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燕平 趙騰飛
患者女,37歲,3個月前無意間發(fā)現(xiàn)左大腿后側腫物,約雞蛋黃大小,未在意,未經(jīng)系統(tǒng)治療;近期發(fā)現(xiàn)腫物逐漸增大伴有輕壓痛,左大腿后側皮膚完好無破潰,無皮下青紫及瘀斑,可觸及大小約11 cm×9 cm腫物,邊界清晰,質韌,無明顯活動性,局部壓痛感明顯,左下肢皮溫血運良好,活動略受限,左足各趾感覺運動良好。外院CT提示:左側半膜肌、半腱肌區(qū)域占位性病變,股二頭肌長頭、半膜肌、半腱肌、臀大肌及部分筋膜水腫。我院超聲檢查:左大腿后群肌層內見一大小12.8 cm×6.2 cm×7.7 cm橢圓形混合回聲(圖1A),邊界欠清晰,內部回聲以實性為主,內見多個不規(guī)則無回聲,與深方坐骨神經(jīng)關系密切,后方回聲明顯增強,內部見少許血流信號,腫物邊緣見一較粗動脈血管走行(圖1B),峰值流速91 cm/s,阻力指數(shù)0.68,彈性評分4分,腫物與周邊正常肌肉組織應變比為0.2(圖1C)。超聲提示:左大腿后群肌層內混合性腫物(考慮惡性,坐骨神經(jīng)來源不除外)。后行左大腿腫物切除術,術中見腫物位于股骨后內側肌層,為肌肉變性,緊鄰坐骨神經(jīng),可見血供良好,質硬,活動度略差。大體標本:腫物似有包膜,切面灰白,細膩,質韌,伴出血,部分呈囊性(圖1D)。組織病理檢查:可見異型梭形細胞呈條束狀、席紋狀排列,可見瘤巨細胞,核分裂多見,可見病理核分裂,向周圍組織浸潤型生長。免疫組織化學檢查:Desmin(+),SMA(部分+),Myo-D1(-),S-100(-),Ki-67(80%+),CD34(-)。病理診斷為平滑肌肉瘤。
圖1左下肢肌層內平滑肌肉瘤聲像圖和大體圖
討論:軟組織平滑肌肉瘤是一類罕見的來源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占所有軟組織肉瘤的5%~10%[1],隨年齡增長發(fā)病率增高。好發(fā)于子宮,也可發(fā)生于其他任何部位,發(fā)生于下肢的平滑肌肉瘤多起源于皮膚、血管的平滑肌細胞或者有向平滑肌分化能力的間葉細胞,臨床常表現(xiàn)為增大的無痛性腫物,具有較強的侵襲性,手術切除為主,預后較差[2]。本例患者腫物位于肌層,起源于血管平滑肌組織。下肢平滑肌肉瘤的超聲表現(xiàn)缺少特異性,本例患者年齡較輕,且有輕度壓痛,超聲提示腫物與坐骨神經(jīng)關系密切,瘤內有囊變,呈混合回聲,后方回聲增強,以上特征易誤診為神經(jīng)鞘瘤或慢性血腫等。本例患者超聲鑒別診斷要點:①瘤體較大,最大徑11 cm,彩色多普勒顯示瘤體邊緣可見一迂曲粗大動脈血管走行,提示腫瘤有血管平滑肌來源可能;②彈性成像呈藍色為主,表示腫物質地硬,提示惡性可能性較大[1],這一特點也可能與平滑肌肉瘤細胞排列致密有關。因此,常規(guī)超聲聯(lián)合彈性成像可為平滑肌肉瘤的臨床診斷提供一定的客觀依據(jù),減少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