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人:維 舟書評人,專欄作家,曾兩次獲得“全國十大書評人”稱號,長期為《三聯(lián)生活周刊》《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日報》及《澎湃·上海書評》等媒體撰寫書評和專欄。
這本《唐宋詞十七講》是葉嘉瑩的名著,三十年前我還在上中學時就讀過,這些年來再版、重印了無數(shù)次,廣受好評。作為詞學大師顧隨的高足,又在中學、大學教授傳統(tǒng)詩詞多年,繼而在加拿大任終身教授,葉嘉瑩身上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集新舊于一身”,舊學根底極為扎實,而又能勇于運用現(xiàn)代文藝理論、闡釋學來分析理解中國傳統(tǒng)詩詞,既指出這些詩詞跨越時空的普遍性,同時又激起現(xiàn)代人的共鳴,而不僅僅視為一堆舊物。與此同時,又因為她當了數(shù)十年教師,也更清楚如何講授這些作品。
在她這部講稿1989年出版之前,國內學界長久以來對“詞”這種文體的理解,傾向于劃分“豪放派”和“婉約派”兩類,推崇前者而貶低后者。葉嘉瑩則著重指出,唐宋詞從起源上就不像詩文那樣承擔“載道”的使命,而更適合微妙的內心表達。她引入西方闡釋學觀點,認為如何通過對作品的解讀來把握作者原意本身就很重要,甚至即便誤讀也有價值。
既然詞本就傳達著這樣微妙的情感,韻味悠長而能令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那么對我們來說,重要的就是如何體會到這種境界,進而去感受它、把握它,明了這背后深遠的意味。這可能也是因為葉嘉瑩作為女性所具有的特殊敏感,但另一方面,這種對“意味”的含蓄強調,本身確實就是中國式審美的特殊內涵,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時甚至表現(xiàn)為一種特殊的“留白”。這不僅是詞的特點,其實也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特質,中學生可以由此切入,豐富自己的感受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唐宋詞十七講》作 者:葉嘉瑩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