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史帝
(宜春職業(yè)技術學院醫(yī)學形態(tài)學教研室,宜春 336000)
為貫徹《國家職業(yè)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推動課程改革與教學創(chuàng)新,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全國職業(yè)院校教學能力比賽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交流、競技的大舞臺?;趯W情和崗位需求,大賽重點考察教師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科學運用教學資源和信息化手段,有效解決教學重、難點,積極融入德育教育,提升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解剖學傳統(tǒng)教學模式向信息化教學轉變是一種趨勢[2],筆者根據以高職護理專業(yè)人體解剖學與組織學胚胎學之椎骨及其連接參加教學能力大賽的經歷,談談心得體會,以供交流。
教學能力大賽要求教學團隊具備較強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等,因此,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包容共勉的教學團隊是成功的前提。本教學團隊高、中、初級職稱搭配合理,3人平均年齡35歲,在教學經驗、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反思和信息化技術等方面互補性強,具備核心競爭力。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學胚胎學主要闡述正常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位置及毗鄰等,是高職護理專業(yè)的入門必修課,由于解剖學的學習內容較為特殊,所以在知識應用方面還需正確引導[3]。根據“夠用、有用、實用”原則,通過優(yōu)化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應用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突顯護理職業(yè)特色,將“學習解剖學不是純粹背書,而是為了分析、解決臨床問題”這一理念貫穿教學全過程,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
大一的準護士生對本門課程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具有一定邏輯思維能力,但自主學習能力欠佳,需要積極引導、啟發(fā)。
基于課程特點和護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確認教學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做到因材施教,是成功的關鍵。椎骨及其連接重、難點突出,表現為:椎骨結構名稱較多,椎骨間的連接較復雜,學生難以掌握;頸椎、胸椎、腰椎等特點鮮明,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增生等椎骨疾病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很感興趣;腰椎穿刺、腰部麻醉在臨床上應用較廣泛,要求學生掌握穿刺路徑和注意事項;椎骨及其連接中蘊含豐富的德育元素,有利于實現專業(yè)教學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
教學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制定和完善配套教學材料,包括用問卷星軟件設置調研問題并形成二維碼,方便學生開展調研活動;用VR軟件拍攝椎骨及其連接小視頻,分別命名,并發(fā)入班級群;編輯臨床腰穿小視頻和制作微課;完善教學大綱、PPT課件和教案;設計測驗和討論主題等。
教學團隊科學運用問卷星軟件、超星學習通網絡課程平臺、3D數字解剖系統(tǒng)、VR技術、活體、骨標本和骨架模型等教學資源,從“課前準備、課堂實施和課后提升”三大環(huán)節(jié)來開展教、學、做一體化信息化教學,具體流程如圖1。
圖1 課程設計流程
復賽流程包括報到、分組、抽簽、候考和答辯,其中答辯環(huán)節(jié)是核心。在接到復賽通知后,教學團隊把教學材料、教學方案和教學要點等進行嚴密梳理,挖掘專家可能設置的問題并進行反復推敲和模擬答辯,如教學團隊3人如何分工?學習小組的分組依據?安排課前調研活動有何考量?如何有效解決教學重、難點?如何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如何將思政內容與專業(yè)知識進行有機銜接?本堂課的教學特色與創(chuàng)新有哪些?本次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有何優(yōu)點?
答辯現場要求每個團隊在10 min內閱讀3個問題,并完成針對性回答,3個問題是:①教學中加入的小視頻有什么作用?②運用哪些手段與技巧達到教學目標,如何有效評估教學效果?③如何實現基礎課程與臨床崗位需求的有效銜接?教學團隊迅速分工,采用一人回答一題,組員補充的方法,較圓滿地完成了答辯。
本次教學團隊的作品-椎骨及其連接能得到評委的認可,總結有以下幾個亮點:
教學團隊突破傳統(tǒng)教學束縛,合理運用學習通APP、學習通網絡課程、手機VR軟件、3D數字解剖系統(tǒng)、微課、模型和標本等教學資源,以課前活動、課中實施和課后提升為抓手,構建了理念較先進、可操作、可借鑒、可復制的信息化教學方案,并加以高效實施。
教學團隊借助超星學習通網絡課程平臺、學習通APP、3D數字解剖系統(tǒng)、標本和模型等教學資源,運用案例教學法、講解示范法和分組討論法,實現了教師“教中做,做中教”,學生“做中學,學中做”,有效解決了重點與難點,提高了教學效果。
堅決貫徹基礎課程服務于臨床需求的理念,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聯(lián)系臨床,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要素,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通過課堂提問、學生主動發(fā)問和上臺演示等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開展分組討論、演示腰穿路徑及操作要點,增強護理角色感;發(fā)布椎骨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及臨床表現為主題的課后討論,學生查閱資料并進行回貼,教師在線點評、批閱和考核,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能力。
教學團隊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挖掘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三全育人”根本任務[5]。椎骨及其連接蘊含著豐富的思政銜接點,通過知識延伸、結構類比、情景模擬等方式將思政元素恰到好處地融入教學,實現專業(yè)傳授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如從脊柱延伸至腰桿,倡導學生要一身正氣,挺直腰桿做人;椎骨及連接組合成脊柱聯(lián)想到螺絲釘精神,引導學生要具備集體榮譽感;腰穿部位的合理選擇,教育學生要相信科學,敬畏生命,嚴謹行醫(yī);椎骨疾病拓展到社會低頭族現象,教導學生要合理使用手機,增加戶外運動,不讓青春年華在低頭中黯然消逝。
本次參賽更新了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了教學方法,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開拓了視野,提高了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為今后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