、AST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8.0%高于對照組(P<0.05)。炒白術燥濕利水,冰片清熱止痛、開竅醒神,芒硝瀉下通便、清火消腫,鹽澤瀉利水滲濕、化濁降脂,大腹皮行氣寬中、行水消腫,炒萊菔子可消食除脹,路路通可祛風活絡,王不留行籽可利尿通淋,丁香可補腎助陽,紅外線照射中藥封包可使藥物作用于皮膚,經絡脈匯入經脈,能調節(jié)臟腑功能、氣血津液,促進組織再生、加快對炎性介質的吸收,以實現利水、消腫[12]。經探查得到熱敏穴高發(fā)區(qū)為神闕穴,其主要分布于膀胱經、任脈、胃經3條經脈,通過熱敏灸能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可緩解腹脹,實現對神經體液的有效調節(jié)[13]。中脘有健脾和胃、降逆利水功效,水分穴有通調水道功效,三陰交有滋補肝腎、健脾利濕功效,足三里有健脾補腎、調節(jié)胃腸功效,通過對上述穴位實施針刺,能疏通經脈、疏利水道、行氣利水,有助于消退腹水,緩解肝功能損傷[14]。艾灸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功效,艾熱能強化生姜溫中散寒功用,而熱效應可促進氣血運行,有助于緩解疼痛不適、減輕腹水,改善治療效果[15]。
綜上所述,中藥封包聯合取穴施灸治療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的應用,能改善臨床療效及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